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要怎麼吃得健康?營養科專家來支招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雖然讓人減少了外出,但卻讓家裡的「灶頭」更為火熱了。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史琳娜表示,營養和膳食是改善個人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的重要基礎。可以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原則,準備好每天的一日三餐外加小零食。

疫情期間要怎麼吃得健康?

1、食物多樣,穀類為主

每天應有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食物要多樣化,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烹調油、調味品不計算在內)。以穀類為主,做到餐餐有穀類,注意適量選擇全穀物、雜豆類和薯芋類食物。

2、多吃蔬果、奶類、大豆

要做到這20字真言: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奶豆不可缺,適量吃堅果。蔬菜如菠菜、油菜、胡蘿蔔、西紅柿、西蘭花、紫甘藍等;水果如獼猴桃、橙子、蘋果、香蕉、梨等;奶豆如牛奶及其製品、酸奶、豆漿、豆腐、豆腐乾等;堅果如核桃、花生、瓜子、板栗、開心果等。

3、適量吃魚禽蛋肉

優質蛋白有助於人體維持正常免疫力和組織細胞修復。可以選擇魚類、畜禽類、雞蛋、牛奶、豬牛羊等瘦肉。烹調時注意不要太油膩,但注意,煮熟煮透是關鍵。少吃或不吃臘肉、火腿等煙熏、醃製食品;堅決杜絕食用野生動物。

4、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要注意清淡飲食,少鹽、油、糖。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甜食。足量飲白開水或茶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mL);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成人少飲酒,兒童孕婦不飲酒。

5、吃動平衡,健康體重

在家也要堅持運動、保持健康體重。不暴飲暴食,控制總能量攝入,保持能量平衡。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保證每天運動至少30~40 分鐘,每周至少5 次,如瑜伽、八段錦、仰臥起坐、深蹲、跳繩、舉啞鈴等。

6、杜絕浪費,興新食尚

按需備餐,提倡分餐和使用公筷、公勺。選擇新鮮、安全的食物和適宜的烹調方式。食物製備生熟分開、熟食二次加熱要熱透。會閱讀食品標籤,合理選擇食品。

此外,史琳娜主任也根據疾病易感人群,如老人、兒童、孕婦以及素食者等,給了一些針對性的飲食建議。具體如下:

易感人群的飲食需要注意些什麼?

1、老年人

老年人免疫功能減弱,是新冠肺炎高危易感人群,更要重視食養食補。高齡老人和體弱消瘦者在正常三餐外,再補充加餐,如牛奶、酸奶、花生、核桃、雞蛋、麵包、水果等。營養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要遵醫囑,合理補充營養。老年食堂和養老機構要分餐就餐,避免交叉感染;做好手衛生,並做好食品留驗,保證食品安全。

2、 孕婦與哺乳期媽媽

孕婦和哺乳期媽媽(乳母)膳食中的食物種類要比普通人更豐富。同時要把握吃動平衡,避免體重猛增;合理添加複合營養補充劑,提高抵抗力;保持輕鬆愉悅,避免焦慮情緒。

3、六歲以下兒童

兒童是特定人群也是脆弱群體,嬰幼兒免疫系統處於相對不成熟狀態,正處於快速發展完善過程中。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飲食營養方面有共性也有差異,應注意結合孩子年齡特點,儘量克服飲食習慣干擾,針對性做好營養膳食安排。

4、素食人群

素食者要保證主食的攝入量,大豆類食物不可缺少;注意增加全穀物的攝入比例,保證三餐中至少有一餐吃全穀物或雜豆類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菌菇、發酵豆製品,並增加易缺乏的n-3 多不飽和脂肪酸,必要時應補充維生素B12、葉酸及維生素B6。

本文指導醫生:

史琳娜副教授 副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營養科

擅長疾病: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痛風...[詳細]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高溫濕熱的小滿時節 日常養生要從祛濕開始

小滿時節,氣溫明顯增高,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氣候意義上的夏季。氣溫升高的同時,雨水也逐漸增多,正如民諺所說:「小滿小滿,江滿河滿。」小滿時節高溫多雨,冷暖交匯頻繁,強對流天氣也時有發生,如暴雨、狂風、雷電等天氣。在這種高溫高濕、濕熱交加的環境中,人體感覺濕熱難耐,會導致機體出現胸悶、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等一系列的不適症狀。熱邪和濕邪都能侵害人們的身體健康。濕邪入侵,濕性下趨,易導致濕性腳氣、婦女帶下等病症;濕邪侵入關節,則會導致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伸屈不利、肌膚麻木;濕邪侵入脾胃,會引起腹瀉、水腫、食欲不振、噁心等病症。所以,小滿時節養生要特別注意防「濕」,尤其是南方地區。

