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別追求速度 運動過度或反而增肥

女人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減肥,可是天天運動不僅體重不下降,反而越來越胖,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運動不對還會增肥!

運動並非都減肥!

1、運動過度不能減肥

運動醫學專家的最新研究發現,適度運動可以促進肥胖基因的出現,使體內瘦身蛋白的濃度增加,有助於控制體重;如果以為運動量越大減的越多,那您的想法可就錯了,運動強度太大,反而會抑制肥胖基因,讓人食慾大開,想瘦下來就太難了。

2、強度大的運動不消耗脂肪

運動確實能提高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消耗熱量,因此有助減肥瘦身。研究人員把72名女性作為試驗者,讓她們進行跑走運動三十分鐘,並在運動前後,檢測血液中肥胖基因的產物瘦身蛋白的濃度。結果發現,86%%受試者的瘦身蛋白都顯著上升。結果表明,強度大的運動基本上不消耗脂肪,尤其在無氧運動時,肌糖原無氧酵解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產物是乳酸,乳酸在有氧條件下在肝臟中大部分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

3、強度大的運動有時增加脂肪

在無氧運動時,乳酸的另一部分重新合成肝糖原,但也有少量乳酸通過代謝合成脂肪。 這就是為什麼強度大的運動不但起不到減肥的作用,有時反而會增加體內脂肪堆積的原因。 為此,運動醫學專家建議想瘦身減肥者,一般運動半小時到一小時,心跳達到每分鐘130-175下左右,可算是運動適度,這樣可增加瘦身蛋白濃度。

減肥別求快

減肥速度並非越快越好,每周體重下降大於1.5公斤、每月超過5公斤是有害減肥。中大醫院留德專家、內分泌科主任孫子林教授近日介紹,肥胖是導致多種疾病的「罪魁禍首」,減肥對健康是有益的,但是減肥速度並不是越快越好,肥胖人群應正確對待、科學減肥。

專家介紹,肥胖患者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制定具體可行的計劃,科學合理地進行飲食控制,其前提必須是人體無論採用什麼方法減肥,應建立在安全、科學、有效的基礎上,不可隨心所欲、盲目選擇。其實控制體重最好的良「藥」是從現在開始養成合理膳食、勤於運動的習慣,尤其是膳食結構要合理。不同肥胖類型的人,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減肥方式,並堅持下去,不能一味求快。

如何運動才能減肥

1、飯後站立

站立是一種簡單的運動。每天晚飯後,按照標準的站立姿勢站立半個小時,長久堅持下去,你會發現自己腰腿都變細了。站立時候要注意夾緊臀部,把整個背部緊貼在牆壁上,臀部背部腿部腰部頭脖子等都究貼緊牆面。

2、倒步走

倒步走比正步走的氧氣消耗高31%,心率快15%。因此,倒步走是運動減肥運動中最經濟、收效最大的方法之一。倒步走由於可以增強大腿後肌群和腰背部肌群的力量,因此還可以預防腰痛。據報道,倒步走還具有保健小腦的作用,運動減肥有利於提高身體靈活性和協調性等,是老年人健身非常有效、有益的方法。

3、轉呼啦圈

轉呼啦圈之所以可以起到明顯的減肥功能,這是因為在轉呼啦圈的過程中,呼啦圈不停地在小腹上的運動可以加速腸道的蠕動速度,這樣就可以很快地將體內囤積的垃圾快速地排出,並且幫助解決便秘的痛苦。另外,在轉呼啦圈的時候,每次最好就是能夠堅持在30分鐘以上,這樣就可以消耗更多的脂肪。在轉呼啦圈中,每周維持在3到4次就可以很快瘦身成功。

4、慢跑

慢跑屬於簡易的有氧運動,能活動全身肌肉,促使身體燃燒脂肪,達到瘦身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燃燒脂肪的時間是在持續運動30分鐘之後才開始,所以跑步運動需要堅持半小時以上。30分鐘以上的慢速長跑不但能大量耗盡體內的糖原,而且要動用體內的脂肪。

5、瑜伽

瑜伽不需要太大場地,在家裡的床上就可以做。晚上做瑜伽能夠拉伸全身的肌肉,放鬆精神,消減脂肪的同時能夠有助睡眠。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頭髮可反應健康 這種髮型或預示寶寶缺鈣

不少新媽媽都有這樣的疑問,寶寶各方面都發育得很好,可為什麼頭髮又黃又少?寶寶的頭髮與健康狀況有關係嗎?

