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看來,想方設法使人體與自然和諧,是保證人類在自然界中健康存在的根本。而這種「人與自然」的通應關係中,最明顯的就是人體五臟與四季盛衰之間的一致性。
《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中提到:「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如果不遵循五臟的「自然規律」,身體就很可能「疲勞駕駛」,引發一系列問題。
肝:春季肝氣最旺,主導著整個人體。這個季節出生的人,由於肝氣疏達,性格也往往最平和、理性。如果這個時間不護好肝,或者其他季節讓它「過勞」,就可能導致肝氣克伐太過,導致肝氣無力升發而郁滯,進一步引起脾胃功能受損或情緒鬱結等症。
心:夏季心氣最旺,是身體的主宰。《黃帝內經》認為「心主神明」,心氣旺則神清氣爽,因此,這個季節出生的人往往性格外向、活潑好動、交際廣泛。當然,如果心火太過,則火熱之邪容易導致皮膚瘡瘍等疾病;而過度使用,心氣不支時則可能導致心氣衰竭,帶來心臟病等危險。
脾:長夏時節應於脾氣,以農曆六月左右為主導。脾一方面主持著水谷的運化,另一方面控制著人體的肌肉四肢。如果脾被過度使用,很容易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而倦怠、乏力等症狀,也多由脾氣被濕熱所困所致。
肺:秋季為肺所主,到了秋季,肺臟最累也最容易受外邪所傷。肺主呼吸之氣,這個時候感冒、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大量增加,需要格外注意呵護。
腎:冬三月,人體處在腎的功能影響之下。腎在人體代表著生命之氣,凡生殖、發育均由腎所主。如果此時不注意給五臟「減負」,讓它們跟著自然界「冬眠」,就很容易使陽氣鬱閉不通,引起氣血阻滯,導致手足發冷、四肢疼痛,甚至心腦血管病。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陰 陽 氣 血四虛症狀食療補方
冬季天氣寒冷,無疑是人們進行養生保健的最佳時節,人們在經過春夏秋三季的辛苦之後,在冬季到了修養休養生息的時節,自然也要滋補一番,而中醫把啼血分為氣、血、陰、陽四種類型,陰虛發熱,陽虛怕冷,血虛發燥,氣虛無力,不同的虛弱類型症狀不陰陽,所以選擇的食材也就不同,下面就讓我們了解各種體虛類型的症狀以及食療方案。
一、陰虛--忌辛燥,宜枸杞、梨
症狀:手足潮熱汗出、心煩、口舌生瘡
1、脾陰虛:不思飲食,食後不易消化,干噁心,口乾、口渴,大便乾結,消瘦。
2、腎陰虛:腰困腿軟、足跟痛,手足心熱或兼有心煩熱失眠盜汗,遺精,脫髮、齒搖。肝陰虛:頭暈、頭痛,眼乾,怕光,兩眼昏花或夜盲,失眠多夢,指甲光澤度差。
值得一提的是,肝腎陰虛常常同時並見,肝陰虛可到腎陰虛,腎陰虛常可致肝腎虛。
補陰虛的食品:枸杞、荸薺、生梨、百合、鴨肉、墨魚、藕、金針菇、生地、麥冬、玉竹、珍珠粉、銀耳、冬蟲夏草、石斛,龜板等。
二、陽虛--忌生冷(蝦蟹)宜牛羊肉
症狀:畏寒怕冷、腹瀉、乏力、精神不振
陽虛症常常怕冷,四肢尤其是手足發冷、發涼,口中無味、不渴,小便色淡、量多,尤其是夜尿較多,渾身無力,易疲乏等。陽虛症在夏季症狀較輕,冬季症狀則加重,且常由氣虛症進一步發展為陽虛症。
1、脾陽虛症:食慾減退,胃部喜歡溫熱,按壓後胃部舒適,口淡無味,喜歡熱飲,大便稀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伴有水腫,面色虛白,女性白帶清稀而量多,甚至胃痛,得溫痛減,遇冷加重。
2、腎陽虛症:腰部、膝部酸困、發冷,肢體怕冷,小便清長或遺尿,浮腫(以腰下多見),陽痿遺精,女性表現為不孕或黎明前臍周圍作痛,腸鳴腹瀉,瀉後痛減輕
3、心陽虛症:心慌,胸悶,胸憋氣短,心中空虛,易受驚嚇,驚嚇後心中惶惶不安,甚至心前區疼痛。
補陽虛的食品:黃牛肉、狗肉、羊肉、海參、淡菜、胡桃肉、桂圓、鰻魚、鵪鶉、蝦、韭菜、桂皮、茴香。
三、氣虛--山藥、茯苓、薏米
症狀:四肢乏力、容易睏倦、食欲不振
氣虛症泛指全身無力,極易疲乏,呼吸氣短,說話聲音低,甚至懶言少語,平日出汗多。本症在臨床上,可隨疾病出現的臟腑部位不同而可以兼見:
1、肺氣虛者:症狀為咳嗽聲音低、咳痰無力,易得感冒
2、心氣虛者:症狀為面色蒼白、健忘、心燒等。
3、腎氣虛者:遺精、夜尿多。
