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至陰穴治療產婦胎位不正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現代產科醫學中,西醫的循證醫學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其實,在祖國的傳統中醫中,也積累了一些獨特的治療方法,這些方法甚至在現在被主流醫學採納。

胎位不正,中醫學稱倒產、橫產、偏產、胎不正。認為是婦女妊娠後氣血虧虛,胎氣不足影響了胞宮的正常活動。胎位輾轉失常或氣滯或驚恐,影響胎兒轉運誘發胎位不正。

矯正胎位不正,西醫一般採用的胸膝臥位法是藉助胎兒的中心改變來促使胎位的轉動,該法使用時具有高血壓及妊高症等不易採用的禁忌。

而中醫採用的艾灸至陰穴矯正胎位不正,則具有效果好,痛苦小,經濟實用等特點。

早在公元7世紀的唐代醫家張文仲撰寫的《太平聖惠方》中,就介紹了艾炙矯正胎位不正的辦法。

實施時間最好選在下午15~17時。孕婦排空小便後取仰臥位,寬衣解帶,脫去一側襪子,放鬆全身肌肉,保持平穩均勻呼吸,雙眼自然閉合意想腹內胎兒轉動。施治者如持筆寫字狀將灸用艾條點燃端對準孕婦足小趾外側趾甲角後約1分處施溫和灸(灸用艾條點燃端與孕婦足小趾外側的距離約1寸,以孕婦覺足小趾外側溫熱但不灼痛為度)。孕婦覺有溫熱感從足小趾延腳外側面向外踝方向傳導,胎兒在腹內頻繁活動並有轉動時計時艾灸20分鐘。術畢孕婦保持原位仰臥60分鐘。每天施灸一次,婦檢一次,胎位轉正即停施術。

只要正確掌握施治要點,一般孕婦3~5次即可使胎位轉正。

中醫理論認為,至陰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也是該經與足少陰腎經經氣相通的穴位,五行中為金,「金能生水」,下午申時15~17時是足太陽膀胱經所主之氣,也就是說此時該經的氣血最為旺盛。足少陰腎經為先天之本腎所主之脈,該經的循行又穿過子宮所在的骨盆。婦女以血為本,其經、帶、胎、產無不與足少陰腎經、沖脈、帶脈、任脈關係密切。井穴乃一經中氣血化生之源,至陰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又是與足少陰腎經經氣相通的穴位,通過在此處艾灸熱刺激可激發足太陽膀胱經經氣的同時間接通過足少陰腎經,使調治信息傳至子宮調衡胞宮氣血。

從西醫神經反射角度看,至陰穴下分布有來自腰4至骶5神經根的腓淺神經分支,通過艾灸刺激可使其治療信息達相應的腰4至骶5脊髓神經階段,調節內臟的植物神經功能,改善子宮平滑肌的收縮,引起宮縮矯正胎位不正。據統計艾灸至陰穴矯正胎位不正對腹壁緊張度一般,妊娠7~8個月的孕婦矯正成功率最高,可達95.98%,其中1~4月即可矯正者達86%。

此方法雖好,但並非人人適用。一般來說,應在孕6個月以後進行,因為6個月以前的胎位不正可能會自行轉回去。另外如有臍帶繞頸、羊水少、腹壁過緊等情況,則胎位也不易糾正。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肩周炎的艾灸療法 施灸方案

肩周炎的艾灸療法

【病理分析】:肩周炎是肩周圍肌肉、肌腱、滑囊及關節的慢性損傷性炎症。主要表現上述結構的增生、粗糙及關節內、外粘連。臨床特點為活動時疼痛,功能受限。本病屬中醫「痹症」範疇,又稱「漏肩風」、「凍結肩」、「肩凝證」等,因其好發於50歲左右,故又稱為五十肩。本病多因氣血不足,營衛不固,風、寒、濕斜侵襲肩部經絡,致使筋脈收引,氣血運行不暢而成或因外傷勞損,經脈滯澀所致。

【配穴方法】:主穴:頸夾脊、肩髃、肩髎、手三里、肩貞、阿是穴。配穴:天宗(肩甲痛);臂臑、曲池(上臂痛)。

【施灸方案】:

