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艾灸有哪些副作用

懷孕艾灸有哪些副作用

艾葉在燃燒時除了排放占多數的有益成分外,還會排放出有一定毒副作用的成分,有可能導致孕婦扁桃體腫大、咽癢、目痛等病症。對胎兒發育也有一定的影響。

艾煙造成空氣污染,甚至產生具有一定毒副作用的物質,如脂肪烴、芳香烴、萜類化合物及其氧化物、酚類、萘類、焦油、苯甲醛、苯酚、二甲基苯酚和綠花白千層醇、a-側柏酮等等成分。

側柏酮對人體神經系統有毒副作用,大量接觸會引發癲癇驚厥。苯甲醛、苯酚對中樞神經和血液的毒副作用最強。稠環芳香烴可致癌而且有可能產生遺傳毒理學變化。焦油中含有萬分之二的苯並芘是強致癌物質。

艾煙的特異性香味掩蓋了這些有毒有害物質的臭味,但是少數較敏感的人會對其感到不適。所以孕婦在懷孕期間屬敏感時期,還是慎用好一些。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七款養胃藥膳湯推薦

冬季養生要護胃,不妨試試養胃藥膳湯。養生湯中加入養胃的食材,滋補的功效更佳。那麼養胃藥膳湯的做法有哪些呢? 

養胃藥膳湯

1、胡椒豬肚湯

材料:胡椒20克,生薑3片,大棗6個,豬肚250克。

做法:切去豬肚脂肪,用食鹽搓擦,用水洗淨,去異味。紅棗和生薑用水洗淨,紅棗去核;生薑去皮、切片。用適量水,猛火煲開,放入全部材料,待水再開,用中火煲3小時,以細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此湯水可以調理胃寒的病症,恢復健康脾胃,具有健脾開胃、驅風散寒、溫中止痛、強壯身體的作用。

2、山藥燉羊排

材料:羊排、生薑、山楂、甘草、山藥適量。

做法:羊排洗淨後在開水中焯15分鐘,撈起瀝乾後和生薑、山楂、甘草一起爆炒,聞到香氣時加水,用大火燉20分鐘。最後倒入山藥和適量水,文火慢燉40分鐘即可。

功效:有溫中散寒、補脾益氣、健胃消食的功效。山藥有助於胃黏膜修復,而且其中含有的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也有利於脾胃消化吸收。羊肉肉質細嫩,且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卻比豬肉少,是冬季養生防寒溫補的美味食材。

3、人參煨豬肚

材料:豬肚1個,人參15克,乾薑6克,蔥白7根,糯米150克。

做法:將豬肚洗淨,蔥折去須切段,糯米洗淨,一起放入豬肚內,用線縫合。沙鍋內加水,將豬肚放入鍋內,先用武火燒沸,撇去湯麵上的浮泡,改用文火煮至極爛溫食。

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寒之胃脘冷痛、食欲不振、大便泄瀉等症狀。

4、砂仁羊肉湯

材料:砂仁10克、白胡椒3克、生薑、羊肉少許。

做法:將砂仁10克、白胡椒3克、生薑數片及適量羊肉共煮湯,熟後放入適量食鹽服食。

功效:砂仁溫中化濕、行氣和中;白胡椒、生薑辛溫理氣;羊肉辛溫補虛、養胃散寒。砂仁羊肉湯具健脾散寒、溫胃止痛的作用,特別適合胃病中醫辨證屬脾胃虛寒者。

5、豬肚白朮湯

材料:豬肚1具,白朮60克,煨姜45克,胡椒15克,精鹽適量。

做法:將豬肚洗淨,去油脂,放入沸水中焯後去水,晾乾水後備用。將白朮、煨姜、胡椒放入豬肚內,縫合豬肚,豬肚外以針刺小孔,放入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2小時,放入精鹽調味。撈出豬肚,切塊,喝湯吃豬肚。

功效:有溫中散寒,補脾益氣的功效,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寒的人。

6、參芪猴頭燉雞湯

材料:猴頭菌100克,母雞1隻(約750克),黃芪、黨參、大棗各10克,薑片、蔥結、紹酒、清湯、澱粉各適量。

做法:將猴頭菌洗淨去蒂,發脹後將菌內殘水擠壓乾淨,以除苦味,再切成2毫米厚片待用。把母雞去頭腳,剁方塊,放入燉盅內,加入薑片、蔥結、紹酒、清湯,上放猴頭菌片和浸軟洗淨的黃芪、黨參、大棗,用文火慢慢燉,直至肉熟爛為止,調味即成。

功效:補氣健脾、養胃護胃。

7、桂棗山藥湯

材料:紅棗12粒,山藥約300克,桂圓肉兩大匙,砂糖1/2杯。

做法:紅棗泡軟,山藥去皮、切丁後,一同放入清水中燒開,煮至熟軟,放入桂圓肉及砂糖調味。待桂圓肉已煮至散開,即可關火盛出食用。

功效:山藥具有補脾和胃之功能;桂圓、紅棗有益氣血、健脾胃的作用。

補脾的方法

補脾的方法

一、補脾食療要點

1、不忘脾胃是首要

人的一生,飲食決定體質,體質決定健康和幸福。要想健康養生,首先要不忘脾胃。有益脾胃食物,首推紅棗、山藥和薏苡仁,堪稱「脾胃三寶」。

大棗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大棗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倦怠無力、失眠等患者良好的健康飲食佳品。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服用大棗。

