周信有,男,1921年生,山東人。甘肅中醫學院著名教授。從事醫、教、研70餘年。上世紀40年代懸壺於安東。1960年奉調北京中醫學院(今北京中醫藥大學)內經教研室任教。1970年支援大西北醫療事業調到甘肅從事醫、教、研工作。1978年甘肅中醫學院成立,調任該院內經教研室主任、教務處處長等職。
2004年獲評首屆甘肅省名中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內經》教學及中醫臨床工作,對《內經》理論研究頗深,臨證經驗豐富,擅治肝膽病、脾胃病和老年病。出版著作有《內經講義》、《內經類要》、《內經精義》、《決生死秘要》、《中醫內科急症證治》、《老年保健》、《周信有臨床經驗輯要》等。其中《決生死秘要》後經台灣再版發行,成為港台暢銷書。
益氣養血湯組成:黨參20克,黃芪(蜜炙)20克,黃精20克,山萸肉20克,女貞子15克,淫羊藿15克,巴戟天20克,丹參20克,雞血藤20克,龜板30克,鹿角膠(烊化)9克,大棗10枚,干地黃15克。
功效:培補脾腎,益氣養血。
主治:再生障礙性貧血,表現為陰陽氣血兩虛者,也可用以治療化療後骨髓抑制所表現的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可作為臨床常用的基本方劑。
用法:水煎,日服三次。另外,人參研粉每服1.5克,早、晚2次吞服。
方解:再生障礙性貧血是嚴重的血液疾患,現代醫學認為是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引起嚴重貧血。中醫認為腎藏精納氣、主骨生髓,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再障貧血,主要是由於脾腎虛損,氣血生化無源,而致氣血虛損不足。
故本方遵培補脾腎、補益氣血這一基本原則。根據《內經》「陽生陰長」、「陽先陰後」的理論觀點,培補脾腎、補益氣血,又專以溫陽益氣為先。本方把健脾益氣之黨參、黃芪、黃精與補腎助陽之淫羊藿、巴戟天、山萸肉、鹿角膠等做為基本藥用於疾病之全過程。
據臨床觀察,這類藥似對紅細胞系統的造血功能有促進作用,這與中醫觀點是一致的。同時,根據「血以和為補」的原理,亦加入兼補血與和血作用的丹參、雞血藤,這類藥似有改善循環及清除病損處代謝障礙的作用,加入干地黃、龜板,是考慮滋陰養血,陰陽雙補,取得陰陽平衡。
加減:如偏於陰虛而又口乾舌燥、五心煩熱的陰虛內熱之候,可減淫羊藿,干地黃易生地黃20克,加元參20克,知母15克,地骨皮15克。但是需要明確的是:不要因為有陰虛內熱之候,而放棄溫陽益氣的基本原則。
再障出現發熱,有陰虛、氣虛、感染之別。前兩者為本病引起,一般為低熱或無熱而有灼熱感,可遵「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按貧血辨證施治,調整陰陽氣血。如系感染外邪引起高熱,就要考慮內外合治,在上方的基礎上,酌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蘭根、山豆根等清解祛邪之品。
再障貧血,以氣虛血虛,氣不攝血為多見,仍應抓住病之本質,培補脾腎、益氣攝血,並加入相應的止血藥,如阿膠、煅龍牡、赤石脂、白芨、生地炭、側柏炭、地榆炭、仙鶴草等。
如系外邪感染,邪熱熾盛,灼傷血絡、血熱妄行、則須在清解祛邪基礎上,加入涼血止血之品,如金銀花、連翹、板藍根、黃芩、黃連、犀角、生地、丹皮、大小薊、側柏葉等。無論各種嚴重出血,均可用大小薊、生地榆、藕節、仙鶴草各60克,水煎服。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淺談中醫養生之經絡養生
經絡養生就是在中醫經絡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針刺、灸法、推拿按摩、氣功、導引等方法,調理人體的經絡系統,使氣血通暢,臟腑功能協調,機體處於陰陽平衡狀態,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強身益壽的目的。中醫認為經絡是人體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有路徑之意,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的主幹。