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祛濕養脾穴位

中醫認為,濕氣通於脾,祛濕要從健脾補脾入手。常刮身體的養生穴位,有很好的祛濕效果。每天只需1-3分鐘,在看電視或聊天時就可隨手完成。那麼秋季祛濕養脾穴位有哪些呢?

秋季祛濕,不妨在家按揉陰陵泉穴,能起到健脾祛濕的功效。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養生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其中,豐隆穴是化濕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 

1、陰陵泉穴

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也是祛濕要穴。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取該穴道的時候,應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取穴姿勢。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脹為適度。

2、百會穴

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央處。該穴若受濕氣入侵,則容易導致頭痛頭脹,出現頭暈,腦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該穴位能幫助理順行氣,消除積滯,還可健腦寧神。手握成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 5分鐘,最好有發熱之感。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3、血海穴

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兩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血海穴又名「百蟲窩」、「血郄」,屬於足太陰脾經,是治療「血症」的重要穴位,具有養血活血、健脾化濕、祛淤調經、祛風止癢的功效,是防治婦科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皮膚科疾病及肌肉關節疼痛等病症的主要穴位。

4、豐隆穴

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拇指)。它既是胃經的絡穴,又聯絡脾經,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的要穴,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自我保健時可用大拇指點按3分鐘,再順時針按揉10分鐘左右。

5、神闕穴

臍中部,即肚臍眼處。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

6、中脘穴

位於上腹部,在肚臍上4寸的腹中線上,可仰臥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這個穴位對於緩解伏天暑濕造成的腹脹、反胃、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此外,對於秋燥失眠等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7、天樞穴

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兩側兩寸處。在祛淤邪的同時要給邪出路,在此穴位刮痧可加速促使濕邪、毒邪從糞便排出,起到緩解便秘、腹脹、腹瀉、臍周圍痛、消化不良、噁心想吐等症。

8、足三里

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濕當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覺前用艾條灸,可以協助陰陵泉祛濕。空閒的時候按揉陰陵泉,一天要保證10分鐘。晚上睡覺前,用艾條灸兩側足三里3-5分鐘,最好灸之前先按陰陵泉1-2分鐘。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健脾養胃除濕吃什麼食物好

健脾養胃除濕吃什麼食物好

1、菊花茶可消除眼睛浮腫及疲勞

性甘、味寒,具有散風熱、平肝明目之功效。其含有17種胺基酸與維生素及鐵、鋅、銅、硒等微量元素。此外,菊花茶,也有舒緩神經的鎮靜效果,對於消除疲勞,提高睡眠品質有明顯成效。

2、玉米是粗糧中的保健佳品

粗糧中的保健佳品,玉米中的維生素含量非常高,是稻米、麵粉的5~10倍。而其豐富的鈣質,對於降血壓很有幫助。

3、香蕉能提升情緒帶來歡樂有快樂水果之稱

以春天採收的春蕉,風味最佳。歐洲人因為它能解除憂鬱而稱它為「快樂水果」。香蕉含有磷、蛋白質、糖、鉀、維生素A和C,同時纖維也多。其中所含的生物鹼,可以振奮人體的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維生素B6的來源,這些都可幫助大腦製造血清素。

4、南瓜健胃消食的高手

南瓜是健胃消食的高手,其所含果膠可以保護胃腸道黏膜免受粗糙食物的刺激,適合患有胃病的人食用。而且,南瓜所含成分還能幫助食物消化。

5、地瓜補脾胃、益氣力

地瓜具有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的作用。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6、馬鈴薯補氣、健脾

馬鈴薯味甘、性平。具有補氣、健脾的作用。宜於脾虛體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發芽的馬鈴薯芽與皮有毒,忌食。

春季祛濕粥的七種做法

民諺道,「春天喝粥,勝似補藥」,從中醫的角度看,粥容易消化易於吸收,代謝壓力小,既可以補充人體水分,同時又可以通過不同食材的搭配起到補充能量和調養臟腑的作用。

春季養生要祛濕,在粥里加入祛濕的食材有療效!祛濕粥的材料主要有菜乾、柴魚、冬瓜、薏米、紅豆、玉米等,這類粥品在家也可以製作,煮起來也比較簡單方便。下面為您介紹春季祛濕粥的七種做法。

1、薏米紅棗粥

做法:薏米半碗,紅棗10顆,冰糖少許。將紅棗洗淨,去核,並在棗皮上劃刀口,以利於味道進入粥中;將薏米洗淨,用清水浸泡2個小時;將泡好的薏米與紅棗放入鍋中,加入清水大火燒開,水沸後轉小火,熬煮30-40分鐘,熬煮過程中注意用勺子攪拌,以防粘鍋;熬好後關火,加入幾顆冰糖,還可按照個人喜好加入桂花、蜂蜜等,冰糖徹底化後即可盛出食用。