山藥具有補脾養胃、補肺益腎的功效,是脾胃虛弱者的良方。薏苡仁具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而且特別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療食物。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吃山藥、大棗和薏苡仁,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如果將其一起煮粥,不僅可以預防胃炎、胃潰瘍的復發,還可以減少患流感等傳染病的概率,因此非常適合脾胃虛弱之人食用。

2、認清自己再進補

一些藥食兩用的中藥,是不能當作食品隨便食用的。例如人參(包括西洋參、黨參)大補元氣、生津止渴、調榮養衛。

但是運用不當,就會「上火」;長期、過量服用,還有可能中毒。也許有人會說:我既弄不清自己身體狀態的寒、熱、虛、實,也搞不明白食物的寒、涼、溫、熱,這咋辦?這樣的話,還是悠著點兒,別熱衷於食養。因為這樣的人很容易上套兒,或者犯錯。

還有一個保險的辦法,就是儘量多樣化地飲食,不要聽說哪樣東西好就使勁兒地吃。日常食物大多數是性質溫和的,只要不偏食、儘量多樣化地合理搭配,食物之間會協調互補,長期食用也不會有問題。所謂「藥補不如食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辨證施膳是前提

中醫學認為辨證是治療疾病的前提,即使是藥膳這樣的輔助治療,也必須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規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人體質虛弱,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不同。氣虛體質的人常見氣短聲低、少氣懶言、精神疲憊、體倦乏力,或有頭暈、自汗的症狀,可在烹製食物中適當選擇加入人參、黨參、黃芪、白朮、白扁豆、山藥、西洋參、太子參等補氣藥,以增強補氣強身的效果。

血虛體質的人,則主要表現為面色淡白或萎黃,眼瞼、口唇、指甲的顏色淡白,有頭暈、眼花、兩目乾澀、心悸多夢、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狀,婦女可見月經量少、色淡、延期甚至閉經。這些人就適合食用當歸、熟地、阿膠、白芍、何首烏、桂圓、桑椹、黑芝麻、大棗等具有養血補血作用的中藥。

總之,食用藥膳的目的在於調整人體氣血陰陽的平衡,預防疾病,輔助治療以保持身體的健康。在藥膳的選擇上,一方面要了解材料的寒熱溫涼之性,另一方面也要認清自己的體質分型,以及所患疾病屬於什麼證型。

4、「混搭、輪換」才平衡

絕大多數的食品,即使再好都不適宜天天食用,只能作為調節補充,以增加營養,豐富生活,滿足口福。人類所需要的營養成分為六大類,水、蛋白質、澱粉、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辨證施食,重視個體差異,就是要針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體質和不同的病情,食用不同的食物和中藥。中醫將藥性、食性分為寒、熱、溫、涼、平五大類,溫性、熱性的食物可以溫陽,怕冷的人可以多食;寒性、涼性的食物可以清火,怕熱的人可以多食;平性的食物,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除了糧食和水之外,是不是還有可以經常服用的食藥?回答是:有,但只有少數。首先,它必須是食物,含主要營養素成分;其次,它可能可當藥物,含較少藥物成分,但必須無毒無害。再者,它不但適合正常人長期食用,而且慢性病患者也不需要忌口或者禁忌比較少。這些食物包括茶葉、山藥、蓮子、百合、紅棗、枸杞子、菊花、芝麻等。

二、中醫認為冬季是進補的最佳季節

冬令進補不是說每個人到了冬天都一定要進補。年輕體壯無病之人,對寒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就不必進補。

如果進補不當,會產生一系列副作用。因為藥物入胃全靠胃腸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腸功能正常,才能發揮補藥的應有效應。對於這類病人,可先服用些黨參、白朮、茯苓、苡仁、扁豆、陳皮之類調理胃腸的藥物,使胃腸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進服補藥。

這樣機體才能較好地消化吸收。進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

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就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以產生更多的能量,適應機體的需要,所以必須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其它還有藥酒、藥粥等,均可根據各自的體質情況選用。

至於藥補,常用的補益中藥有:屬補氣類的,如人參、黃芪、黨參、白朮等,適用於氣虛不足,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脾虛泄瀉之人;屬養陰補血類的,如生地、阿膠、當歸、枸杞等,適用於面白無華,頭暈心悸,口唇蒼白,血紅蛋白偏低,婦女月經量少等症狀之人。

鹿茸也是冬令的常用補品,適用於平素陽虛怕冷,四肢不溫,腰酸多尿等人服用。

但需注意的是,補藥也不是隨便可用的,當視氣虛、血虛、陽虛、陰虛而分別選用針對性的補益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強心、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氣虛病人多見體力衰弱,四肢無力,精神疲乏,心慌氣短,或年老體弱,或工作過度勞累後周身無力,或慢性病引起的頭暈無力等症,均可服用。能夠補益元氣,增加食慾,促使體力恢復。又如阿膠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對血虛的人尤為適宜。

尿道炎艾灸什麼穴位

中醫艾灸尿道炎取穴:可取會陰穴、腎俞、命門、關元、中極、三陰交、氣海、八髎穴。伴腰骶困者著重灸腎俞、次髎;伴少腹不利者著重灸關元、三陰交。

最能補脾養脾的食物

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孫思邈說:「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泄。」所謂脾病,乃指脾虛為病之義。《本經逢原》說得好:「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滯。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