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日的飲食都是有各種蔬果和肉類構成的,那麼吃蔬菜有什麼要講究的?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
蔬菜生吃好還是熟吃好?
根據烹飪方式的不同,蔬菜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確是多多少少會被破壞並且流出損失,尤其以水溶性維生素為代表的維生素B族與維生素C最容易溶入水中,維生素C在料理過程中也最容易流失。但烹飪並不會讓蔬菜中的所有營養素流失,根據烹飪方式的不同一般會殘留40%-80%。此外,烹飪會使蔬菜細胞中的細胞壁遭到破壞,比起生吃蔬菜,煮熟後的蔬菜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此外,人們可以通過烹飪的方式也能排除一部分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同時,對於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D、E、K等,與油脂一同攝入更有助於吸收,烹飪過程中也不容易流失。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充分咀嚼生蔬菜,蔬菜細胞中的細胞壁也能夠被人輕易嚼碎,只要咀嚼能力正常、吸收能力正常,就能夠和吃熟蔬菜一樣正常消化吸收。也就是說,從蔬菜的營養素來看,烹飪會流失,不烹飪也會流失,沒有誰比誰更好。
生吃蔬菜就能保留體內的活性酶?
隨著「酵素」,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酶」的說法日益流行開來,網絡上流傳一種說法認為,生吃食物,食物中的食物酶就能夠以活性狀態進入人體,幫助食物消化,減少體內消化酶的產生,減少消化臟器負擔,對人體健康有益。但實際上,食物中含有的酶對於人體消化毫無用處,因為食物酶本身也會被人體中的消化酶消化分解。
消化酶分泌得越少,消化臟器負擔越輕越有利於人體健康」的說法實際上毫無科學根據。我們的身體由我們需要的營養素構成,靠吃生蔬菜不會減少其本身應當分泌的消化酶,反過來說,良好地咀嚼生蔬菜反而能夠有效刺激消化酶的分泌,預防消化不良,創造良好的體內消化環境。也就是說,儘管食物中的酶在烹飪的過程中會遭到破壞,但它們在進入人體後,同樣也會在消化道中遭到破壞。無論是生吃還是熟吃,這些消化酶都不可能到達腸道,更不可能幫助人體的消化吸收。
這些蔬果千萬要煮熟有些蔬菜本身含有毒素,如果未經過加熱煮熟,它的毒素就無法去除,吃進人體自然就會得病,因此,以下蔬菜一定要煮熟!
1、四季豆
致命毒素:皂素
致命原因:如果四季豆未煮熟,豆中的皂素會強烈刺激消化道,而且豆中含有凝血素,具有凝血作用。此外四季豆中還含有亞硝酸鹽和胰蛋白酶,可刺激人體的腸胃,使人食物中毒,出現胃腸炎症狀。
解毒方法:為了防止出現四季豆中毒,一定要將四季豆煮透、煮熟。
2、木耳
致命毒素:葉啉類光感物質
致命原因:新鮮木耳含葉啉類光感物質,生吃新鮮木耳後,可引起日光性皮炎,嚴重者出現皮膚瘙癢、水腫和疼痛。
解毒方法:不要吃新鮮木耳,要吃一定要煮熟、煮透了吃。
3、木薯
致命毒素:亞麻仁苦苷
