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營養豐富,是大眾飲食佳品。雖然如此,有的人是不宜食用的:
1、未滿一歲的嬰兒不宜吃蜂蜜:
蜂蜜營養豐富,是大眾飲食佳品。許多新媽媽也會在嬰幼兒的輔食中加些蜂蜜來調節口味、增加營養價值。不過專家指出,1歲以內嬰幼兒不適合食用蜂蜜。
蜂蜜在釀造、運輸過程中,容易受到肉毒桿菌的污染,因為蜜蜂在採取花粉過程中有可能把被肉毒桿菌污染的花粉和蜜帶回蜂箱。肉毒桿菌芽孢適應能力很強,在100℃的高溫下仍然可以存活。
由於嬰兒胃腸功能較弱,肝臟的解毒功能又差,尤其是小於6個月的嬰兒,肉毒桿菌容易在腸道中繁殖並產生毒素,從而引起中毒。
中毒症狀常發生於吃完蜂蜜或含有蜂蜜食品後的8~36小時,症狀常包括便秘、疲倦、食慾減退。雖然嬰兒發生肉毒桿菌感染的幾率很小,但醫生還是建議:在孩子滿1歲以前,不要給他吃蜂蜜及其製品。
此外,專家還提醒,1歲以上的嬰幼兒喝蜂蜜也要慎重,食用的量與大人相比要適當減少。
2、糖尿病人不能服用蜂蜜:
每百克蜂蜜碳水化合物中葡萄糖約為35克,果糖40克左右,蔗糖約2克,糊精約1克。
葡萄糖和果糖均為單糖,進入腸道後無需消化可直接被吸收入血,使血糖升高,蔗糖和糊精略經水解後即可被吸收,因此,蜂蜜的升血糖作用特別明顯。從這一點來看,糖尿病人是不能服用蜂蜜的。
3、肝硬化患者不能喝蜂蜜:
一般來說B肝患者非常適宜喝蜂蜜,因為蜂蜜提供的單糖不需要肝臟分解合成,可以降低肝臟的負擔,但是肝硬化患者卻不能喝蜂蜜,因為會加重肝臟的纖維化。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使用方法:
感冒藥容易和蜂蜜打架
感冒了多半會咳嗽,而蜂蜜有止咳的作用,於是很多人感冒時會喝蜂蜜緩解咳嗽症狀。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藥劑科教授孫廣紅提醒大家,感冒藥最好不要和蜂蜜一起喝。
蜂蜜具有潤肺止咳的作用,適用於肺燥咳嗽。如果咳嗽少痰,或痰少而黏,或者乾咳無痰,可以沖蜂蜜喝。但如果正在服用退燒藥或含退燒成分的感冒藥,不宜同時服用蜂蜜。很多感冒藥,如泰諾、快克、感立克、感冒清等都含有解熱鎮痛藥對乙醯氨基酚,它遇到蜂蜜會形成一種複合物,影響機體對其的吸收速率,從而減弱退燒作用。
同理,凡是含蜂蜜的中成藥,如止咳糖漿、川貝枇杷膏等都不宜和上述感冒藥同服。
另外,蜂蜜主要通過潤肺來達到止咳作用,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因外感所致,不宜滋補,最好不要喝蜂蜜。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牛奶越濃越好?5種喝牛奶方式禍害無窮
牛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營養補充品,各種各樣的牛奶充斥市面,讓人們難以挑選。而平常飲用牛奶也有不少誤區,導致營養豐富的牛奶成為了健康殺手,下面為大家介紹5種喝牛奶方式的誤區,告誡大家那些錯誤方式可能會禍害無窮。
1、牛奶越濃越好
有人認為,牛奶越濃,身體得到的營養就越多,這是不科學的。所謂過濃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濃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標準。也有人惟恐新鮮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而如果是腸道功能較差的人吃濃牛奶,會引起腹瀉、便秘、食欲不振,還會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腸炎。這是因為該類人群的腸道功能較差,受不起過重的負擔與壓力。
2、牛奶+巧克力
有人以為,既然牛奶屬高蛋白食品,巧克力又是能源食品,二者同時吃一定大有益處。事實並非如此。液體的牛奶加上巧克力會使牛奶中的鈣與巧克力中的草酸產生化學反應,生成「草酸鈣」。於是,本來具有營養價值的鈣,變成了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從而導致缺鈣、腹瀉、毛髮乾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結石的發病率等。
3、牛奶+米湯、稀飯
有人認為,這樣做可以使營養互補。其實這種做法很不科學。牛奶中含有維生素A,而米湯和稀飯主要以澱粉為主,它們中含有脂肪氧化酶,會破壞維生素A。所以,即便是為了補充營養,也要將兩者分開食用。
4、牛奶+橘汁或檸檬汁
有些人建議在牛奶中加點橘汁或檸檬汁,這看上去是個好辦法,但實際上,橘汁和檸檬均屬於高果酸果品,而果酸遇到牛奶中的蛋白質,就會使蛋白質變性,從而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5、牛奶+藥