功效:薏米是良好的祛濕利水食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薏米能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滲濕。紅棗是滋補脾胃、養血安神、治病強身的良藥。

2、茯苓粥

做法:取粳米100克,淘淨;粳米100克、茯苓粉20克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調至武火將水燒沸,水開後轉用文火熬至糜爛,然後加入鹽、生薑粒若干,攪勻即成。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根據口味可加入紅糖。

功效:長期食用可起到利水滲溫、健脾祛濕的功效,對於慢性肝炎也有一定的療效。

3、薏米紅豆粥

做法:薏米30克,紅豆15克,冰糖適量。薏米、紅豆洗淨後浸泡25分鐘,然後將其撈出放入鍋中,添加適量清水,猛火煮開後用慢火熬至薏米爛熟,做好後,可加少許冰糖調味,會更加甜美。

功效:能夠祛除體內的濕氣,健脾胃,非常適合春季體內濕氣較重的人食用。

4、參芪粥

做法:黃芪15克,黨參15克,炒薏米60克,炒扁豆15克,紅棗2個,大米100克。先將薏米、扁豆炒至微黃,紅棗去核,用清水洗淨黃芪、黨參並放入砂鍋內,加水煎汁。藥汁熬好後,去除藥渣,將炒薏米、炒扁豆、紅棗肉、大米一同放進藥汁中煮沸,後用文火煮成粥。

功效:黃芪、黨參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夠祛濕,做成能夠養胃的粥,可補中益氣,健脾祛濕,緩解濕盛帶來的身體不適。

5、玉米須大棗黑豆粥

做法:玉米須60克,大棗30克,黑豆30克,胡蘿蔔90克。先用水煮玉米須半小時,去須,用其水煮大棗、黑豆、胡蘿蔔(洗淨切塊),豆爛便可。

功效:薏米是除濕利器,其實,玉米須也有利濕功效,愛美的姑娘們還可以多喝用來消除水腫。大棗黑豆就不用多說了,健脾益腎。

6、玉米南瓜粥

做法:南瓜1/3個、玉米粉、糯米粉、冰糖適量。將去皮切塊的南瓜放入沸水中隔水蒸8~10分鐘,然後將煮爛的南瓜壓成麵糊狀。鍋內加涼水,玉米粉、糯米粉放進後攪拌均勻,然後點火開煮,加冰糖,適時攪拌防止粘鍋底。開鍋將南瓜放入,繼續攪拌至開鍋,再煮個2~4分鐘即可起鍋。

功效:玉米具有調中開胃,降濁利尿等功效。而南瓜則能溫中健脾,結合了兩者的營養粥,不僅口味清淡,而且是最適合春季祛濕的食譜。

7、山藥紅棗粥

做法:山藥、白扁豆、紅棗、去芯蓮子、山楂條、葡萄乾。將白扁豆、紅棗浸泡一會兒,白扁豆去皮,紅棗去核,山藥切丁備用。白扁豆、山藥和蓮子一起入鍋燉煮,煮至酥軟。最後放入山楂條、葡萄乾再煮三分鐘即可。

功效:這款粥適合春季養生食用,可益氣補血,保肝健脾,清熱祛濕,使人面色紅潤,精神氣十足。經常喝可調理人體腸胃,改善代謝功能,排除多餘廢物,起到減肥效果,並對高血壓、高血脂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此外,流傳民間的祛濕原料還有不少,比如赤小豆、扁豆、芡實、赤茯苓、川萆、木棉花等等,用來煲粥,得米氣之助,對調理脾胃最有裨益。

艾灸什麼穴位祛濕

解溪穴在足背和小腿交界的位置中,橫紋中間的凹陷位置就是解溪穴了。這個穴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進行艾灸之後能夠有效的解決下半身水腫的問題,最好能夠每天進行艾灸十五分鐘左右。

夏季祛濕怎樣做

但這主要是針對夏日從事劇烈運動、體力勞動的人,對很少出汗的白領們來說則未必合適。因為攝入體內的鹽主要通過腎臟排出,當攝入的食鹽太多或腎臟有病變的時候,就不能及時將攝入體內過多的鈉排出。血液中鈉離子濃度升高時較多的水進入血管,極易造成水鈉瀦留,水腫也就不請自來。你雖沒多吃,看上去卻比別人大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