致命原因:儘管木薯的塊根富含澱粉,但其全株各部位,包括根、莖、葉都含有毒物質,而且新鮮塊根毒性較大。因此,在食用木薯塊根時一定要注意。木薯含有的有毒物質為亞麻仁苦苷,如果攝入生的或未煮熟的木薯或喝其湯,都有可能引起中毒。其原因為亞麻仁苦苷或亞麻仁苦苷酶經胃酸水解後產生游離的氫氰酸,從而使人體中毒。一個人如果食用150~300克生木薯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解毒方法:要防止木薯中毒,可在食用木薯前去皮,用清水浸薯肉,使氰苷溶解。一般泡6天左右就可去除70%的氰苷,再加熱煮熟,即可食用。
4、茭白
致命毒素:草酸
致命原因:菠菜、竹筍、茭白等含草酸較多的蔬菜,即使要涼拌也要先用開水焯一下,除去蔬菜含有的大部分草酸。草酸在腸道內會與鈣結合成難吸收的草酸鈣,干擾人體對鈣的吸收,導致身體缺鈣。
解毒方法:一定要用開水焯一下。
5、菠菜
致命毒素:硝酸鹽
致命原因:菠菜、芥菜等蔬菜極易富集硝酸鹽。硝酸鹽本身對人體毒性很低,但在人體內微生物作用下,會轉變為亞硝酸鹽。菠菜、芥菜等蔬菜極易富集硝酸鹽。硝酸鹽本身對人體毒性很低,但在人體內微生物作用下,會轉變為亞硝酸鹽。
解毒方法:不能生食,必須燒透煮熟後才宜食用。所以,湯漂一下就吃的「涮羊肉式」的食法是不可取的。
6、蠶豆
致命毒素:巢菜鹼苷
致命原因:蠶豆種子中含有巢菜鹼苷,人食用這種物質後,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貧血(蠶豆黃病)。春夏兩季吃青蠶豆時,如果烹製不當,常會使人發生中毒現象。而且一般在吃生蠶豆後4~24小時後發病。
解毒方法:為了防止出現蠶豆中毒,最好不要吃新鮮的嫩蠶豆,而且一定要煮熟後再食用。
7、黃花菜
致命毒素:秋水仙鹼
致命原因:鮮黃花菜中存在著一種秋水仙鹼的成分,秋水仙鹼是無毒的,但是經過胃腸道的吸收之後就會氧化形成毒性很強的二秋水仙鹼,這個物質能夠刺激腸胃,從而出現嗓子發乾、燒心、乾渴、腹痛、腹瀉等症狀。
解毒方法:由於秋水仙鹼是水溶性的,在鮮黃花菜蒸煮、干制過程中,這種植物鹼已被破壞,加上食用黃花菜乾製品時必然要經過清水浸泡,當然無中毒之虞了。
8、馬齒莧
致命毒素:塵土和小蟲
致命原因:馬齒莧等野菜含有塵土和小蟲,可致過敏。此外,萵苣、荸薺等生吃之前也最好先削皮、洗淨,用開水焯一下再吃,這樣更衛生,也不會影響口感和營養含量。
解毒方法:馬齒莧吃前先用開水焯一下。萵苣、荸薺等生吃之前也最好先削皮、洗淨,用開水焯一下再吃。
9、薺菜
致命毒素:亞硝酸鹽
致命原因:青菜中的薺菜、灰菜等野菜都含有大量亞硝酸鹽。如果人體攝入過量亞硝酸鹽,可將人體內正常的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此外,亞硝酸鹽還可阻止氧合血紅蛋白釋放氧,從而引起組織機體缺氧,使人發生中毒。
解毒方法:那麼,怎樣才能預防亞硝酸鹽中毒呢?其實很簡單,一定要讓家人食用新鮮菜,煮熟的菜不宜久悶存放,醃菜應在醃製一個月以後洗滌後才可食用。
10、生豆漿
致命毒素:皂素
致命原因:由於生大豆中也含有毒成分,因此,如果豆漿未煮熟時就食用,也可引起食物中毒。特別是將豆漿加熱至80℃左右時,皂素受熱膨脹,泡沫上浮,形成「假沸」現象,其實此時存在於豆漿中的皂素等有毒害成分並沒有完全破壞,如果飲用這種豆漿即會引起中毒,通常在食用0.5~1小時後即可發病,主要出現胃腸炎症狀。
解毒方法:為了防止飲用生豆漿中毒,在煮豆漿時,出現「假沸」後還應繼續加熱至100℃。煮熟的豆漿沒有泡沫,而且消失的泡沫也表明皂素等有毒成分受到破壞,然後再用小火煮10分鐘左右,這樣即可達到安全食用的目的。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喝酒傷身都知道 但這樣喝是最傷的