頭髮可反應寶寶健康狀況

頭髮又稀又少。這是因為寶寶頭髮的毛囊還沒有充分發育,隨著毛囊發育成熟,到了寶寶一兩歲的時候,頭髮就會變得烏黑濃密了。另外,寶寶的發質和發量受遺傳因素影響很大,如果父母頭髮長得稀疏、發黃,孩子長出濃密頭髮的可能性就比較小。寶寶頭髮濃密或稀疏,還與媽媽懷孕期間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取是否充足有關。

頭髮黃或混有白色髮絲。這可能是因為寶寶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從而影響了黑色素代謝。但家長不用過分擔心,隨著寶寶年齡增長,營養攝取越來越全面,黃色或白色頭髮就會逐漸脫落,被黑髮代替。寶寶開始吃輔食後,可以多吃一些富含鈣、鋅、鐵、硒、碘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核桃、紅棗、葡萄乾等。

頭髮一邊稀一邊密,兩邊不對稱。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不同位置毛囊的發育成熟度不一樣造成的,也可能和寶寶喜歡側睡以及汗液分泌有關。隨著年齡增長,毛囊發育逐漸成熟,這種情況就會有所改善。

枕禿。大多新生寶寶後腦勺的頭髮都很稀疏,俗稱「枕禿」,但新手爸媽可不要盲目地把枕禿和缺鈣畫等號。由於新生兒還沒有學會坐,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平躺的狀態,再加上寶寶汗液分泌旺盛,汗液堵塞毛囊就可能影響頭發生長,從而出現枕禿的現象。當寶寶學會坐和站立後,後腦勺上的頭髮就會逐漸長出來。如果寶寶枕禿的同時還伴有煩躁、多汗、夜啼,甚至肋骨外翻等症狀,才是缺鈣的表現。家長最好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一下,並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

頭髮豎著長。營養不良性貧血、脾胃虛弱、缺鈣、鋅等原因都會引起寶寶頭髮豎立生長。媽媽可以加強營養,保證母乳質量,讓寶寶得到均衡營養,症狀就會逐漸改善。

寶寶頭髮稀少怎麼辦

有些寶寶身體很健康,但是頭髮就是很少,這應該怎麼辦呢?下面推薦5方法:

1、勤洗頭

只有經常為寶寶洗頭,保持頭皮清潔衛生,使頭皮得到刺激,才能促進頭發生長。洗頭時,應該選用嬰兒專用洗髮液,洗時輕輕按摩頭髮,不要揉搓頭髮,以防止頭髮糾結在一起,然後用清潔的溫水沖洗乾淨。

2、勤梳頭

為寶寶梳理頭髮時,應使用橡膠梳子,這種梳子有彈性,很柔軟,不會損傷寶寶的頭皮,按寶寶頭髮自然生長的方向梳理,不要強梳到一個方向。

3、營養均衡

一定要按月齡給寶寶添加輔食,及時糾正偏食挑食的不良飲食習慣。飲食中要保證牛奶、瘦肉、魚、蛋、蝦、豆製品、水果和胡蘿蔔等各種食物的攝入與搭配,含碘豐富的紫菜、海帶也要經常給寶寶食用。

4、睡眠充足

通常,新生兒每天要保證20小時的睡眠時間;1~3個月時每天保證睡眠16~18個小時;4~6個月時每天保證睡眠15~16個小時;7~9個月時每天保證睡眠14~15個小時;10個月以上每天保證睡眠10~13個小時。

5、多曬太陽

適當的陽光照射和新鮮空氣,對寶寶頭髮的生長大有裨益,紫外線的照射不僅有利於殺菌,還可以促進頭皮的發育和頭髮的生長。

中醫食譜來幫忙

嬰幼兒頭髮稀疏可在飲食調理方面,注意選擇一些益氣補血和補脾健胃的食譜。

1、取芡實10克、薏仁10克、蓮子肉10克、山楂肉6克、淮山藥10克、粳米適量,作藥膳食用。

2、黑芝麻適量炒熟、研粉,與等量炒熟的麵粉混合,用開水調成糊狀,可加些紅糖調味,每日吃一次。

踢毽子可延緩腿部衰老 但45歲之後最好避免

現在的老年人都開始注重養生保健了,而各式各樣的運動也是深受老年人們的喜歡,尤其是現在踢毽子已經成為老年人中常見的一種健身方式,但是老年人踢毽子是有一些注意事項的,那我們一起來看看。

踢毽子可延緩腿部衰老

踢毽子是強身健體的一種鍛煉方法,一旦步入了老年階段,身體的肌肉就會顯得鬆弛,所以踢毽子對老人的身體非常有幫助,專家指出踢毽子延緩腿部衰老。

與其他鍛煉腿部肌肉的運動相比,踢毽子具有較強的健身功能和娛樂性,通過抬腿、跳躍、屈體、轉身等運動,能使腳、腿、眼、身、手、身體的各部分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有效地提高關節的柔韌性和身體的靈活性。踢毽子時由於肌肉不停地收縮運動,促使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增加肺活量,增強其相對較弱的心肌力量,使心臟跳動有力,對保護心肺功能大有好處;踢毽子還能使胃腸蠕動加快,促進食慾;能有效地訓練機體的協調性、柔韌性和靈活性;延緩大腦衰老。

