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雌激素分泌急速下降,骨質流失速度大增,骨質生成速度不及,造成骨質疏鬆情形,停經後婦女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比率也不斷升高。老化使骨質密度降低,椎間盤等軟骨組織退化,關節間隙縮短,造成身高變矮,肌肉酸痛,關節活動能力降低的情形。若情況嚴重,脊椎無法承受身體重量,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會產生駝背及嚴重坐骨神經痛。
不小心跌倒,更可能產生嚴重的骨折,大大影響老年時期活動能力與生活質量。因此,女性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必須特別注意骨質保養的基本功,確保「骨本」不致在不知不覺中流失,造成地基不穩樓塌「骨折」的嚴重後果。
停經後必須存有二、三十年的「骨本」,以因應老年期的基本生活需求。婦女由於飲食及生活的習慣不同,如飲食中較少食用乳製品、鈣質攝 取不足及缺少運動習慣等,造成骨質疏鬆的比率較西方人為高。一般而言,缺乏維生素D,飲食低鈣、高鹽分,常抽菸、飲酒、喝咖啡,都會降低骨質密度。
腎氣與骨骼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腎主骨」;腎氣充盈才可確保骨骼功能正常,骨質密度與骨骼關節機能才能維持。因此,骨質疏鬆在中醫範疇,強調「補腎」、「保養腎氣」很重要。此外,飲時均衡,氣血循環順暢也有助於滋養骨骼。
中醫將主導性腺內分泌荷爾蒙物質稱為「天癸」。女人在49歲左右步入更年期後,身體便逐漸衰老,身形體態無法維持,也喪失生育能 力。中醫認為,「腎主骨」;此時的腎不是單指腎臟,也包括腎上腺、性腺荷爾蒙及人體本身的生命力。腎氣充盈確保骨骼功能正常,骨質密度與骨骼關節機能便能 維持正常的水平。因此骨質疏鬆最重要的是「補腎、「保養腎氣」,維持自我生命力,確保骨骼的密度與機能。
對於骨質疏鬆的保健,古籍中有一段極具參考價值的一段話:「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意義就是飲食均衡,口味不可偏嗜,維持正常體態,保持骨架平衡,維持肌腱韌帶彈性與柔軟度,維持正常的氣血循環,保持肌膚正常的保護機能,如此可以滋養骨骼,維持正常 功能。
適當運動對於骨質疏鬆患者有所幫助。當腰部無法活動自如時,往往是代表有腎氣不足的現象,適度的運動,有助維持腰部及各關節的靈活度,也可維持骨質密度的正常。
中醫古籍中提到:「久立傷骨」,生活作息上必須避免采站立姿勢過久。還有提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也」。當腰部無法活動自如時,可能是中醫所說的腎氣不足的現象,因此適度的運動,維持腰部及各關節的靈活度,也可維持骨質密度的正常。
中醫也提到「苦走骨,骨病無多食」,其實一般飲食中不會有太多苦的食材,但消炎止痛藥多為苦味藥,骨質疏鬆患者不可常服、久服。此外,過咸及過甜的食物也須適可而止,不可太過偏食。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祛濕 春天泡腳祛濕強體魄
「春三月……至夜臥時,用熱湯下鹽一撮,洗膝下至足方臥,以泄風毒腳氣,勿令壅滯。」專家指出,晉人嵇康在其《養生論》中說得很清楚:春天裡,每天晚上睡覺前,用熱水加上一撮鹽,將膝蓋至足底好好泡洗,可以行氣血通經脈,祛除風邪濕毒和「腳氣」。
不過,嵇康所指的「腳氣」是腳病的籠統說法,有別於現代人腳氣病,它特指因風毒濕邪致經絡血脈瘀滯引起的腿腳軟弱無力、酸痛甚至腫脹、麻木等病症。而現代的腳氣病指的是足趾間及足底部干癢,皮膚粗糙脫屑和皸裂,甚至有的還出現小水疱,瘙癢甚至發展成糜爛、流膿等症狀,古代稱為腳氣瘡或腳癬。
雖然古代「腳氣」的概念和現代所指的病症不一樣,但在濕邪加劇、黴菌活躍的春日,多泡泡腳,不失為簡單實用的健身護腳妙法。而在泡腳時加些鹽可以平衡外浸液與體內液的滲透壓,並能起到消炎殺菌的效果,對於預防腳病確有幫助。
現介紹一個中藥泡腳方:乾薑、附子各20克,川椒、艾葉各30克,伸筋草、透骨草各15克,桂枝、桑枝各10克。用法:將藥用紗布包好,放水裡煮開後將藥包取出,將湯水倒入一個稍深的浴盆中,晾到40℃~50℃時即可泡腳。每天泡1~2次,每次20~40分鐘即可。
春季去濕湯----土伏苓煲水蛇
土茯苓是祛濕的良藥,水蛇也是屬於溫和滋補的材料。這款湯非常適合春天潮濕的時候喝。
土伏苓水蛇湯
材料:水蛇1斤,土伏苓1斤,豬骨1斤,蜜棗3個,薑片適量
做法:
1、水蛇去皮去內臟;
2、土伏苓先清洗一下,去皮切片;
3、豬骨洗淨斬件;
4、將肉類全部焯過水之後,和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瓦煲,加滿水,大火燒開之後轉小火煲3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花式伸懶腰可以防腰疼
疲乏的時候,伸個懶腰,頓覺渾身舒展、精神暢快。專家指出,腦力勞動者不妨有意識地多伸懶腰,對健康大有裨益。
拔火罐+艾灸 祛濕健脾胃
拔火罐祛濕 拔火罐具有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的作用。拔罐可選擇豐隆(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處)、足三里(小腿外側,約在外膝眼下三寸,小腿骨外一橫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