酒的釀造,在我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酒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逢年過節,喝酒也是少不了的經典節目。但酒不是想喝就能喝,有的人不宜喝酒,並且喝酒的方式不對也危害健康。
喝酒太多毀身材
一瓶啤酒的熱量是 240 大卡,每天喝一瓶啤酒,一年胖 11kg 。而根據全國衛生統計中心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近 20% 的男性和 6% 的女性每天僅從飲酒中得到的熱量就超過 300 卡路里,一年增重 14kg 。
在瑞典多餘的酒精會被加入到汽油里,給汽車提供能量(可見酒精的熱量有多高)。
另外,如果你是運動減肥,酒精還會對你有更大的傷害。科學研究發現,酒精的攝入會抑制免疫系統、影響血流量、以及體內蛋白質合成,從而不利於運動後身體修復這些運動損傷。特別是對於運動員來說,運動後攝入的酒精不建議超過0.5g/kg體重。
三種危險的喝酒方式
一定是要喝「應酬酒」的,為了減少酒精對人體的傷害,以下三種危險的喝酒方式,你最好避免嘗試———
空腹喝。「酒落飢腸容易醉」,人不能在空腹時喝酒,要知道在沒有任何食物的情況下,酒在胃內停留的時間很短,飲酒後5分鐘,人的血液里就有了酒精,當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在200-400毫克時,就會明顯的中毒。
喝雜酒。即把三種白酒混合在一起喝,還有人會把白酒、紅酒、啤酒混著喝。這幾種喝法酒勁足,特別容易醉。專家表示,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酒混著喝還會表現出某種「協同作用」,對人體傷害更大。以白酒和啤酒為例,如果放在一起喝,由於啤酒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分,可促進白酒中高濃度的酒精在全身滲透,更易對腦、肝、腎、胃造成損害。且二者混合飲用更容易使醉感提前到來,難受程度明顯大於單喝一種酒。另外,不同度數、不同香型的白酒同樣不建議混著喝。原料不同的酒也不要同喝。同樣容易讓人醉得快,而且更容易傷害肝臟細胞,損害肝臟代謝功能。
喝猛酒。喝酒要掌握節奏,小口慢慢喝,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切忌「一口悶」。只有慢慢喝,讓身體吸收得慢一些,就著菜來喝,這樣能有時間分解體內的乙醇,而不至於上頭醉酒。
喝酒的注意事項
1、不要空腹飲酒:因為空腹時酒精吸收快,人容易喝醉;而且空腹喝酒對胃腸道傷害大,容易引起胃出血、胃潰瘍,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在喝酒之前,先行食用油質食物,如肥肉、蹄膀等,或飲用牛奶利用食物中脂肪不易消化的特性來保護胃部,以防止酒精滲透胃壁。不要空腹飲酒,這是飲酒不醉的主要訣竅。因為這樣可使乙醇在體內吸收時間延長。
2、不要和碳酸飲料:如可樂、汽水等一起喝,這類飲料中的成分能加快身體吸收酒精。
3、能夠儘量的飲用熱湯:尤其是用薑絲燉的魚湯,特別具有解酒效果。
4、喝酒的時候應該多吃綠葉蔬菜:由於酒精對肝臟的傷害較大,其中的抗氧化劑和維生素可保護肝臟。還可以吃一些豆製品,其中的卵磷脂有保護肝臟的作用。
為何耳朵越掏越癢 怎樣正確掏耳朵
癢了就撓,不舒服了就挖,掏耳朵這件事,有時候感覺還是蠻爽的!尤其是挖出一大塊的時候,然而越美好的事物越有毒……為了「爽一下」就可以隨意掏耳屎嗎?耳屎是你想掏就能掏的嗎?
