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是小兒最常見的多發性疾病,許多家長一看見小兒腹瀉便緊張,餵食小兒以抗菌素。其實,小兒腹瀉是一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有嬰兒的生理性腹瀉、胃腸道功能紊亂導致的腹瀉、感染性腹瀉等等。
其病源有細菌、病毒、真菌等,在治療上不能一概而論。
感染性腹瀉主要由細菌、病毒導致,正常人腸道有100-400種細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機體健康情況下有害菌並不致病,反而與有益菌相互制約,互相協調,維持正常微生態平衡,還能阻擋外襲菌的入侵,從而維護機體的健康。
可一旦環境變化或長期應用抗生素,有益菌就會被抑制,其數量急劇減少或消失,有害菌增多,腸內菌群發生混亂,導致腹瀉不愈及繼發真菌性腸炎。
怎麼通過飲食預防寶寶腹瀉?
1、母乳餵養可防腹瀉
尤以出生後最初數月內應以母乳餵養。因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母乳中含有多種小兒所需的多種消化酶和抗體,各種營養成分都非常適合兒童的消化和吸收,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比牛乳及母乳代用品優越得多。除患結核、心腎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應提倡母乳餵養。應注意正確的餵養方法,做到定時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兒有病時斷奶。母乳餵養可預防小兒腹瀉。
2、用碗勺代替奶瓶
奶瓶特別是橡膠奶頭容易污染,不易清洗消毒,很容易污染,導致小兒腹瀉。改用碗勺,污染的機會比奶瓶要少。
3、按時添加輔食
小兒生長發育迅速,不論母乳或人工餵養兒均應按時添加輔食,以滿足營養需要。添加輔助食品時,品種不宜過多,變換不宜過頻,要在嬰兒逐漸適應新的食品後,才漸次增加其他食品。具體而言,添加輔食時,要注意嬰兒的消化能力,每次只能增加一種,從少至多,逐漸增加。一般在出生後半個月開始添加維生素C及D,2至3個月加菜湯、奶糕或米糊,4至6個月添加蛋黃、肉末及碎菜等。
4、注意飲食質量
母乳不足或缺母乳採取混合餵養及人工餵養時,應注意飲食調配,不宜過多或過早餵給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發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初出生至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可吃奶粉補充,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以利於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時,不宜強制進食。
5、增強體質
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注意小兒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6、避免不良刺激
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這些都有可能導致小兒腹瀉。
小兒腹瀉的食療方:
酸牛奶:鮮牛奶消毒後經乳酸桿菌發酵而成。酸牛奶的凝塊小,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易於消化,營養豐富。乳酸在腸道內還能抑制腐敗細菌的生長,因此適合於小兒腹瀉或腸炎後食用。
米湯:大米淘洗乾淨加適量水煮開後再用文火煮,等到大米煮得很爛之後,加入少許食鹽(約為4‰)攪拌均勻經細篩過濾後即成。
可單獨食用,也可用來稀釋牛奶。它能影響牛奶的膠質狀態,使酪蛋白形成柔軟疏鬆的凝塊,更容易為嬰兒消化吸收。
焦米湯:在民間廣為採用,製作方法也較簡單。先將大米粉放入鍋中用文火炒至淡黃色,聞到焦米香時即可,注意掌握火候,不宜過焦。
食用時用焦米粉加水煮,邊煮邊攪拌,直到煮開。然後加入5%白糖即成。米粉炒黃後,澱粉變成了糊精,更容易消化,其中一部分炒焦成炭,炭末具有吸附作用,故對嬰兒腹瀉較為適宜。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小兒腹瀉不可吃這些藥物 用藥茶更有奇效
專家特別提醒家長朋友,臨床上治療腹瀉的藥物很多,有專門用於止瀉的功能性止瀉藥,亦有根據病因選用的抗菌藥、抗病毒藥,以及各種腸黏膜保護劑、微生態調節劑等。此外,有些藥物對於機體發育尚不完善的小兒來說則不宜服用。如果發現寶寶腹瀉,最好到醫院進行治療。在餵藥前一定要注意看看孩子的情況,注意藥物說明。
1、易蒙停(洛哌丁胺):適用於各種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瀉的治療。但其作用強烈,用於低齡兒童易致藥物不良反應,如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等,加之曾有新生兒用藥致死的報道,故國內外均限制用於低齡兒,如我國易蒙停使用說明書中就規定:5歲以下兒童禁用。