(1)頸夾脊、肩髃、肩貞、肩髎。溫和灸發動感傳、開通經絡。

(2)溫灸手三里、陽陵泉穴。

【注意事項】:應堅持關節功能鍛煉,增強體質,注意保暖,慎起居。

氣機失調宮寒不孕可嘗試艾灸治療

女性由於生理特徵的原因,比其他人群更容易受到風寒、暑、濕、熱等外邪的侵害,如果出現宮寒的症狀,不僅危害健康,還會影響正常的生育,所以專家推薦艾灸治療的方法,可有效緩解這種症狀。

現代女性不孕不育的病例很多,下面給大家介紹一種艾灸治療的方法,此方法可以自行在家裡操作,希望會對您有所幫助!

女性本身有經、帶、胎、產等特殊生理過程,日常生活中飲食無規律,又肩負工作、家庭的雙重壓力,往往比其他人群更易受到風、寒、暑、濕、熱等外邪的侵害,導致氣機失調,使多數女性都處於上熱下寒體質,因為女性較敏感,情緒不穩定,又易因憂鬱、急躁、怒氣、思慮過度等內在因素擾亂氣血運行,從而導致經絡不通、免疫力低下、內分泌失調等失衡狀態,出現手足冰涼、胃寒、胃痛、失眠、痛經、月經不調、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等症狀,並成為困擾現代女性的通病。

暖宮養血灸可扶陽固本,增強脾腎功能,提高免疫,用艾條薰灼女性保健要血來溫宮暖腎,從而達到溫經散寒、生化氣血、化淤止痛、調節內分泌的功效。暖宮養血灸取穴:神闕,關元,中極,血海,能夠有效的調節女性手腳冰涼、畏寒怕冷、腰酸乏力、月經不調、痛經、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一些列婦科症狀。

生育障礙的治療可以艾灸關元、神闕、中極、子宮、歸來、八髎穴和三陰交。只要堅持艾灸,治療婦科疾病或輸卵管疾病,應該會有很好的效果。

主穴:腎俞、命門、關元、神闕、子宮、三陰交

配穴:中級、歸來、八髎,足三里

試試艾灸吧,相信奇蹟也會出現在你們身上!

穴位位置:

腎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主治:補益腦髓,強壯腰腎,止咳定喘,聰耳明目。適用於腎虛腰痛、腰膝酸軟、耳鳴目眩、健忘失眠、陽痿 遺 精、月經不調、神經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氣喘、腎不納氣、小兒發育不良、諸虛百損等病症。有全身強壯作用,對腎虛、腎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痛的感覺,用力不可過大,時間可稍長一些。

命門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補腎壯陽,培元固本,強壯腰脊。適用於腎虛腰脊疼痛、精虧腦鳴、陽痿、閉經、尿頻、腹瀉、肢冷、神經衰弱等病症,有補陽的作用。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感。

關元穴

位置:腹正中線,肚臍下3寸處。

主治:溫腎減陽,回陽固脫,增補元氣,通調沖任。適用於虛症、神疲乏力、元氣不足、性功能低下、腹瀉腸鳴、遺精、陽痿、小便頻數、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不孕及慢性病的恢復,有強壯作用。

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子宮穴

在臍下4寸,旁開3寸處取穴。

【主治病症】子宮下垂,月經不調,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不孕症等。

歸來穴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

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稱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合稱「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腹脹痛、盆腔炎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發熱並向小腹放散。八髎就是八個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所以叫做「八髎」。這是一個區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處,鄰近胞宮。這個區域的皮肉,應該是很鬆軟,能捏起來的,如果不鬆軟,說明經絡肌膚之間有粘連,這種粘連,正是體內尤其是胞宮有毛病的外在表現,而婦科的一切疾病,都與胞宮緊密相連。在八髎區域進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從外而內調理胞宮。

中醫艾灸治胃脹痛

胃痛:凡由於脾胃受損,氣血不調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證,又稱胃脘痛。歷代文獻中所稱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慢性疲勞穴位艾灸

慢性疲勞綜合徵的診斷標準為排除其它疾病的情況下疲勞持續6個月或者以上,並且至少具備以下症狀中的四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