另外,踢毽子的運動量可隨意控制,可按照自己的體能來確定運動量。其踢法多種多樣,有單人踢、雙人踢、多人踢;有正踢、反踢、交叉踢等。踢毽子寓遊戲於運動之中,只要玩得開心,合理掌握運動量,就能夠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踢毽兒主要是下肢肌肉的協調運動,功夫在腦,也在腳。磕、拐、盤,轉身穩步,起跳騙腿兒,前仰後合,這些踢毽兒的基本動作在他人看來,就像舞蹈動作一樣優美。髖、膝、踝等關節隨著盤、拐、繞等動作,將供血最困難、動作難度最大的下肢肌肉帶動起來,動作則離不開足背肌、足底肌的收縮運動。至於踢花毽兒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如「霧裡看花」、「蘇秦背劍」、「倒掛紫金冠」、「外磕還龍」、「朝天一炷香」等,可將毽子上滾下翻,需要使用頭頂、後背、腳跟、腳面等方法才能完成,腰肌、髖肌、臀肌,甚至胸肌、腹肌等都要參與。骨骼肌的動-靜脈短路支大量開放,下肢供血得到維持。因此,經常踢毽兒,既能增強肌肉、骨骼的功能,又能有效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性疾病。

踢毽兒時,隨著毽子的起落,脊椎各關節屈伸有節、有度,椎體的深、淺層肌及頸前、頸後肌等一張一弛的功能鍛煉,可避免椎關節的僵化,增強關節的穩定性,預防頸椎及腰椎疾患。踢毽兒時雙上肢有節律地擺動,運動了肩、背部肌肉和關節,對中老年人罹患的肩周炎,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怎麼練習踢毽子?

踢毽子的技巧: 「膝若軸,腰如綿,縱身猿,著地燕。」 解釋:踢毽子時全身的肌肉都要放鬆,身體自然擺動;跳躍時,要像山猿般靈巧;落地時要像燕子般輕盈,才能把毽子踢好。

首先,選擇平坦的場地,避免風的干擾,空氣要流通,使肺部能吸收大量的新鮮空氣。可以先從單腳踢開始,學完單腳踢的基本動作後,再練習連貫動作,要左右腳交互練習,以促進身體均衡發展。踢毽子時兩眼要注視毽子,不要單看腳的動作正確與否,而忽略了掌握毽子落下的時間點。

當毽子失去控制時,儘可能用腳掌拍接,真正不得已才用手掌接住,不使其落地,可以此訓練對毽子的接續性及流暢性,並訓練學生的耐力及步法的靈活。身體躍起在半空中踢毽子時,注意當落下時,以前腳掌先著地,以保持腳步輕快,並可避免腳踝受傷。除花招動作特殊變換外,任何踢法務求毽子要直上直落。

踢毽子有什麼注意?

1、單腳支撐身體重量,膝關節易受損。現在有很多老年人膝關節出現受損的情況都是因為踢毽子造成的,並且呈上升的趨勢,這是因為老年人一般踢毽子的時候都會習慣用一條腿來踢,那麼自然另一條就是起到支撐的作用,這會把身體重量 都壓在這條腿的膝關節上,而且,起踢一瞬間向下的爆發力和扭腰帶動的旋轉力給膝關節造成磨損,久而久之便會造成「退行性病變」。此外,由於踢毽子動作單 一,反覆起踢的一條腿也容易損傷到膝關節的外側副韌帶。

2、不舒服,別繼續練。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身體某一部位出現不適後仍堅持鍛煉,認為忍一忍就過去了,其實這種不適往往是損傷和病變早期的表 現,如果及時停止該部位的鍛煉,情況會好轉。但如果繼續踢下去,膝關節的退行性病變進一步發展,可能出現骨刺等,典型症狀是不能下蹲。正常人完全下蹲以 後,大腿小腿的夾角應達130-150度,而林阿姨的左腿蹲到90度就下不去了。

3、45歲以上中老年人儘量不踢毽子。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應儘量避免踢毽子運動,尤其是肥胖的人,因為壓在支撐腿膝關節上的重量會更大。如果一定要踢,就要注意控制時間,避免玩花樣動作,特別是支撐腿頓地起跳後做「飛腳」踢毽動作,這對膝關節傷害更大。

幾招教你判斷痣是否病變 4方法可祛除

每個人的身上可能或多或少都會長痣,這是由於皮膚中的黑色素異常增多積聚而形成的,有的人在出現黑痣後能自己消退,有的人的黑痣就會一直存在,那麼對於那些黑痣比較多的人是如何治療的呢?

處暑後易秋乏 6個小動作可有效緩解

處暑標誌著暑氣的結束,此後很多地區氣溫將逐漸下降,秋天來臨。然而,隨著天氣轉涼,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早上不愛起,白天不愛動,這就是「春困秋乏」中所指的「秋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