絡,有網絡之意,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經絡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它內聯五臟六腑,外布五官七竅、四肢百骸,溝通表里、上下、內外,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有機的、與自然界陰陽屬性密不可分的整體。從而使人體各部分保持一種相對協調平衡的狀態。經絡的生理功能中醫稱之為「經氣」,其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四個方面。
經絡是古人在長期生活保健和醫療實踐中逐漸發展並形成的理論,它是以手、足三陰和三陽經以及任、督二脈為主體,網絡遍布全身的一個綜合系統,它不僅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臨床實踐,而且是人體保健、養生祛病的重要依據。鑑於經絡理論博大精深,人體穴位內容豐富,針刺、灸法、按摩等操作方法複雜,非經專門學習訓練者,不宜草率施行,否則,容易釀成事故。中醫經絡養生療法與普通的療法區別於:第一,從手法上,普通的洗腳、按摩治療只能到達皮、脈、肉,而經絡療法則可在此基礎上深入到達筋、骨層;第二,從療效上,普通的按摩只能達到放鬆效果,而經絡療法則可達到醫療效果,有病治病,無病防病。
但作為養生之道,現擇其易於掌握且安全有效的經絡穴位養生方法加以介紹,這些穴位的具體位置可以在經絡圖譜中找到,在這裡就不累述了。
1、自我點穴
點按風府穴:雙掌掌根貼於耳後,雙手中指彎曲以指尖點按頭後正中線的風府穴約1分鐘,力量適中。風府為督脈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頭、頸疼痛,預防中風。
點百會、四神聰:雙掌掌根貼於頭的兩側,然後以雙手中指指腹依次點按頭頂百會穴及四神聰穴,約1~3分鐘,力量適中。百會為督脈穴,四神聰為外經奇穴,頭為諸陽之會,常點按此二穴,可防治頭痛、眩暈、失眠、健忘、脫肛、陰挺等證。
點印堂:以雙手中指指尖點按雙眉中間印堂穴,約1分鐘。印堂為經外奇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前額頭痛、鼻衄、鼻淵等證。
點太陽: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揉兩側太陽穴,點法和揉法結合,約1分鐘。太陽為經外奇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頭痛、目疾諸證。
上肢點穴按摩:取坐位,先以右手拇指掐按左手中指尖的中沖穴及小指的少沖穴,然後以右手拇指指腹依次點按合谷穴、列缺穴、內關穴,也可點按左、右手的十宣穴。換左手指點按右上肢各穴,穴位同上。
下肢點穴按摩: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揉兩側足三里穴和委中穴,點法和揉法結合。
2、艾灸保健法
自我艾灸保健法:取坐位,全身自然放鬆,呼吸平穩,心無雜念,將所施灸的部位暴露出來。灸時要注意防止火星落在皮膚上而引起燙傷。如:懸灸穴位:內關;懸灸穴位:湧泉、足三里、三陰交。
被動艾灸法:艾柱灸與艾條灸均可以,可根據情況選用。一般艾柱灸難度大一些,需要用心學習操作;艾條灸難度相對較小,容易操作控制,各人可根據自己的感覺進行選擇。
被灸者一般取仰臥位或俯臥位。全身自然放鬆,不要緊張,心情愉悅。然後將要施灸的部位暴露出來。施術者站於一旁,也可取坐位,手臂及身體自然放鬆,心無雜念,輕巧操作,從容緩和,不急不躁,全神貫注。被動灸法多用於胸腹部或腰背部,養生的穴位有氣海穴、關元穴、中脘穴、天樞穴、神闕穴、華佗挾脊穴、腎俞穴、命門穴等。
3、按摩養生法
雙手拍頭:取坐位,頭身正直,然後用雙手掌在頭部施輕拍法,由前向後,均勻拍打,力量要輕柔有彈性,雙手輕拍約20次。
按摩後腦:兩手指交叉,抱在後頸枕下部,左右來回橫向搓摩約20次,力量要輕柔適中。
梳頭浴面:雙手五指分開如爪,自前額向後梳頭10次,繼而用手掌自上而下摩擦面頰10次。
旋摩耳輪:先用掌心旋摩耳郭前面10次,然後水平方向摩擦耳郭前面和後面10次。
