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的由來

「刮痧」這個「痧」字也就是「痧症」。這種療法起源於舊石器時代,人們患病時,出於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撫摩、捶擊身體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時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緩解。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這也是「刮痧」療法的雛形。

刮痧療法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適應病種非常廣泛的自然療法。早在明代醫學家張鳳逵的《傷暑全書》中,對於痧症這個病的病因、病機、症狀都有具體的描述。他認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話,就可以阻塞人體的脈絡,阻塞氣血,使氣血流通不暢;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時候,就阻塞絡脈,使絡脈的氣血不通。這些毒邪越深,鬱積的越厲害,那麼它就越劇烈,象發急如燎原之勢,對於這種情況,就必須採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須用刮痧放血的辦法來治療。運用刮痧療法,將刮痧器皿在表皮經絡穴位上進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結成象米粒樣的紅點為止,通過發汗使汗孔張開,痧毒(也就是病毒)隨即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治癒的目的。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刮痧的謹慎

刮痧療法簡便易行,副作用小,自己在家就可以完成方便省事,療效也比較明顯,尤其是服藥困難的患者或不能採用其它治療方法時,更能發揮它獨到的優勢,是很多人選擇的保健與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有些禁忌還是要注意的。

所謂「痧」是指多發於夏秋兩季的中暑、外感等急性病症,現在擴展到呼吸、消化等系統病症,比如感冒、發燒、咳嗽、咽痛、噁心、嘔吐、厭食、風濕痹症等。

但是,刮痧不能太隨便,要有較深的中醫理論和經絡知識。凡刮治部位的皮膚有潰爛、損傷、炎症都不宜用這種療法,大病初癒、重病、氣虛血虧及飽食、飢餓狀態下也不宜刮痧。」

刮痧的適應證、禁忌證及注意事項

(一)適應證

感冒、發燒、中暑、頭痛、腸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驚攣、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

(二)禁忌證

(1)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婦女的乳頭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臟病出現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腫禁刮。

(3)下肢靜脈曲張,刮拭方向應從下向上,用輕手法。

(4)凡刮治部位的皮膚有潰爛、損傷、炎症都不宜用這種療法,大病初癒、重病、氣虛血虧及飽食、飢餓狀態下也不宜刮痧。

(三)注意事項

(1)刮痧板一定要消毒。

(2)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鐘,最長不超過20分鐘。

(3)刮痧次數: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5天,痧退後再進行第二次刮治。

(4)出痧後1~2天,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癢,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

刮痧療法不僅能治病,而且還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皮膚沒有什麼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著經絡適當刮一刮對身體是有益的。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表現為疏通經絡方面。常見如患肩周炎的50歲左右的人,採用刮痧的療法效果比較好,但是一般一次效果不明顯,二三次後方有顯效。

刮痧療法對皮膚有一定的損傷,所以一次刮完後要等待一段時間,一般為5~7天,再進行第二次刮痧。

保健刮痧的注意事項與禁忌

刮痧療法就是運用手指或各種邊緣光滑的工具,蘸上具有一定治療作用的刮痧介質,在人體表面特定部位反覆進行刮、擠、揪、刺、捏、拍、挑等手法,使皮膚表面出現瘀點、瘀斑或點狀出血,即所謂「出痧」,從而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這種治療方法簡便易學,器具簡單,操作方便,應用廣泛,安全可靠,療效顯著,一直流傳和應用於民間, 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刮痧的適應範圍及禁忌

刮痧療法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方法簡單,療效顯著,操作也不是那麼繁瑣,但是有些禁忌和使用範圍在刮痧前還是要注意一下的,下面向大家介紹些刮痧的注意事項,讓大家刮出「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