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熱生口瘡,越熱越容易上火,越容易生口瘡。最討厭的是,口瘡總愛反反覆覆,實在給人以很大困擾。口瘡又俗稱口腔潰瘍,潰爛處紅腫、疼痛,影響進食不說,交談說話都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下面告訴大家天氣熱生口瘡,如何預防及治療。
口瘡症狀往往更重:
口瘡,也就是口腔潰瘍,《黃帝內經》中《素問·至真要大論》就有「火氣內發,上為口糜」的記載。口腔潰瘍一般好發於青壯年。夏天晝長夜短,氣溫升高,人們通常多會晚睡、熬夜,加上現代年輕人喜歡在路邊喝啤酒、吃燒烤等油膩食品,往往會加重上火症狀,更使口腔潰瘍容易發作。
除了遺傳因素,口腔潰瘍還與消化系統疾病及功能紊亂,如腹脹、腹瀉或便秘,體內雌激素量下降,精神緊張、情緒波動、睡眠狀況不佳等情況有關。
口瘡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1、消化系統疾病及功能紊亂。有慢性胃炎、胃潰瘍、便秘、痔瘡等胃腸道疾病的患者復發性口瘡的發病率會明顯增高,且其發作頻率和嚴重程度常受胃腸疾患的影響。
2、內分泌變化。有些女性每逢經期前後就會出現口瘡,這可能與月經前的孕酮水平增高、雌激素的水平降低有關。
3、遺傳因素。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兒女往往會有復發性口瘡,但是發作頻率和程度卻不盡相同。
4、精神心理因素。有的人在精神緊張、情緒波動、睡眠狀況不佳等情況下會發病,這可能與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有關。
5、其他因素。包括缺乏微量元素鋅、鐵、葉酸、維生素B12等,可能會降低免疫功能,從而增加復發性口瘡發病的可能性。
如何預防口瘡?
首先,要注意口腔衛生,避免損傷口腔黏膜,堅持早晚刷牙、飯後漱口,保持口腔衛生。其次,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過度疲勞等。長期睡眠不足、勞累過度是口瘡反覆發作的常見誘因,這些不當行為會耗傷人體陰血,陰虛則火旺,常會從口腔黏膜上「出火」引起口瘡。再者,保持心情舒暢、樂觀開朗,避免因煩躁而上火。情緒不好的人應善於自解煩惱,寬容待人,與人和睦共處,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最後,在戒菸限酒的同時還要在飲食上要注意營養均衡。有效治療胃腸道疾病常是解決復發性口瘡的「根本途徑」。
胃腸道疾病患者易發口瘡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它影響人體對維生素的吸收。所以,對因不愛吃蔬菜水果而常起口瘡的偏食者而言,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非常重要。
另外,常發口瘡的人還可以自制一些中藥茶飲,在炎熱的天氣里,適當飲用可以有效預防口瘡的發生。下面就介紹兩個能有清熱瀉火作用的藥茶。蓮心梔子甘草茶:取蓮子心3克,梔子9克,甘草6克。用開水浸泡後代茶頻飲,每天1劑,可連服3天。蓮子心性寒味苦是清心火、除煩熱;梔子既輕清上行又苦寒泄降,能清三焦之火;甘草不但清熱解毒還能緩急止痛。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芒種養生謹防「濕熱症」 中醫5大祛濕療法
40歲的何先生最近老是覺得乏力、胃口不好,口舌生瘡。來到中醫內科檢查,醫生發現王先生臉色很差、舌紅苔黃、大便秘結,典型的濕熱上火症狀。專家指出,6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九個節氣——芒種,此時空氣潮濕,濕氣重,不利於脾胃健康,一般人可採用中醫療法,祛除體內濕氣。中醫療法祛濕有哪些方法?小編為你一一詳解。
中醫祛濕療法
芒種前後雨量增多,氣溫升高,導致空氣潮濕,天氣悶熱,意味著我們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人們常常會感到莫名的疲倦、發困、心情煩躁、沒有食慾、口苦等症狀,其實這正是黃梅天常見的一種「濕熱症」的表現。濕氣重易損傷人體脾胃,引起食欲不振,身體睏倦。下面介紹幾種中醫祛濕療法:
一、中藥祛濕清熱
上班族應酬多,常吃辛熱的食物,如白酒、火鍋、羊肉等,就很容易上火,會導致身體乏力、口舌生瘡、吃不下、便秘、小便黃等症狀。這時候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宜清淡,儘量選擇含糖分少的食物。
如果體內濕氣很重,也可選擇一些芳香的藥材來化濕,如藿香、陳皮、茯苓、半夏等。但因為中藥用藥要根據個人體質調整,如覺得自己肢體沉重,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胃口很差等,建議先到中醫科檢查一下自己的體質,以便對症用藥。
二、針灸、拔罐泄熱化濕
祛濕除了中藥調理還可用針灸、火罐等。現代女性容易有便秘,晚上也睡不好。醫師說,芒種節氣,氣溫高,雨水多,人體也容易濕熱稽留。
拔火罐也是一個立竿見影的祛濕方法,具有清熱解毒、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除了來醫院拔,在家中也可自行操作。但拔罐時應注意以下4點:
1、保暖。拔罐時均要在脫衣服後,才能治療,所以治療時應避免有風直吹,防止受涼,保持室內的溫度。
2、避免燙傷。不要將燃燒的酒精落在身上,過熱的罐子勤更換。
3、不宜拔的部位:心前區、皮膚細嫩處、皮膚破損處、皮膚瘢痕處、乳頭、骨突出處均不宜拔罐。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
三、穴位按摩與艾灸化濕
