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亞健康生活 解救減退記憶力

隨著工作壓力的增加,生活節奏的加速,越來越多的職場人感覺到常常丟三落四,記憶力減退。這種年紀輕輕就表現出來的記憶力減退,正是亞健康的症狀之一。亞健康引起記憶力下降的原因很多,包括長期睡眠不足、缺少運動、缺少新鮮空氣、菸酒過量等。現代人在都市生活中壓力大,加之飲食不規律、鍛煉不積極,常處於亞健康狀態。

很多人都苦惱於因記憶力減退而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其實,記憶力減退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怕,它完全可以通過採取一些措施而改善。

第一,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儘量不要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質量。

第二,正確進行自我調節,注意保持樂觀的情緒和積極向上的心態,要學會自我減壓,保持身心健康。

第三,勞逸結合,參與戶外運動。運動鍛煉可以促進大腦的新陳代謝,防止記憶力衰退。

第四,具有健康合理的飲食習慣,不吸菸、不酗酒,同時,選擇一些補腦健智的食品對改善記憶力也是有效果的,比如牛奶、雞蛋、魚類、菠菜、菠蘿等。

總之,只要改變以前不良的生活方式,注意生活規律,這種由於身體亞健康表現出來的記憶力減退是可以逐步得到改善的。人們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也應關注自身的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能改善這種記憶力減退,還能增加工作的效率,緩解工作帶來的壓力。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女性減肥忌諱多 4種食物越吃越瘦

當面臨眾多誘人的美食時,又忍不住肚內空空的「抗議」而破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下面推薦4種食物,教你保持身材同時不會讓你的胃受「煎熬」。

哪些食物越吃越瘦:

低脂食物

你知道嗎?低脂食物可以讓你省下很多卡路里,因為脂肪比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多了一倍的卡路里。很多食物在減少脂肪含量之後的味道還是跟原來差不多,當然,你沒有必要把所有油脂都撇除掉。一杯低脂牛奶含有86卡路里,而一杯全脂牛奶含有150卡路里。水煮吞拿魚含有66卡路里,而油炸吞拿魚的話就含有110卡路里。低脂奶酪和低脂沙拉醬可以讓食物一樣美味,但是卻少攝入量卡路里。

含水量高的食物

一般想這樣的食物卡路里都很低的,水果、蔬菜、湯和動物膠原都含有80%-90%的水份。而酸奶、布丁、雞蛋、義大利麵、豆類和海鮮的含水量也比較高,達到了60%-75%。吃兩杯的葡萄比吃1/4杯的葡萄乾更加飽,雖然二者的卡路里都是110卡路里。一碗蔬菜汁加一份蔬菜沙拉只含有225卡路里,而一份雞肉沙拉含有的卡路里高達550卡路里,很明顯你應該選擇前者。

快餐

最於上班族來說,快餐是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吃的。快餐常常跟體重增加聯繫起來,因為我們愛吃的快餐食物常常是高脂高熱量的。偶爾吃過漢堡和薯條並不會損害你的減肥計劃。但是,假如你常常在外面吃快餐的話,你就需要好好注意自己的快餐食物了。選擇去皮的雞肉,沙拉不要加過多的醬料,薯條加咖喱醬和水果凍糕都是很好的快餐選擇。一塊雞肉番茄三明治只含有320卡路里,但是雙層吉士漢堡含有920卡路里。在快餐廳,儘量少出油炸食物,也不要選擇燻肉。

全麥食物

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是全麥食物,其實全麥食物很有很多,像全麥麵包、全麥粉、糙米、燕麥和華夫餅是傳統的全麥食物。它們是比精細白麵粉更加聰明的選擇,含有大量的纖維和營養,使你更快變飽。把薯片改成爆米花吧,這樣你就省下了65卡路里,可以吃其他的零食。與其吃白麵粉製成的煎餅,你不如選擇全麥麵粉製成的煎餅,這樣你還可以多吃些草莓呢。