叩齒咬牙:雙手掌輕按雙頰,先叩齒有聲36次,後咬牙無聲18次。然後下頜放鬆,用兩大指指腹向上托叩下頜36次。
彈鳴天鼓:雙掌掩耳,食指、中指、無名指在後枕輕輕摩擦,耳中聞擂鼓之聲約1分鐘,繼用無名指彈滑36次。
攪海咽津:舌尖先左後右在口腔內頰慢慢攪動10次,古稱「赤龍攪海」,至唾液滿口嗽津10次,分3小口用力引頸咽下,意想直至小腹丹田。
運目彈睛:頭部不動,眼珠向四周環視1周,正反方向各3次。然後用力緊閉雙眼,同時呼氣,待氣吐盡後,迅速睜大雙眼,同時吸氣,共3次。
按摩頸項:手掌自後頸慢慢按摩至前頸,中指尖點天突穴。左右手交替各做10次。
按摩腹肋:雙掌根緊按雙側腋下脅肋,自後向前按摩10次。然後左掌疊右掌上,按揉上腹心窩部10次,繼按順時針方向向左上腹推進,而後依次達左下腹、小腹、右下腹,回到心窩部,如此1~3遍。
搓腰揉腎:雙手虎口放雙側腰眼穴,用力旋揉36次。然後雙手上移至雙側腎俞穴,左右扭動腰部,自上而下按揉10次,共1~3遍。
拍打經絡:先用右掌拍打頭頂10次,繼用雙掌隨身體左右擺動左右交替依次拍打肩頸、上臂、前臂、胸背、腰腹、左右大腿、左右小腿,共1~3遍。
落枕VS頭暈目眩? 防身體小恙試試經絡養生法
中醫學講究經絡,中醫認為,經絡通暢身體健康,經絡不通就會生病,下面中醫就為大家介紹一些經絡治病的方法,幫你輕鬆去除生活中的小病症。
從經絡角度分析:人生病的原因
一、源頭不足、水量不夠,也就是臟腑功能下降,使氣血化生無源,此時不僅下游土地得不到充分的水來灌溉和滋養,而且河道中的泥沙也無力沖走,日久必致河道阻塞,甚至乾涸;
二、河道阻塞,肝的疏泄不利,人體氣機不利,或者抑鬱發怒,七情所傷,使經脈不通,氣血不暢,河道被阻,營養難以供應,信息難以傳遞,功能難以調控;
三、水流方向不對,經脈中氣血受阻逆流或忘行亂行,使體內秩序混亂,陰陽失衡,臟腑失調。所以養生關鍵之一,就是讓我們的經絡通暢起來!
一、經絡急救,緩解落枕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一夜好眠,起床後卻感到頸後、上背部疼痛不適,明顯酸痛,頸部活動受限,不能自由轉動,嚴重的時候連低頭仰頭都有困難,頭部強直於異常位置,使頭偏向病側,用手觸摸頸部肌肉,疼痛、僵硬,摸起來有條索感……如果回想,輕易就想起是睡覺的時候位置不對,姿勢欠佳,或有受涼等因素引起,然後馬上感嘆「落枕啦」!其實落枕不一定要找專業的按摩師才能緩解喲,來試試自己解決落枕吧!
出手穴位:翳風、氣舍→翳風應在耳垂的邊緣處,氣舍在鎖骨上的分叉處
出手方法:揉
俗稱的落枕,實際上是位於頸部的胸鎖乳突肌出現了痙攣疼痛,可自胸乳突肌起點的「翳風」穴按揉至止點處的「氣舍「穴,按揉時手法要輕揉,切忌暴力用力,不拘治療時間,反覆治療至肌肉疼痛緩解即可!
二、經絡急救,緩解頭暈目眩
緊張、疲勞,難免引起頭暈、頭重、眼花,這種狀況持續時間久了還會誘發心悸、呼吸困難、脈搏不規律、手腳發冷、高血壓、食欲不振、多汗症等,可以點百會、拿風池,快速消除頭暈目眩,讓清爽的精神伴隨在你身邊。
出手穴位:風池→顱底兩側
出手方法:拿
這個穴位的位置約與耳垂相平,是顱底部非常明顯的凹陷,點按此處時會有酸麻脹的感覺向後頭部放散。你用力推按一分鐘,可增強對穴位的刺激。然後順勢向下提捏頸項至大椎穴止,然後重複操作約10次,會感覺舒服很多。
用眼過度
視物恍惚、眼睛疼痛、眼內充血,這些都是用眼過度的表現。現代工作離不開電腦,工作時間長,眼睛總盯著屏幕,或者忙碌的學習使你在夜深人靜時也要再黑暗中持續用眼,這些都會造成視疲勞。眼睛同時也是心靈的「窗戶」,眼睛疲勞的同時,也能導致煩躁、頭暈、頭疼等精神、身體上的疲勞,按摩睛明、四白,輕鬆戰勝眼疲勞吧!
出手穴位:睛明 → 內側眼角內上方凹陷處
出手方法:點
輕輕閉目,雙手握空拳,拇指翹立,以指尖點於穴位,用力的時候,以穴位酸脹為度,持續一分鐘,放鬆十秒鐘後再重複點按,反覆3~5次,有助緩解眼睛疲勞症狀。
按揉穴位有痛感提示經脈瘀積
當歸精華油含致癌物慎服 當歸食用注意事項
1。《註解傷寒論》:脈者血之府,諸血皆屬心,凡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故張仲景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用當歸之苦溫以助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