平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濕熱之象時,可以按摩和艾灸一些穴位祛熱,既是中醫祛濕的有效方法,也十分簡單易學。身體五大祛濕穴位從頭到腳依次為:百會穴、大椎穴、神闕穴、陰陵泉穴、湧泉穴。
1、百會穴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央處。
按摩方法:手握成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5分鐘,最好有發熱之感。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2、大椎穴
位置:頸後正中,位於頸部和背部交接處突出的骨頭即第七頸椎棘突的下緣。取穴時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上方即是。
按摩方法:低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發熱。
功效:大椎穴受濕氣入侵,易造成肩頸病症如肩膀頸椎酸痛不適等。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3、神闕穴
位置:臍中部,即肚臍眼處。
按摩方法: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或者塗抹艾草精油於腹部後用熱水袋溫敷;或使用艾盒,將其點燃後固定在腹部20分鐘,注意溫度不要太燙。
功效: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
4、 陰陵泉穴
位置:陰陵泉穴為祛濕要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採用正坐或仰臥姿勢,由膝蓋下方往膝蓋方向摸索,在膝蓋內側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處3-5分鐘。
功效:若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笨重、行走不暢之感。刺激該穴位可達到清利濕熱,通經活絡的效果,幫助緩解腹脹、膝痛等不適之感。
5 、湧泉穴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於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處來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點按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以有酸痛感為佳,兩側交替進行。也可用溫熱水泡腳後艾灸,雙足穴位各灸15-20分鐘。
功效:湧泉穴受濕氣入侵,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濕及全身疲勞、浮腫。常按此穴有助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四、 冬病夏治三伏貼
芒種節氣過後,可根據中醫師指引進行三伏貼。冬病夏治源自《黃帝內經》之春夏養陽原則,利用夏季(初伏、中伏、末伏階段)氣候炎熱、人體陽氣最旺盛的客觀條件,通過適當地內服或外用一些方藥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病症減輕或消失,其中三伏貼是最廣泛使用的方法。
由於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期間,肌膚腠理開泄,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以鼓舞正氣,增加抗病能力,使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反覆感冒、心絞痛、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腹瀉、凍瘡等這些冬天好發、陽氣虛弱的疾病於未發病而陽氣旺盛的夏季進行治療和調攝,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五、藥浴祛濕
藥浴的使用方法在我國由來已久。據載,自周朝開始流行就用香湯浴潔身,宋明期間,這種香湯浴傳入民間,便出現了專供人們洗芳香浴的「香水行」,逐漸形成了一種習俗。人們擇日選用不同的藥浴潔身、防病。
夏季常用五枝湯洗浴,是為疏風氣、驅瘴毒、滋血脈。在藥浴的過程中,除了水本身的理化作用(主要是溫熱作用)外,主要是藥物對人體的影響。藥物水溶液的有效成分,通過體表和呼吸道黏膜進入體內,根據不同藥物的組方,可起到舒通經絡、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清熱解毒、祛濕止癢等功效。
藥浴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浸浴、熏浴、燙敷,作為保健養生則以浸浴為主。 浸浴的具體方法,以五枝湯(桂枝、槐枝、桃枝、柳枝、麻枝)為例:先將等量藥物用紗布包好,加十倍於藥物的清水,浸泡20分鐘,然後煎煮30分鐘,再將藥液到入浴水內,即可浸浴。有條件的可每日一次,這種藥浴方法適用全身浸浴液亦可用於局部泡洗。
肛腸疾病高發 中醫5大食療防脫肛
肛腸科疾病有很多,肛腸科疾病是一種常見病,發病率也非常的高,例如直腸脫垂、肛裂、肛瘺、痔瘡等都是常見的肛腸疾病。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直腸脫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脫肛。那麼脫肛的原因有哪些呢?中醫有哪些治療脫肛的偏方呢?