中醫認為,濕邪為「六淫」外邪之一,其致病有三方面的特點:

一是濕為陰邪,易傷陽氣,阻遏氣機,常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使水濕內生,發為泄瀉、水腫、尿少等症。濕為瀰漫存在的水,瀰漫於上,濕阻上焦則頭沉悶、胸悶等,濕阻中焦則脘痞腹脹、大便不爽。濕停下焦則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暢。

二是濕性重濁,易下趨、襲陰位,濕邪致病,出現以沉重感臨床表現和排泄及分泌物穢濁不清的特點。因濕有形,性屬陰,濕邪侵人,下部先受濕為病,病多有留滯趨下,襲陰位之表現,如水腫以下肢為甚,小便淋濁等。

三是濕性粘滯,易兼它邪。濕病症狀多粘滯而不爽,起病隱緩,病程較長,往往反覆發作,或纏綿難愈。濕為有形之質,其性重濁粘滯,它邪易於粘著依附,其中以寒、熱、暑邪尤多,濕熱、寒濕、暑濕是臨床最常見的濕邪致病證類。

正因為此,有些人在夏季容易食慾不好,並將其歸因於天氣太熱的緣故,其實「熱」並非主要原因,「濕」才是罪魁禍首。「濕」是貫穿於整個夏季的,不單指下雨的那些日子。「濕」的開始就是小滿,小滿時節天氣開始悶熱潮濕,這樣的氣候最易傷害脾胃功能,而導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小滿時節,防濕祛濕為先,保護脾胃,升降氣機。中藥「祛濕」有發汗除濕、芳香化濕、健脾燥濕、利水滲濕等許多方法,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祛濕」的中藥:

1、白扁豆

為豆科一年生纏繞草本植物扁豆的成熟種子,呈扁橢圓形或扁卵圓形,一側邊緣有半月形白色突起的種阜,質堅硬,種皮薄脆,嚼之有豆腥味。本品甘,微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溏瀉,白帶過多,暑濕吐瀉,胸悶腹脹。炒白扁豆健脾化濕,用於脾虛泄瀉,白帶過多。白扁豆一身都是寶,它的果皮(扁豆衣)、花、葉均可入藥。扁豆衣能健脾、化濕,用於治療痢疾、腹瀉、腳氣、浮腫等;扁豆花能解暑化濕、和中健脾,用於夏傷暑濕、發熱、泄瀉、痢疾、赤白帶下、跌打傷腫等;扁豆葉能消暑利濕、解毒消腫,用於治療暑濕吐瀉、瘡癤腫毒、蛇蟲咬傷等症。營養價值較高,其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比大部分根莖菜和瓜菜都高,味亦鮮嫩可口。白扁豆也作為滋補佳品,尤適合夏暑季清補之用。

白扁豆粥:白扁豆60克(鮮品增至120克),粳米100克同煮粥。可健脾養胃、清暑止瀉,適用於脾虛腹脹、慢性泄瀉、疰夏等症。也可用於春季疲乏無力、精神萎靡不振者食用。

2、赤小豆

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成熟種子。呈圓柱形稍扁,表皮赤褐色或紫色,種臍白色,線形突起偏向一端,氣微,味微甘,嚼之有豆腥味。本品甘、酸,平。入脾、心、小腸經。具有利水除濕,解毒排膿,利濕退黃功效,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腳氣、黃疸、瀉痢、癰腫等。赤小豆食用可用於煮飯、煮粥、做湯等。赤豆澱粉含量較高,蒸後呈粉沙性,而且有獨特的香氣,故常用來做成豆沙,以供各種糕團面點的餡料,美味可口。本品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皂苷等營養成分。

赤小豆薏米粥:赤小豆30克、薏米20克,粳米100克,水適量。將赤小豆、薏米、用冷水浸泡2小時,粳米洗淨,加入適量水,同煮成粥,能健脾滲濕、清熱消暑。

赤小豆排骨湯:赤小豆100克、豬排骨300克、食鹽。將赤小豆和排骨分別洗淨;置入沙鍋中,注入清水,旺火燒滾,約40分鐘後,改文火再熬約2小時,至赤小豆起沙,排骨酥軟為止;放入食鹽即可食用。

