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病是摳出來的?要想身體健康,在這4件事情上要捨得!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儘管現在有些年輕人已經慢慢都淡化了這一觀點,但是對於那些老年人來說這種節約勤儉的習慣已經在他們的生活中根深蒂固了,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還是食物都捨不得仍,雖然這種習慣是好的,但是殊不知在生活中過度節儉,會使我們的身體存在一些健康隱患,對於有些事情還是要捨得。

要想身體健康在哪些事情上要捨得?

1、捨得扔變質發霉的食物

由於當前菜價不斷的升高,對於那些家境比較貧困的人,往往不捨得扔掉那些腐爛發霉的食物,認為只要將部分腐爛的部分去除就可以繼續食用,其實這樣的想法非常不健康,雖然我們食用的是健康的部分,但是也不免有些黴菌入侵,一旦進入腹中同樣不利於自身健康,腐爛變質的食物里含有大量的黃麴黴素,一旦進入體內不僅會引發中毒還會誘發癌症,所以為了自身的健康,一定要捨得扔掉那些腐爛發霉的食物。

2、捨得扔剩菜

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冰箱,因此很多人都會把吃不完的剩菜放入冰箱裡,第二天再吃,對於這樣的做法偶爾一次沒事,但是長期以來就會危及人體的健康,因為剩菜一旦長期擱置,自身就會產生亞硝酸鹽,進入體內會轉化成亞硝酸胺,亞硝酸胺是一種很強的致癌物質,體內含量增多,會增加癌症的發病率,因此大家在做飯時,儘量有規劃的做,掌握好量,對於多出來的剩菜一定要及時扔掉。

3、捨得開油煙機

廚房裡的油煙在經過高溫加熱之後,會釋放一種名為苯並芘的致癌物質,人體長期吸入會損害肺部健康,因此為了減少自身對油煙的吸入建議在炒菜時一定要捨得開油煙機,同時還要保持廚房內部空氣流通順暢,要注意的是在炒完菜之後不要立即關閉油煙機,儘量讓油煙機再工作十幾分鐘,這樣有助於徹底清除廚房的油煙。

4、捨得仍過期的食用油

任何物質都有特定的保質期,即便長時間沒有食用,一旦過了保質期也要捨得仍,因為食用油打開之後,一旦與空氣接觸就會被氧化,導致酸敗,同時食用油里的一些維生素物質也會被破壞,因此如果家裡有過期的食用油一定要捨得丟棄。

雖然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但也不是什麼事情都要節儉,特別是在日常飲食生活中,一定要摒棄一些不良的生活作風,為了自身的健康一定要合理科學的養生,避免有損健康。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就醫時常見的3個誤區,掌握3點能找到靠譜的醫生!

當生病時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看醫生,希望能找到可靠有權威的醫生來尋醫問藥。即使醫生經過統一培訓和考核,醫生間診療水平差別挺大,難免會遇到庸醫誤人。因此最近幾年很多人追求老專家和科主任等,簡直是一票難求,確實醫生的經驗很重要,不過也要理性對待,就醫時避免走進誤區。

就醫時需避開哪些誤區?

1、醫生年齡越大越好

其實醫生的年齡和水平並無直接聯繫,經過調查發現,醫生工作的年齡和臨床水平居然成反比。因為臨床知識更新速度比較快,年齡大的醫生沒有跟上知識更新,就是因為經驗太多而犯一樣的錯誤。所以醫生需不斷的學習新知識,多閱讀最新的文獻,研究最新的臨床知識,這樣才能成長。醫生的臨床經驗很必要,但不能僅僅看年齡。

2、醫生職位越高越好

相當一部分患者認為科主任或高職位的人看病效果更好,然而有的醫生並不稱職,他們忙於行政和人事事務,想的是如何讓醫院正常運轉,怎樣才能盈利。通常沒有長期獨立接觸過患者,更別提研究最新的醫學和療法。若職位高的醫生很長時間都沒有看過病,就很難保證會為患者提供好的醫療服務。

3、科研越厲害的醫生越好

科研對醫學進步很必要,只要成功研發某個項目或新藥,就能給千百萬患者帶來希望。不過科研根本不能替代臨床經驗以及臨床知識,此類醫生多數時間做科研,並不一定100%能看病。通常情況下,科研醫生會鑽研小且深的問題,然而臨床涉及的範圍廣。科研的醫生沒有足夠時間臨床工作,勢必會降低其診療水平。

怎麼找到靠譜的醫生?