小心掏耳朵掏出癌症
人體外耳道皮膚非常脆弱敏感,和軟骨膜連接很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差,掏耳朵時用力不當就會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導致外耳道發炎、潰爛。有的人掏耳朵用力過猛甚至可能傷及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響聽力,發展成中耳炎,嚴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聾。此外,掏耳朵過頻,會刺激耳道皮膚,容易誘發外耳道乳頭狀瘤。雖然乳頭狀瘤屬於良性腫瘤,可以手術切除,但切除後極易復發,多次復發甚至可能轉變為惡性腫瘤。
別看「耳屎」名字不好聽,其實它對耳朵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因為外耳道內腺體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揮發性,這種氣味小蟲不喜歡,也不適宜細菌生長,因而「耳屎」有阻止小蟲飛入、保護耳道皮膚的作用,最好不要經常摳挖。
為啥會感覺耳朵癢?
1、耳屎多
由於耳朵的結構很複雜,用硬物或者掏耳勺一不小心會碰到耳膜,有的甚至會捅破耳膜或者傷害耳朵的內結構。因此耳朵一般是不用掏的,當我們睡覺或者躺著的時候耳屎或自動脫落的。或者用棉棒就可以掏耳朵,還不至於傷害耳膜。有些人可能比較愛衛生,覺得掏耳朵舒服,其實耳朵完全可以不掏,因為耳朵本身有一種自潔功能,分泌物會自然地脫落到耳外,建議不要經常掏(一般半個月左右掏一次)。質硬的「耳屎」則需找醫生取出。
2、耳朵乾燥
常挖耳朵的人把耳垢隨時挖得光光的,耳朵皮膚變得太乾燥就會癢,癢就會想再挖,挖後又更癢,如此惡性循環就越來越糟。
3、耳朵發炎
它俗稱「爛耳朵」,是鼓室黏膜的炎症。病菌進入鼓室,當抵抗力減弱或細菌毒素增強時就產生炎症,其表現為耳內疼痛(夜間加重)、發熱、惡寒、口苦、小便紅或黃、大便秘結、聽力減退等。 解決方法:如膿汁粘稠,不容易擦出時,可用3%雙氧水清洗,然後再用吸引器吸出或用棉棒擦拭。還可選口服一些中藥或敏感的藥物。如果經過上述方法仍然無效,經檢查中耳有肉芽或膽脂瘤者,應當及時選擇手術治療。
應該怎樣正確掏耳朵呢?
一般來說,耵聹,俗稱「耳屎」會隨著人們的咀嚼、張口或打哈欠的活動而自行脫落,所以並不需要頻繁陶耳,一般10天左右一次即可;如果長期不掏耳朵,形成耵聹栓塞,應到醫院用專門器械取出,再用滴耳劑滴耳2—3天,預防感染。
如果自己在家掏耳朵,最好用棉棒。輕輕地將棉簽頭拽蓬鬆,以防纏繞過緊的棉棒劃傷耳道,然後用其在外耳道轉動,耳朵朝下,耵聹就出來了。屑狀的可以適當使用棉棒,如果是大顆粒的話,應用溫水或是專用藥水滴進耳朵,過幾分鐘後再輕輕地掏出。
另外,一些金屬、塑料材質的掏耳勺質地堅硬,容易對耳道造成損傷;指甲縫易藏匿細菌,不宜用來掏耳朵。
小腿抽筋不一定是缺鈣 腿抽筋的背後「元兇」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都有小腿抽筋的經歷。很多人單純得認為,抽筋主要與缺鈣有關。然而,不少人即便是積極的補鈣,晚上睡覺仍然經常會抽筋。那麼,引起抽筋的原因除了缺鈣以外,還有哪些「幕後元兇」呢?日常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預防抽筋呢?
晚上喝酸奶最補鈣 4類人家中要常備酸奶
酸奶有各種的好處,能夠降血壓,預防骨質疏鬆,防輻射,消除疲勞,提高免疫力等等。但這並不是代表只要喝酸奶,就能達到效果,什麼時候喝酸奶,每天喝多少,都是有講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