2、複方地芬諾酯(複方苯乙哌啶):適用於急慢性功能性腹瀉又慢性腸炎的治療。該藥每片含鹽酸地芬諾2.5mg、硫酸阿托品0.025mg,其中地芬諾酯對腸道作用類似嗎啡,可直接作用於腸平滑肌,作用亦很強烈。由於國內外不斷有應用該藥致小兒中毒甚至致死的報道(死亡病例集中於小於兩歲的嬰幼兒),又因該藥小兒用藥劑量至今尚無統一標準,因此兩歲以下嬰嬰兒禁用,兩歲以上小兒應慎重使用(嚴格控制用藥劑量)。
3、氟哌酸(諾氟沙星):對致病性和產毒性大腸、沙門菌屬等所致的胃腸炎、菌痢有良好療效,臨床應用廣泛,為人們熟知。但因該藥及其同類(喹諾酮類)藥物有引起骨病變的可能,因此,12歲以下小兒不宜選用。
4、四環素:具有廣譜抗菌作用,治療感染性腹瀉具有一定療效。但8歲以下小兒應用四環素及同類藥物如土黴素、多西環素(強力黴素)、米諾環素(美滿黴素)等可致恆齒感染、牙釉質發育不良和骨生長抑制,因此8歲以下的小兒應避免應用此類藥物。
5、藥用炭:能吸附導致腹瀉及腹部不適的多種有毒與無毒刺激物,減輕對腸壁的刺激,減少蠕動,從而起到止瀉作用。但由於該藥吸附作用強助無選擇性,對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的生長活性均有影響,長期應用可致小兒營養不良,故3歲以下小兒腹瀉或腹脹,禁止長期應用。
嬰兒秋季腹瀉,用藥茶有奇效
秋季腹瀉多發生在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腹瀉之前常有1~2天發熱、咳嗽和腹瀉,一天瀉10多次,嚴重的瀉30~40次,蛋花樣大便。患兒口渴,見水就飲,但喝下去後很快又瀉出來。
母乳餵養有助於預防小兒秋季腹瀉。母乳中含有小兒所需要的多種消化酶和抗體,各種營養成分都非常適合兒童的消化和吸收,比牛乳及一切母乳代用品都好得多,而且衛生、經濟、方便。建議在醫生指導下用「口服補液鹽」治療,不要濫用抗生素。適當選用藥茶有輔助治療作用。
乳茶:雲南綠茶1克。將綠茶研細末,分3次用乳汁調服,連服3~5天。功能清熱、消食、止瀉。
孩兒茶:將孩兒茶研細,口服。1歲左右每次服0.15克,2歲以上服0.2克,每日3次。可清熱、消食。
兒科醋茶:綠茶1杯(約300毫升),食醋20毫升,二者混合,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功效和胃止瀉。
車前米仁茶:炒車前子、炒薏米仁各9克,紅茶1克,白糖或葡萄糖少許。用法一:前3味共研細未,以白開水調服。用法二:前3味加水一碗,煎至半碗,去渣濾汁,加入少許葡萄糖或白糖調味即可,也可將3味研末,以沸水沖泡15分鐘,加入少許葡萄糖或白糖即成。粉劑:每日2次,每次用藥末3克,用白開水調服,3歲以下兒童用量減半。湯劑:每日2劑,不拘時溫服,3歲以下者酌減。功能健脾化濕、止瀉。
陳皮茶:茶葉5克,陳皮15克。以上兩味用冷開水浸泡一晝夜。以水一碗,煎至半碗。1歲以下每次服20毫升;1~2歲每次服30毫升;3~4歲每次服50毫升。每日3次。
泡腳好處多 5種泡腳方式祛病延年
隨著氣溫不斷下降,人們更要注重腳部護理。俗話說「寒從腳上生」,腳部受涼很容易引發多種疾病。如果睡前用熱水泡泡腳,不僅可消除疲勞,還能祛病延年。下面教您5個泡腳方式,簡單方便,不妨試一試。
1、醋泡腳:提高睡眠質量
在溫水中加入幾匙白醋,就是醋泡了,用醋泡腳,可以滋潤皮膚,還可消除疲勞,治療睡眠障礙。
中醫專家解釋說,醋酸具有促進新陳代謝的功效,可以幫助休息,恢復體力,預防動脈硬化、高血壓。
2、艾葉泡腳:驅寒治感冒
取50克艾葉(一把即可),放在鍋內加水,水開後再熬10分鐘熄火,倒入盆中,等水自然冷卻到腳可以適應的溫度泡腳開始。一直泡到全身微汗,泡腳結束。隨後按摩湧泉穴50-100下,即可解衣寬帶休息了。
3、紅花泡腳:活血化瘀
冬天用紅花艾葉泡腳有很好的保健效果,既溫暖全身,還對睡眠有益。紅花有活血化淤、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
方法:50g紅花、50g艾葉放入紗布袋包好並捆緊,放到鍋里加水,先用大火煮開,然後小火煮5至10分鐘,取汁即可。將藥汁兌在溫度在40℃或50℃的熱水裡,然後泡上半個小時就可以了。一次熬製的藥汁可以泡2至3天,用容器裝好,不必天天更換。
4、薑汁泡腳:散寒治療手腳冰涼
薑汁泡腳,就是在溫水中加入幾塊打扁的生薑,有散寒的作用,對於緩解手腳冰涼症狀有很好的效果。
5、鹽水泡腳:殺菌治腳氣
鹽水泡腳方法很簡單,在半盆熱水中加入兩大匙鹽巴就行了。經常用鹽水泡腳能殺菌消毒,防止腳氣病,還可以使足部皮膚保持光滑清潔。
泡腳的好處有很多,不同的泡腳方式會有不同的保健功效。如醋泡腳可提高睡眠質量;艾葉泡腳能驅寒治感冒等等。大家要根據自身情況,在水中加點料,就能達到最佳的保健功效。
小兒腹瀉飲食:4種腹瀉類型的食療食譜
嬰幼兒腹瀉,又名嬰幼兒消化不良,是嬰幼兒期的一種急性胃腸道功能紊亂,以腹瀉、嘔吐為主的綜合徵,以夏秋季節發病率最高。小兒腹瀉分類型,需對型對症去治療。
三九貼防6種病 三九貼能散寒調血
三九貼是一種穴位貼藥療法,即在「三九」天裡每「九」的第一天,將配製好的中藥碾磨成粉末,製成膏藥,分別貼在人體的不同穴位上,經幾個小時取下,達到夏病冬治與冬病冬防的效果。是運用「內病外治」手段防治疾病的獨特方法之一,已有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