引起脫肛的原因有哪些?
脫肛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下列各因素與發病有關。
1、解剖因素
小兒骶尾骨彎度小,直腸較垂直,腹內壓增高時,直腸缺乏支持而易於脫垂,直腸前陷凹腹膜反折過低,腹內壓增高和腸袢壓迫使直腸前壁突入直腸壺腹導致脫垂,老年人肌肉鬆弛,生育過多或分娩時會陰撕裂亦可使直腸發生脫垂。
2、腹內壓增高
長期便秘,腹瀉,慢性咳嗽和排尿困難等引起腹內壓增高,可導致直腸脫垂,近年來國外研究發現,直腸脫垂常伴有精神或神經系統疾患,兩者間的關係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認為神經系統病變時,控制及調節排便的功能發生障礙,直腸慢性擴張,對糞便刺激的敏感性減弱,從而產生便秘和控制排便能力下降,排便時異常用力,使肛提肌及盆底組織功能減弱,也是直腸脫垂的常見原因。
3、其他外傷
手術引起腰骶神經麻痹,致肛管括約肌鬆弛,引起直腸黏膜脫垂。
中醫調理,5大食療防脫肛
(1)豬大腸燉糯米綠豆:
豬大腸300克,糯米30克,綠豆50克。將豬大腸洗淨,糯米與綠豆用清水浸泡1小時,然後把糯米、綠豆放入大腸內並加入少許水和食鹽,腸兩端用線紮緊,放入鍋內加水煮2小時即可服食。
(2)黃芪黨參大棗粥:
黃芪30-55克,黨參20克,大棗10枚,大米適量,加清水共煮粥。粥成加入白糖調味再煮片刻即食。
(3)海參瘦肉湯:
海參30克,瘦肉適量。加清水適量共煲湯,鹽調味服食。
(4)鱔魚苡米湯:
黃鱔250克,苡米50克。將黃鱔洗淨,與苡米同煲湯,鹽調味服食。
(5)黃芪燉烏骨雞:
烏骨雞250克,黃芪50克。加清水適量。共燉至爛熟,鹽調味吃肉飲湯。
芒種節氣來臨 根據體質挑選6款養生茶湯
6月5日迎來本年度第九個節氣——芒種。芒種節氣氣溫升高降水多,空氣濕度增加後,體內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濕熱之下,人難免感到四肢睏倦、萎靡不振。中醫辨證認為,芒種節氣飲食調養方面應作出調整,不同體質飲食養生也各不同。你了解自己的體質嗎?
夏季高溫 運動鍛煉有5忌
夏季天氣熱,很多人都懶洋洋的,不想運動,這樣會導致身體素質變差,所以夏季高溫也不能不運動,特別是美女們不要懶,運動是最好的排毒聖品。夏季鍛煉的關鍵是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那麼適合夏季的運動有哪些?夏季運動以輕運動為宜,微微出汗為佳,這裡推薦3種適合夏季的運動,看看哪個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