1、看醫生的資質

主要看醫生的畢業院校和培訓背景,是否在大型教學醫院做過培訓,有沒有過深造經歷,這算是粗略的標準,不過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2、看醫生的態度

醫生的水平越高,態度就越謙遜,對患者就越友善。因為他們知道醫療的局限性,也深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識。凡是有這種認知和態度的人,才有謹慎和謙遜的心。看病時一定要警惕自大且態度傲慢的一生。

3、看醫療環境和團隊

需住院治療或患有重病時必須看整體醫療環境以及團隊,醫療並不是一兩個醫生在接觸患者,還需多個部門配合如護士、化驗和影像工作者、藥劑師以及保潔人員等。凡是團隊差,一個醫生並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就拿醫院衛生差來說,沒有做好消毒工作,有可能會使得患者之間相互感染。

溫馨提示

雖然看病找醫生是小問題,不過卻有很大的講究,只有找到靠譜的醫生才有利於病情康復。另外要對自己的病有基本了解,有條件的話可多諮詢幾位醫生,不要相信電視上的各種廣告和虛假信息,只有多問,多了解才能做出全面的判斷。

抽血需空腹?不能喝水?答案讓你大吃一驚!

抽血化驗是常見的檢查項目之一,不管是感冒發燒、咳嗽,還是做肝腎功能檢查都離不開抽血。大部分情況下抽血化驗需保持空腹狀態,因為空腹檢查出的結果較準確。關於抽血有很多的講究,如是否能吃藥、空腹的時間等,不妨一一來了解一下。

關於抽血化驗的知識有哪些?

1、不是所有的抽血化驗都需空腹

一般查血脂和血糖;檢查肝功能指標如膽紅素和血液黏稠度,還有轉氨酶;檢查腎功能,如血尿素和血尿酸等需嚴格空腹12個小時。做血常規,凝血功能,自身抗體,激素檢測,還有血沉以及糖化血紅蛋白,肝炎和腫瘤標誌物等,屬於小空腹範圍。小空腹是指早晨沒吃高脂肪和高蛋白質食物,只是吃了白粥或稀飯等,空腹4個小時左右就行。

2、空腹並不代表著不能喝水

經過一晚上睡眠,身體中的水分會跟隨尿液、呼吸和汗液排出,早晨醒來後處於脫水狀態,可以少量喝水,能維持身體對水分需求。若抽血當天早晨起來後口渴口乾,可以喝50~100毫升白開水。去醫院的道路上,攝入的水分差不多被身體所吸收,滲透到組織中參與代謝,並不會影響到檢驗結果,但也不能喝太多,同時也不能喝其他飲品如牛奶或果汁等。

3、並不是空腹時間越長越好

部分人為能保證測出來的結果理想,檢查前一天會改變飲食結構或斷食,但檢查出來的結果根本不能反映身體真實情況。空腹需禁食8個小時,不能超過16小時。空腹時間超過16個小時,會因為過度飢餓而降低血清白蛋白、轉鐵蛋白以及葡萄糖含量;同時也會因為血清膽紅素清除率減少而出現升高。

4、該吃藥時還需吃

長期規律吃的藥物,抽血前不能停止用藥,如降壓和降糖藥,還有抗心律失常以及抗凝血藥物等,若突然停藥會導致病情惡化,嚴重時可危及生命。體檢前先提前告訴醫生現在所吃的藥物,只要不影響檢查結果就需照常吃。若藥物影響檢查結果,需隨身攜帶藥,檢查後立即口服服用。

5、抽血後不需大量進補

部分人認為抽血後使得體內營養物質流失,需大吃大喝補回來。其實檢查所抽取的血液僅僅有幾毫升,對身體沒有任何傷害,也不需特意進補。因為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120天,所以每天都有衰老紅細胞死亡,骨髓也時時刻刻產生新的紅細胞補充。抽血後不需額外補充營養,身體能自動調整和適應。

溫馨提示

值得提醒的是,獻血時不能空腹。空腹易導致血糖降低,在獻血過程中使得血容量下降,易引起眩暈、全身無力及臉色蒼白。所以吃完飯後再獻血,獻血前兩餐以素食為主,避免喝酒也不能吃太多肉類。另外抽血當天不能穿袖口太緊或太小的衣服,以免出血後止血困難,從而導致手臂血腫。

上廁所時糾正四個「傷身」壞習慣 疾病或會離你遠遠的

吃喝拉撒睡是人生5大事,缺一不可,每天排小便的次數達到4~8次,大便次數達到1~2次。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各種生活小習慣卻逐漸增多,尤其是上廁所時幾個壞習慣會傷害身體,甚至誘發疾病。

為什麼老人去世前,會突然說一些胡話?專家:這可不是胡話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也是所有生物必須經歷的過程,人類也是如此的。經過調查,九成以上的老年人去世前會突然說一些胡話,讓人們感覺到很奇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