女性減肥忌諱多

一忌每日只吃一頓以減少熱量

辛格說:「許多女士認為,每天早上不吃早餐,中午只吃一點,晚上好好吃一頓,一天等於只吃一頓飯,這樣使進食的熱量比過去少很多,就可以實現減肥的目的,其實不然,終日不進食,實際上反而增加食慾,有形成猛食的可能性,我們已經發現,那些只吃一頓飯的女士體重增長得更快。」他建議,最好是平衡飲食,早、午餐均吃,免得晚餐時飢餓難忍、暴飲暴食。

二忌過分相信代用脂肪

「儘管市面上有很多種代用脂肪的食品,但千萬不能相信所謂『不含脂肪』的大話,」這是來自法國營養學家瑞德的忠告,「不含脂肪食品的標籤上也應說明這些東西並非不含熱量。不含脂肪的飯後甜點往往含有大量糖分,以彌補由於沒有脂肪而造成的味道不美的缺陷,而這些糖分能轉化為大量無用的熱量。」專家還指出,代用脂肪的食品往往還使用較多的添加劑,如樹脂與凝脂等。此外,為了改進食品的黏度和味道,使用的食鹽也較多。所以,打算減輕體重的人還是食用新鮮的食品為好。

三忌不斷過稱,稱量體重

專家指出,許多婦女把過多的精力用在每天稱體重上,沒有必要。事實上,應該把磅稱乾脆扔到一邊,那樣只會增加心理壓力,讓精神緊張,「你需要做的是生活規律,飲食適度,情緒要樂觀,要對自己的身體充滿信心。每周稱一次就可以了。」

四忌只想減肥,不想鍛煉

這種習慣會讓減肥效果大打折扣。堅持參加體育鍛煉是最有效的減肥方法。專家指出,一個婦女減肥時如果同樣重視鍛煉,那麼強健肌肉和減少脂肪就同時進行。鍛煉讓肌肉更加勻稱健美,也自然地提高了身體的熱量消耗能力,因為即使人在休息時,肌肉也會繼續燃燒熱量。

3點知道胃好不好 養胃來看科學「養胃時間表」

對很多人來說,現在不是吃的太少,而是吃得太多了,因此導致胃腸負擔過重,引起一系列健康問題。那麼如何判斷自己的胃腸負擔是否過重呢?

3點判斷腸胃是否健康

1、飯後腹脹

如果飯後兩小時,甚至晚飯後到次日早上仍覺得腹部發脹,說明攝入食物過量。

2、口氣和舌苔

如果自覺口苦,口中有酸腐的氣味且舌苔厚膩,說明攝入的食物過量,超過了胃腸的消化能力。半消化的食物堆積在胃腸中,會使人的胃腸中產生濕熱,濕熱向上熏蒸口舌,就出現了口苦,口中有酸腐的氣味及舌苔厚膩等症狀。

3、看大便情況

胃腸負擔過重的人往往會出現大便性狀的改變,或者便秘,大便難以排出,不停放屁;或者腹瀉,排出的稀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氣味酸臭。這是由於攝入的食物過量,超過了胃腸的消化能力,導致脾胃虛弱,不能正常的運化食物,將食物殘渣轉化為大便所致。

想要好腸胃 制訂「養胃時間表」

7:00喝杯溫開水。

可以濕潤口腔、食管、胃黏膜,沖刷附著於黏膜的黏液和膽汁,促進胃腸蠕動,為進餐做好準備。還可以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但不宜過多飲水,約100毫升即可,以免沖淡胃酸,影響消化。不宜喝涼水,以免對胃部造成刺激。還可以練習叩齒100下,或者張嘴、舌尖抵住前齶(上牙堂前部),有助唾液分泌,而唾液中含有的澱粉酶可助消化。

7:30早餐不能省。

研究表明,經常不吃早餐引發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的幾率高達36%,還易導致低血糖、記憶力下降,增加膽結石患病風險。一份好早餐應包含穀類、奶類、肉類、豆製品、水果和蔬菜等。此外,早餐不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在空腹狀態下損傷胃黏膜。吃的速度不宜過快,如果時間允許,可以持續20~30分鐘。