4、脾氣虛者:飯後胃部脹滿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飯量少。陰虛症往往表現為體形消瘦,口乾、鼻干、咽干,午後發熱或手心、足心發熱。具體又分為:肺陰虛:乾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睡眠狀態下出汗,醒後出汗自止(俗稱盜汗)。
氣虛症泛指全身無力,極易疲乏,呼吸氣短,說話聲音低,甚至懶言少語,平日出汗多。本症在臨床上,可隨疾病出現的臟腑部位不同而可以兼見:
補氣虛食品:牛肉、雞肉、豬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棗、鯽魚、鯉魚、鵪鶉、黃鱔、蝦、蘑菇等。可經常交替選服。
四、血虛--避免辛燥,宜紅豆、紅衣花生、紅棗
症狀:面色無華、心慌、月經不調
血虛症面色發黃或面白無色澤,口唇顏色淡,頭暈,失眠,女性月經量減少,周期延長,甚至閉經,皮膚無光澤,頭暈常在勞累後發作或加重,指甲蒼白,頭痛程度較輕,遇勞累後加重,常兼有氣虛的症狀,如懶言少語,疲乏無力,汗多。
1、心血虛:心慌,心煩,失眠,多夢,健忘,面色淡,唇舌色淡,多發生在體質虛弱者。
2、肝血虛:看東西時兩眼昏花、乾澀,指甲無光澤、色淡、脆而薄,甚至變形,夜盲,看東西模糊,耳鳴,手腳肢體麻木,體形消瘦,女性月經量少,色淡,甚至閉經,失眠多夢,易驚醒。
補血虛食品:烏骨雞、黑芝麻、胡桃肉、龍眼肉、雞肉、豬血、豬肝、紅糖、赤豆等,可經常交替選用。
如何用人體經絡養生防病 掌握這些經絡穴位
經絡是聯接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網線和橋梁,也是我們通過體表來醫治內臟的長臂觸手。但是穴位眾多,如何選取?穴有五行,如何搭配?穴有補瀉,如何操作?這些皆是紛雜不清的事情。古人已眾說紛紜,今人又各抒己見。
我們只要察看一下是哪條經的鈴鐺在響,就可以知道是哪個臟腑器官出了問題。這在中醫里有句術語,叫「諸病於內,必形於外」。
學習中醫有許多入門之徑,可以從中醫基礎理論開始,可以從中藥學開始,也可以直接讀《黃帝內經》,但是,如果你想切身體會中醫的實質,想學而即用、用而即效,那學習經絡就是最好的捷徑。
經絡由經和絡組成,經就是幹線,絡就是旁支,人體有12條主幹線,也叫做「十二正經」。還有無數條絡脈,經和絡縱橫交錯,在人體裡構成了一張大網。經絡內聯臟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說身體的各個部位,臟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膚毛髮,無不包括在這張大網之中。所以身體哪裡有病,這張網上就會有相應的鈴鐺響起來向我們報警求救。我們只要察看一下是哪條經的鈴鐺在響,就可以知道是哪個臟腑器官出了問題。這在中醫里有句術語,叫「諸病於內,必形於外」。人體有六髒(心、肝、脾、肺、腎五臟,再加心包)六腑(胃、小腸、大腸、膀胱、膽、三焦),每個臟腑都聯接著一條經絡,一共12條經絡。經絡的走向在四肢兩側是基本對稱相同的。
經絡穴位那麼多,哪些是要掌握的呢?
全身主要經絡12條,再加上奇經八脈、360多個穴位,聽起來就會讓人望而卻步、無從下手。其實,我們需要掌握的穴位總共也不過20多個。每天記住兩個,十幾天也就都爛熟於心了。而正是這20多個穴位,在對付一般常見疾病中卻顯示了出乎意料的神奇效果。我先說一下胃經上的4個常用穴的用法,這4個穴就是梁丘、足三里、豐隆、下巨虛。
對於急性胃痛或慢性胃痛的發作,馬上點按梁丘穴有立時止痛的療效;如果疼痛的位置偏於胃脘,要再多揉足三里。偏於小腸部位則多揉下巨虛。若屬於慢性胃腸病的治療,豐隆穴則效果最好。
記住一點,按摩的穴位不敏感則無效。(可能有3個原因:①穴位的位置找得不準確;②病症與選穴不符;③氣血過於虛弱,無法傳導到腿部穴位。)
求醫錄
曉羽問:
請問,感覺麻、酸及痛各表示什麼樣的氣血狀況?如果麻是經絡還通,只是氣到血未到,那麼酸和痛又是代表什麼?經絡通否?
中里巴人答:
酸和痛都表示經絡尚通暢,但在該處狹窄或有擁堵,流通不暢快。酸多表示氣血虛弱,需要補,不可採用過強手法。而刺痛則表明那地方有氣血在,卻堵住了,氣血正在努力衝撞,此時則稍微用力度大的手法幫助疏通。
黃芪甘草白朮 七款中醫藥材補氣血
現在社會生活、工作壓力大,尤其是高薪白領族,繁忙的工作更是壓得他們生活中幾乎沒有運動時間,所以身體出現氣血不足的人很多。不過身體出現氣血不足不用擔心,中醫七款中醫藥材,幫你有效補足身體氣血,讓你每天都看精神十足。
按兩穴降壓:合谷緩血管緊張 後溪穴減輕頭痛
高血壓病人除藥物治療外,還可以嘗試用下面的簡使方法協助降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