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護性跛行:走路時,患側足剛一點地則健側足就趕快起步前移;健足觸地時間長,患足點地時間短;患腿邁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負重小,健腿負重大。這種保護性患足點地跛行,多見下肢受傷者。
2.拖腿性跛行:走路時,健腿在前面患腿拖後,患肢前足著地,足跟提起 表現為拖腿蹭地跛行。可見於兒童急性髖關節扭傷、早期髖關節結核或髖關節骨膜炎等。
3.間歇性跛行:開始走路時步態正常,但走不了多遠(嚴重者不到百米) 患者就因小腿後外側及足底脹麻疼痛而被近停步,需蹲下休息片刻,待症狀緩 解後再重新起步。走走歇歇,因此稱為間歇性跛行。常見於腰椎管狹窄症、坐骨神經受累以及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局部供血不足患者。
4.搖擺步態:走路時患者靠軀幹兩側搖擺。使對側骨盆抬高,來帶動下肢提足前進。所以每前走一步,軀幹要向對側擺動一下,看上去好像鴨子行走,所以又稱’鴨行步’。常見於小兒先天性髖關節雙側脫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嚴重的’O’型腿,以及臀上神經損害患者。
5.高抬腿步態:走路時,患腿高抬,而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跨越門檻之狀,所以又稱’跨越步態’。主要是由於小腿伸肌癱瘓,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狀態。為避免走路時足尖蹭地而有意識將腿抬高,常見於坐骨神經、腓總神經麻痹或外傷等。
6.足跟步態:走路時以足跟著地,步態不穩,表現軀體輕輕左右晃動,足背伸、足弓高。可見於脛神經麻痹、跟腱斷裂、遺傳性共濟失調等患者。
7.劃圈步態:走路時表現為患腿膝僵直,足輕度內旋及下垂,足趾下勾。 起步時,先向健側轉身,將患側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側髖關節為軸心, 直腿蹭地並向外側劃一半圓前走一步。由於多見於下肢痙攣性偏癱患者,所以又稱’仿癱步態’。此外,還有慌亂步態:多見於腦動脈硬化、腦腫瘤、頭部陳舊性外傷等;醉漢步態:主要見於小腦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態:常見於多發性神經炎、髓型頸椎 病以及脊髓癆等患者;交叉步態:多見於大腦癱、截癱等患者。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病毒性心肌炎 食療養生忌亂療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身體常常不知不覺間發生變化。對身體一定要耐心傾聽。病毒性心肌炎就是這樣一種要麼悄無聲息要麼突然爆發的病症,來看看它因何而生,又如何調養。
我們住在身體裡。大家可有細心傾聽身體的低語?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身體常常不知不覺間發生變化。要麼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病,重者甚至會有生命威脅;要麼一直不知道,偶然機會才發現原來自己是在病的狀態中。病毒性心肌炎就是這樣一種。心臟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日夜跳動,注血全身,它發生問題可了不得。清朝沈子復著有《養病庸言》,提出養病「六務」,在此特別提出兩條。一是「知」。即要知道病從何起,更重要的還是「調燮」,即從起居、飲食上調養。
這次我們來看看病毒性心肌炎是種什麼病。它因何而生,又如何調養。
何為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簡言之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的炎症病變。病毒感染後仍持續緊張、過度勞累、從事重體力勞動與劇烈運動,易發生病毒性心肌炎。此外,營養不良也是誘發該病的原因之一。
病毒性心肌炎病情輕重懸殊很大。病情輕者可無症狀,往往因患其他疾病就診時或體檢時才被發現;重者症狀明顯,病情進展迅速,很快發展為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或嚴重心律失常,可在數小時或數日內死亡。
病症類型要有數
一般來說,病毒性心肌炎可以分成輕型、中型、重型。
病毒性心肌炎的輕型者可無明顯自覺症狀,感冒時或感冒後偶有心律不齊。有症狀者表現為頭暈、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或有輕微的心悸、氣短、胸悶、憋氣,體檢時面色稍蒼白,咽部充血。心動過速或過緩,或心律不齊。病情較輕,經過休息及綜合治療數月後多數可痊癒,心肌炎大多數為此型。