10:00起身走一走。

放下手中工作,小歇片刻,做一些簡單的肢體放鬆運動,有助於早餐消化。順便喝點水或吃點水果,可以補充水分和維生素,稀釋血液、促進血液循環和代謝廢物排出。

11:30午餐補蛋白。

午餐應注意補充優質蛋白,比如瘦肉、魚類、豆製品。冬季午飯前可以喝點湯,因為在食物比較干而唾液分泌不足的情況下,適量的湯水有益於消化和吸收。飽餐後宜站立一會兒,不要坐臥或下蹲、彎腰,以免腹壓過高誘發胃食管反流。餐後不宜立即快走或奔跑,以免引起胃下垂或腹部痙攣痛。

13:00打盹兒助消化。

如果有時間最好能美美地睡個午覺,只要半個小時,就能讓大腦得到休息,多分些循環中的血液去供應胃腸道,以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但最好別趴在桌上午睡,以免壓迫腹部,造成胃腸脹氣。

17:30晚餐宜清淡。

進食量以七分飽為好,並注意補充雜糧和新鮮蔬菜。因為晚上睡眠中心跳和血液循環都比白天慢,胃腸運動也會減慢,如果進食大量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易使血脂高,使血流更緩慢,不但易導致消化不良、肥胖,還會增加心腦血管意外風險。雜糧和蔬菜不但可預防高血脂,還可以增加維生素攝入、促進胃腸蠕動,防止便秘。

19:00散步防受寒。

飯後儘量不要躺著或久坐,可散散步、做做運動,但應注意,餐後半小時內最好別做劇烈運動。此外,由於胃靠近腹壁,只有少量肌肉和脂肪等在外圍包裹,容易受涼。因此,在冬季外出散步、鍛煉身體時,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運動時護好腰腹。尤其是老年人、體質較弱者更要防寒防感冒。

不要進入了養胃的誤區

誤區1:經常喝粥對胃病患者有好處

粥與其他食物相比較軟爛,對胃的刺激性較小,因此胃病患者可在發病的急性期多喝粥。

但長期喝粥則對胃沒有好處。這是因為,粥中的水分較多,會稀釋胃液,加速胃的膨脹,而不利於胃對食物的消化。而且人唾液中的澱粉酶是一種能促進消化的重要物質,人們在進食時若不進行咀嚼,口腔內的唾液腺就不會大量地分泌唾液,因而也就不會有足夠的澱粉酶出現。經常喝粥會抑制澱粉酶的分泌,不利於人體對食物的消化。

誤區2:生薑暖胃

專家認為,這種方法偶爾用之,未嘗不可,但不可長期應用。這是因為生薑屬於刺激食物。胃病患者若喝大量的生薑水會刺激胃黏膜分泌過多的胃酸,從而加重胃部不適、胃痛等症狀。

誤區3:長期喝牛奶養胃

胃病患者出現泛酸、胃脹不適時,喝杯熱牛奶可立即緩解不適症狀。這是因為牛奶可稀釋胃酸,暫時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保護膜。但常喝牛奶未必對胃病患者有利。牛奶促進胃酸分泌的作用比它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強。胃病患者若需進行抗酸治療,就不宜長期喝牛奶,否則會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加重胃黏膜的損傷。

讓補鈣效果變更好 老人缺鈣這樣補

本文導讀:老年人幾乎都會缺鈣,缺鈣並不是盲目吃補鈣補品就可以了,還要正確食用補鈣食物,這樣才可以更好補鈣。那麼,老人缺鈣該怎麼補呢?

寶寶感冒怎麼辦?中醫推拿4法提高免疫力

寶寶體弱,容易感冒,感冒伴隨著的症狀就是流鼻涕咳嗽,那麼寶寶感冒流鼻涕怎麼辦?下面為你介紹中醫推拿方法治療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