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蒜的醃製方法

選用個頭較大的新鮮蒜頭,剪去蒜梗和鬚根,剝去外層粗皮。放入清水中浸泡5天左右,(每天換一次水)。然後以500克蒜頭、100克食鹽的比例醃製3天,取出晾乾。再以300克紅糖、50毫升食醋、600毫升水的比例醃製一周時間即可食用。

糖蒜的醃製非常簡單:取春天的新蒜,去掉外皮,僅留下裡面的一層嫩皮,洗淨後用淡鹽水泡上半天到一天,這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還能讓蒜比較好保存;把浸在鹽水中的蒜撈出,一邊瀝乾水分,一邊放入罈子或搪瓷缸、玻璃瓶里,再加綿白糖和白醋,一般來說,500克蒜大約需要750克白糖,醋的數量則根據自己的口味添加;最後,加上適量的冷開水,以淹沒蒜瓣為宜,不用攪拌,讓糖慢慢融化,將容器蓋上蓋子密封,2周到一個月左右就可以食用了。

方法一:材料:鮮蒜10斤,白糖4斤3兩,清水10斤,鹽7兩,醋1兩多

製法:

1、泡蒜:選取鮮嫩、個大的蒜,切去尾巴,僅留少許把,放入涼水裡泡3-7天,根據氣溫冷暖可適當減少或增加泡水的時間。每天換一次水,把蒜的嫩味泡出去,然後撈出,放入一乾淨罈子內。

2、醃蒜:將泡好的蒜放入罈子內,放一層蒜撒一層鹽,第二天攪拌一次,以後每天攪拌一次,3-4天撈出來,攤在帘子上,曬一天,把浮皮弄出去,下入缸內,再用糖水醃。糖水用水10斤加白糖4斤醋 1兩,煮沸。待糖水涼到不燙手時,再倒入蒜缸內。注意,糖水要比蒜高出2寸左右,糖水的表面再撒3兩碎糖,然後將壇口蓋緊密封,放在陰涼處,醃製2-3個月,就成為白嫩如玉晶瑩透亮味美的白糖蒜了。

3、調味:在成熟前6~7天,可加些桂花,以增進風味。

方法二:500克蒜、 配50克鹽 、300克紅糖、 30克米醋或20克白醋 、八角可加可不加 、600克水。

製法:

1、蒜頭去老皮,留2厘米假莖,蒜根部挖成錐形但不可把蒜頭挖散(目的是為了讓蒜入味)

2、蒜頭泡清水5-7天,每天換水

3、蒜頭入壇,一層蒜一層鹽,不加水;每日倒蒜一次,下面的倒到上面,使蒜淹均;5-7天後拿出日曬,皮干後,若有老皮再除去……均勻地碼入壇中。

4、水燒開,加紅糖,離火;水溫80度左右時加醋;待涼透後沖入蒜壇,封壇,7日以後待紅糖轉為果糖後就可食用

5、回味糖味濃厚,咸中略酸,如喜酸可多加醋。

6、糖蒜汁可作萊時當糖醋汁使用,蒜香濃烈,別有風味,只是不可再用於淹蒜了。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生炒蒜苔肉

生炒蒜苔肉

五花肉250克、蒜苔150克、辣椒2個。

調味料:

(1)酒1大匙、醬油1大匙、糖半茶匙。

(2)鹽半茶匙、清水4大匙。

作法:

1、五花肉洗淨,切薄片,拌入調味料(1)略醃。

2、將2大匙油燒熱,放入肉片大火爆炒,肉色變白時盛出。

3、蒜苔擇除老梗,洗淨,切小段;辣椒片開,去籽,切粗絲;用2大匙油炒蒜苔,並加調料(2),放入辣椒絲同炒。

4、倒入肉片,炒至湯汁收干即盛出。

養生保健用到蔥、姜、蒜

蔥、姜、蒜不光是烹飪菜餚的調味佳品,而它們的藥用價值早已載入中國醫藥巨典《本草綱目》,千百年來民間百姓常隨手採集用於療傷治病,價廉效著。

蔥:

蔥,百合科植物,其味辛辣性溫,入肺、胃經,具有解表散寒、通陽抑菌之功效。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記載:「蔥可除肝中邪氣,安中利五臟,殺百藥毒。」明朝李時診說:「蔥乃釋家五葷之一,生辛散,熟悉甘溫,外實中空,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蔥全身可入藥,帶須蔥白外用能散寒發汗,內服可通陽止痛;而蔥葉利尿、蔥籽強壯,蔥汁解毒。中醫臨床上可用蔥白三根加生薑三片水煎服,治風寒感冒,發燒頭痛;將蔥白搗成汁滴汗時,用生蔥白、生薑各15克與食鹽少許搗成糊狀,用布包好塗擦手心腳心、前胸後背及肘窩腋窩,可發汗退燒。嬰兒感冒吐奶,可用蔥白2至3棵切碎加入一小杯人乳中上屜蒸透,取乳汁分數次餵服,療效極佳。小兒麻診出不透,可用帶須蔥白搗爛敷在肚臍上,疹子很快出齊。另外,生蔥搗爛外擦可治蜂蜇傷。

姜:

姜為姜科植物,根莖味辛性微溫,氣香特異,入肺、脾、胃經,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功效。藥用可分鮮姜、乾薑和泡姜。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說明姜的藥用價值之大,範圍之廣。中醫硏究認為,姜常用於外感風寒,痰濕犯肺或脾虛胃寒,水濕內停。將生薑搗汁沖服或煎湯內服,可解食魚蟹中毒。由於姜辛散力較強,又有化痰止嘔之功,配鮮竹灑水治中風痰迷、口噤不語等症。生薑煮熟後刺激性較小,能溫中祛寒,可治胃寒腹痛。姜皮性味辛涼,有行水之效,臨床配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大腹皮等諸味中藥可治皮表水腫。據藥理硏究表明,生薑所含揮髮油能使血液循環加快,全身溫暖,興奮神經。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有促進消化作用,大量服用可治口乾、喉痛,吸收後由腎排泄,刺激腎炎發作,故腎病者甚用。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可治寒性吐瀉,脘腹冷痛,肢冷脈微,痰飲喘咳。泡姜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用於脾胃虛寒,腹痛吐瀉,吐衄崩漏,陽虛失血。

蒜:

大蒜又名葫,為百合科植物的根莖,其性溫味辛辣,所含大蒜辣素具有很強的殺菌作用,對於細菌性、真菌性與原蟲性感染有明顯的治療與預防價值。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稱:大蒜「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痛腫,化症積肉食此其功也。」古希臘運動員將大蒜作為保健食品,古羅馬人用大蒜治療傷風、哮喘、麻診、驚厥等疾病療效極佳。公元5世紀,印度人發現吃大蒜能增強智力,嗓音宏亮。中醫硏究發現,用大蒜3至5瓣搗爛開水送服或取獨頭蒜以炭火燒熟,每次服3克,可治痢疾、急性腸炎;每日服數瓣醋浸蒜治心腹冷痛,3日可愈。口服大蒜汁加奶油可治高血脂症。大蒜4頭切片煎水趁熱熏洗外陰可治陰部搔癢;生吃大蒜配合溫鹽水漱口是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好方法。

大蒜做食療的藥膳

大蒜除含有硫醚化合物外,還含有多種糖類、胺基酸、維生素、脂類、微量元素及鈣、磷等,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可增進食慾,促進胃液分泌,對防治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有益。

醬大蒜加工三法

原料:大蒜50千克、食鹽5千克、醬油10千克、涼開水10千克。製作方法:把大蒜洗淨,裝入壇內,然後把鹽、涼開水、醬油混合後攪拌均勻,倒入壇內密封,25-30天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