中型者除有輕型心肌炎所表現的臨床症狀外,起病較急。病情較重,多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乏力、頭暈較突出。心悸、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多汗、面色蒼白明顯,可有呼吸急促,手足發涼,煩躁不安。患者如能得到及時診斷治療,多數病例經過半年或一年後可獲痊癒,部分病例可遷延不愈轉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重型者臨床上少見,多呈暴髮型,起病急驟,數小時至1—2天內出現心功能不全的表現,或很快發生心源性休克,極度疲乏無力、呼吸急促、頭暈、嘔吐、煩躁不安,病情發展迅速。可在數小時至數日內死於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或嚴重心律失常,如搶救及時,不少患者可在數日至數十日後脫離危險,並直至痊癒,少數轉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病。
從上面介紹可知,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以輕中型多見,絕大多數可痊癒,少數轉為慢性,極少數會發生死亡。
起居護理宜注意
患病毒性心肌炎後,必須臥床休息,否則可使病情加重,引起嚴重併發症。要注意起居有常,早睡早起。按時就寢,保證睡眠充足。寒溫適宜,防止居處潮濕。
一般來說,應休息3個月。以後如無症狀,可逐步恢復正常工作與學習,但仍應注意不要勞累,1年內不能從事體力勞動。
對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須尤其注意。勿勞累及從事鍛煉、運動等激烈活動。恢復期可適當活動,以不引起症狀為度,但應避免妊娠、較劇烈運動、飲酒及其他對心臟有害因素,一般應休息3個月到6個月的時間,才可逐漸恢復正常工作。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
養病之「調燮」,尤其重要的是注意飲食。本病患者飲食選擇第一原則為:富於營養,宜清淡,易於消化。比如可多食牛奶、豆製品、魚、胡蘿蔔等。
為減輕心臟負擔,不宜吃刺激性食品,應適當減少鹽的攝入,忌暴飲暴食:
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易引起本病復發,所以應當多吃蔬菜、水果,可以保證充沛的維生素c及B的需要,可增強抵抗力。
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尤其要注意,飲食忌辛辣、燥熱、刺激的食品,亦忌肥膩等不利於消化吸收的食品。有心律失常表現者忌濃茶、咖啡、菸酒,以防止誘發或加重心律失常,有心功能不全者宜低鹽飲食。
飲食原則簡要概括如下:
1、有營養易消化: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要調補氣血,飲食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之品。
2、須少食多餐,不宜進食過飽,尤其晚餐,以免增加心肌負擔,可選用蓮子、大棗、山藥、桂圓、甲魚等。黃梅天氣,病人往往症狀明顯,可以適當地用一些沙參加玫瑰花,老鴨湯等。
3、要多吃富含維生素B、維生素c之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黃芪加紅棗、百合加玉米須、蓮子豬心湯等。
4、免油膩刺激性食品,特別是急性期禁食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辣椒。
5、心肌炎病人儘量保持大便通暢,所以要多進食粗纖維之品。
「泄」與「瀉」要分清
很多人在生活中經常將「泄」與「瀉」混用,在中醫界裡面也有很多近代中醫將泄瀉並稱,於是讓人誤認為「泄」與「瀉」毫無區別。其實並非如此。
孫文胤在《丹台玉案》中曰:「泄者,如水泄也,勢猶舒緩;瀉者,勢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則一,故總名之曰泄瀉。」由此可見,從病勢上講二者略有區別:前者較緩,後者較急。
萬全在其《幼科發揮》中亦言「泄瀉二字亦當辨之。泄者,謂水谷之物泄出也;瀉者,謂腸胃之氣下陷也。」可見二者的病性也不相同。
董宿原在《奇效良方》中亦有關於二者鑑別的記載:「泄者,泄露之義,時時溏薄或作或愈;瀉者,一時水去如注。」此語也足以證明二者不同:「泄」的臨床表現為大便稀薄,時作時止;「瀉」的臨床表現則為大便如水,傾注直下。
因此二者在病勢、病性與臨床表現上皆有不同。不僅如此,「泄」還有「向上向外」之意,如「疏泄肝氣」;「瀉」則為「向下」之意,如「久瀉久痢」。
雖然「泄」與「瀉」的意義十分接近,但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從中醫來講這對於對疾病與轉歸的預見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是萬不可以互相替換的。
煎藥時要不要加蓋?煎藥應根據藥物區別對待
煎藥時要不要加蓋?一般說來,為了使中藥煎透,最好是加蓋煎。特別是含有揮發性成分的中藥,如薄荷、藿香、紫蘇葉、佩蘭、鉤藤等,更應加蓋,並要在短時間內煎好,以免有效成分揮發,降低藥效。
知食宜 道家食療養生求長生
提高生命質量,延長生命期限,是道家關心的首要問題。有許多道士都兼通醫學,他們中成為名家、大家的有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皇甫謐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唐代名醫孫思邈。由於孫思邈的大力提倡和身體力行,唐末的食療養生極為盛行,並產生了我國現存第一部食療專著《食療本草》,使食療成為一種獨特的專門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