有人認為,用有營養的東西送服藥物肯定有好處,其實這是極端錯誤的。牛奶能夠明顯地影響人體對藥物的吸收速度,使血液中藥物的濃度較相同的時間內非牛奶服藥者明顯偏低。用牛奶服藥還容易使藥物表明形成覆蓋膜,使牛奶中的鈣與鎂等礦物質離子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非水溶性物質,這不僅降低了藥效,還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所以,在服藥前後各1、2小時內最好不要喝牛奶。
睡眠長短決定壽命!專家稱睡覺太早太晚都傷身
睡眠長短可以影響壽命,睡覺習慣也能透露健康秘密。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和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研究顯示,不同睡眠習慣不僅會影響個性特點,還會影響腰圍、痛覺及癌症風險等。8月12日,英國《每日郵報》刊登多位醫學專家的研究,為我們總結了不同睡眠習慣對健康的影響。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李濤平教授等中國專家也對此進行了解讀。
1、壓力大的人早睡早起更易疲勞。
一般認為,早睡早起身體好,但英國薩里大學西蒙·阿科爾博士表示,如果這些人心理壓力大,反而更易疲勞。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議,壓力大的人每周最少拿出兩天做有氧運動,如打球、快走、慢跑等,放鬆心情。
2、常熬夜的人更易發胖。
研究發現,早睡早起的人往往在起床後半小時吃早餐;常熬夜的人更可能在半夜大快朵頤,這種不同會影響新陳代謝速度。英國牛津大學睡眠專家盧梭·福斯特教授則認為,缺覺容易造成瘦素分泌紊亂,導致發胖,而常熬夜的人缺覺更多。心理諮詢師王小雷建議,即使沒有睡意,常熬夜的人也要調整作息,按時上床;把臥室燈光換成暖色;早上按時起床、吃早餐;晚上9點後不要吃東西,堅持至少21天。
3、常熬夜的人記性差。
常熬夜的人「快速眼動睡眠」質量不好,而「快速眼動睡眠」有助於大腦整理白天的經歷、強化記憶。心理諮詢師王小雷說,研究顯示,連續兩周每晚只睡6小時的人,短時記憶會受到影響。建議每晚睡夠7~8小時,身心更健康。
4、常熬夜的人易疼痛。
英國南安普頓總醫院類風濕專家克里斯·愛德華茲博士表示,常熬夜的人醒來後會覺得關節疼痛、僵硬更嚴重。因為在凌晨4點左右,人體會釋放抗炎因子,減少疼痛、緩解僵硬。常熬夜的人往往會錯過這一過程。李濤平建議,喜歡熬夜的人除儘量改變作息外,若不得不熬夜,可多吃新鮮蔬果、注意保暖,以緩解疼痛。
5、常熬夜的人易抑鬱。
英國睡眠專家丹尼爾·斯坦利博士表示,常熬夜的人患抑鬱症的幾率會更高,原因可能是缺少睡眠。另有研究顯示,長期失眠者患重度抑鬱症的幾率,比睡眠良好的人高4~5倍。心理諮詢師王小雷認為,由於缺覺時體內壓力激素會增加,所以偶爾睡眠不足就會令人精神不濟、心情變差。建議熬夜的人次日補覺時間別太長,平時多鍛煉,有助於精神愉快。一旦自己不能排除抑鬱,應及時向醫生求助。
6、常熬夜的人更容易打鼾。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發現,常熬夜的人睡覺時更容易打鼾,這與他們體重超標有關。李濤平表示,打鼾原因很可能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可導致全身損害。如果常熬夜,又打鼾嚴重,需及時去醫院檢查,確定病因並治療。
7、睡眠習慣隨年齡變化。
10歲後,人開始逐漸睡得更晚,常熬夜的生活習慣在男性20~21歲、女性19歲時達到巔峰。德國慕尼黑大學時間生物學教授蒂爾·羅尼伯格表示,青少年是「自然的常熬夜者」,父母應允許孩子周末多睡睡;青春期之後,由於激素變化,男性比女性更易成為夜貓子。再隨著年齡增長,睡眠時間會逐漸縮短。心理諮詢師王小雷建議,青少年熬夜、睡懶覺都應有度,周末也不宜晚於9點起床,還應正常吃早飯。李濤平提醒,年齡越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發病越多,因此,夜間打鼾、多尿、多醒、心慌,白天易瞌睡的中老年人應到醫院檢查治療,以避免夜間突發心臟病、中風等。
秋乏來襲 最值得推薦的10種養生防燥茶
根據傳統醫學主張的「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可見秋季適合飲青茶。青茶性味介於綠茶、紅茶之間,不寒也不熱,既能消除餘熱,又能恢復津液。能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署,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還突出表現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對初秋保健養生大有好處。
食肉過多易患癌 專家支招如何吃肉才健康安全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近日發表的研究結果表明,每日食肉過多會增加中老年人患結腸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