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屁
沒有屁放的人往往會有一些症狀,如腹痛、腹脹、便秘、腸鳴音亢進或消失、氣過水聲等,還有可能會出現腸梗阻。此外,腹部手術者,其腸蠕動會出現反射性抑制,胃腸內氣體和液體積滯,也會出現無屁的情況。
多屁
正常人每天要放5-10次屁,約排出500毫升左右的氣體。當屁量大大多於平時時,則可能會有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胃部疾病及肝、膽、胰疾病等。此外,也有可能是進食方面的原因,如進食過多的豆類、薯類與蛋白質類食物,或習慣性吞咽動作過多而吸入較多的空氣,此類情況均不屬病症,沒有必要治療。
臭屁
若屁奇臭難聞,有可能是消化不良,或攝入過多的肉類酸性食物,或由於消化道出血,血液積滯在腸腔內所致,也有可能是腸道內發生菌痢、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出血性小腸炎等炎症。此外,惡性腫瘤晚期,因癌腫組織糜爛,蛋白質腐敗,由於細菌的作用,放出的屁也會很臭。有時,進食過多大蒜、洋蔥和韭菜等有刺激性氣味的食物也會使屁變臭,這不必擔心。
可見,屁臭的程度不僅與所食進的食物相關,也與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密切相關,故應時刻留意自己的「屁事」,以之為鏡,觀察自身的健康狀況。
為什麼會放屁?
作為正常的人,我們每天都要排出兩升氣體。這些氣體有兩個來源,要麼是你吞進體內的空氣,要麼是你從各種食物中製造出來的氣體。從碳酸飲料和口香糖中轉入體內的氣體被排出時並不會有異味,可要是你在飯後的30分鐘到3個小時之內排氣的話,味道就可能讓身邊的人皺眉頭嘍。因為這個時候結腸里的細菌開始分解小腸不能消化的殘渣,有臭味的氣體就是這一過程的副產品。
由於我們吃的所有食物最後都會成為細菌的大餐,所以沒有什麼辦法能阻止天然的氣體生成。當然,攝取純流質的食物可以減少氣體的產生,因為它們通常不會給細菌留下撿漏的機會。更可行的解決方案是約會時管住嘴,別吃會產生難聞氣味的食物。一些富含硫的食物,像雞蛋、西蘭花、菜花和白菜等消化後都會產生硫化氫,氣味就像臭雞蛋一樣。豆類食物消化以後也會釋放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因為人體缺乏必要的酶來充分消化豆類中的多糖。「放氣」這件事是先天的,可以跟上帝他老人家抱怨抱怨,但要說到隨氣「攜帶」的聲音,可就是你的責任了。雷蒙德醫生說:「當你緊張或大笑的時候,『放氣』的聲音就變得很大。如果你能放鬆,讓氣體排出自如,雖然臭味還在,但是絕對聽不到聲音了。」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冬至中年人要怎樣養生?
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中年人肩負著社會、家庭的重擔, 加上新世紀的快節奏與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使人經常處於緊張繁忙的狀態之中,長此以往,若不注意保養自己,必然影響身心健康。《靈樞·天年》云:「人生……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寥寥數語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又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歷程的轉折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雖然如此並不可怕,《景岳全書·中興論》曰:「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書中告訴我們,人到中年若能科學地運用養生之道,調理得當,是可以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年養生三個注意:
一、靜神少慮(即「壯不競時,精神滅想」)要求中年人
1.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
2.注意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尋找事業的精神支柱;
3.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工作、學習之餘多聽音樂,它會給你帶來無窮的快樂;
4.注意儀容儀表,不同的場合裝束要得體,心態年輕化,以振奮精神,增添生活樂趣。
${FDPageBreak}
二、勞而勿過(《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即「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1.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2.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生活節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3.利用各種機會進行適當運動,有句諺語「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說明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三、節慾保精(《養性延命錄》:「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
1.欲不可縱。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節制房事,不可因房事不節,勞倦內傷,損傷腎氣。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五臟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強,身體健壯則人能長壽。反之,腎精匱乏,則五臟虛衰,多病早夭。《泰定養生主論》曰:「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終者,祛疾延年,老當益壯」,這說明嚴格而有規律地節制性生活,是健康長壽的必要保證。
2.養血固精。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以「男子貴在清心寡欲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用,來說明節慾保精的重要性,而東漢醫家張仲景則以「凡寡慾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闡述了節慾保精不但有利健康,而且是優生優育的首要保證。
年到40,冬至進補很重要
冬至進補有講究
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中醫云:「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應之。」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慾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補藥的作用,投資少、見效快。事實證明,冬令進補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那麼,冬令進補應選在什麼時間最好呢?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有關專家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充分說明在這一天前後進補最為適宜。
當然,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因此,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至於補什麼,如何補,最好還是請教醫生。
食補更重要
醫學專家介紹說,進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
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等物質的分解,產生更多的能量,以適應機體的需要。因此,應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同時,寒冷也影響人的泌尿系統,促使排尿增加,較多的鈉、鉀、鈣等無機鹽隨尿排出,因此要補充相應的食物。專家建議,在多吃蔬菜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動物內臟、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有條件的還可多吃甲魚、羊肉、桂圓、荔枝、胡桃肉等食品,這些食品味道鮮美,富含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不僅能補充因寒冷而過度消耗的熱量,還能益氣養血,對身體虛弱者尤為適宜。
缺啥補啥,人們應該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考慮去醫院請中醫師確診屬於哪類症候,再選擇相應的補藥,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
最好從中年開始進補
如今,為了增強體質和保持身體健康,不少人開始注重進補。有人認為「晚補不如早補」,以致鬧出了「小孩長鬍鬚」的後果。醫學專家提醒說,進補有年齡限制,過早進補容易影響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過程,過晚則可能錯失良機。
傳統醫學認為,正常人進補,男子宜在40歲左右開始,女子宜在35歲左右開始。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內經》記載說,男子在40歲以前,精力旺盛,肌肉飽滿,筋骨強健;40歲後則開始出現「腎氣衰」現象。而女子35歲前身體健壯,面貌嬌嫩,頭發生長旺盛;35歲後,精力開始不濟,面部開始焦枯,頭髮開始脫落。
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40歲是人體健康狀況發生改變的界限。原發性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在40歲後開始出現症狀,並逐漸加重。如動脈硬化,尤其是腦動脈硬化患者年齡基本在40歲以上;又如老年性關節炎(又稱增生性關節炎),臨床發現X光片改變通常在30-40歲以後;更有談虎色變的癌症發病時間分別為,肺癌好發於40歲以上,胃癌好發於40-60歲,肝癌好發於30-50歲之間。
如此看來,40歲開始進補不僅適宜而且必要。此外,中醫認為,中年人的脾胃運化功能優於老年,既能進補亦能受補。
耳朵有顏色,細心觀察能知疾病
中醫認為,耳為腎所主,腎開竅於耳,心氣也通於耳。耳部為宗脈之所聚,胃、膀胱、三焦、膽經等經氣皆上通於耳,其病候皆反映於耳,所以,耳診已成為中醫診斷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4類人群最需要冬至進補
冬至進補既可治病,又可防病,那麼,哪些人最需要冬至進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