3、茯苓

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寄生於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茯苓出土後洗淨泥土,堆置使其"發汗",析出水分,至表面皺縮,皮色變為褐色,即為"茯苓個"。將茯苓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塊,即為白茯苓,是我們日常見到的中藥飲片;削下來的黑色外皮部即為茯苓皮;茯苓皮層下的赤色部分,即為赤茯苓;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為茯神。茯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功效,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茯苓皮利水較好,用於水濕外泛、皮膚浮腫等;茯神安神作用強,用於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赤茯苓偏於清濕熱。現代研究茯苓中的主要成分為茯苓聚糖,含量很高。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能降胃酸,對消化道潰瘍有預防效果;對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有抗腫瘤的作用,能多方面對免疫功能進行調節,能使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加速回升;並有鎮靜的作用。本品為藥食兩用之物,食用可煮粥、煲湯、泡酒,製作成各種糕點,如茯苓餅、饅頭等。

茯苓麥冬粥:茯苓30克、麥冬15克,粳米100克。洗淨,浸泡30分鐘,加水煮粥。用於心脾不足,飲食不振,心神不寧失眠者。

茯苓栗子粥:茯苓15克,栗子25克,大棗10枚,粳米100克。加水先煮栗子、大棗、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時徐徐加入,攪勻,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調味食。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腹瀉者。

本文指導醫生:

彭康教授 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腦病科(神經內科)

擅長疾病:各種頭痛及神經痛、眩暈、失眠、神經衰弱、...[詳細]

疫情期間怎麼吃才健康安全?堅持這幾個原則是關鍵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很多人對2020年的計劃和期待,但也正是因為這個疫情,讓人們意識到疾病的感染與預後與個人的易感性、免疫力相關。而良好的個人營養狀況,不僅可以降低發病風險,還能改善疾病預後。那在平時應怎麼吃才更健康更營養呢?

在平時應怎麼吃才更健康更營養?

據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營養科主任史琳娜介紹,怎麼吃才能更健康更營養,關鍵在於吃動平衡,保證攝入充足的能量,清淡飲食,少鹽少油,可以參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和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多吃不同種類的食物,做到食物種類多樣化和營養均衡。同時也要做到「管住嘴,邁開腿」。

1、食物多樣,穀類為主

每天的膳食應有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注意選擇全穀類、雜豆類和薯類等。

2、多吃蔬果、奶類、大豆

做到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多選深色蔬果,不以果汁代替鮮果。吃各種各樣的奶及其製品,特別是酸奶。經常吃豆製品,適量吃堅果。

3、適量吃魚、禽、蛋、瘦肉

適量攝入魚、禽、蛋和瘦肉,少吃肥肉、煙熏和醃製肉製品。堅決杜絕食用野生動物。

4、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要堅持清淡飲食,少吃高鹽和油炸食品。足量飲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飲用白開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成人如飲酒,男性一天飲用酒的酒精量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

5、吃動平衡,健康體重

即便在家,也要堅持運動,保持健康體重。不暴飲暴食,控制總能量攝入,保持能量平衡。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

6、杜絕浪費,興新食尚

食物要按需備餐,提倡分餐和使用公筷、公勺。選擇新鮮、安全的食物和適宜的烹調方式。食物製備生熟分開、熟食二次加熱要熱透。學會閱讀食品標籤,合理選擇食品。

到目前為止,雖說國內疫情已得到穩定的控制,但全球的疫情還在蔓延,只要一國不定,就說明疫情還未完全結束,防疫工作還需持續「在線」,如出門戴口罩、不聚集不扎堆、飯前洗手、外出回家後及時洗手、注意開窗通風等。

維生素C包治百病?全面認識維生素C!

相信大家對維生素C一點也不陌生,這屬於高效抗氧化劑,能減輕抗壞血酸過氧化物酶。體內有很多生物合成過程離不開維生素C。但這並不代表著維生素C是萬能的,且不可盲目補充維生素C,以免引起維生素C中毒。

中小學生增強免疫力該怎麼吃?請收下這份健康飲食指南

在新冠疫情期間,「提高營養,增強免疫力」這幾個詞頻頻上了各大頭條的熱搜,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好的免疫力對預防疾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廣東省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馬文君介紹,免疫系統是人體健康最重要的一道屏障,它具有防禦、監視以及穩定等作用,如消滅入侵的細菌或病毒、識別並消除病變或癌變細胞、清理衰老細胞穩定正常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