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李時珍學養生 藥膳養生是其精華所在

  李時珍,明朝著名的藥物學家和醫學家。在養生方面,李時珍倡導「防重於養,未老養生」的未病思想,這正是如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流行觀點。

  李時珍的養生學說博大精深,藥膳養生是其精華所在。藥膳,簡而言之就是把食物與藥物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在一起,經過烹飪加工製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色香味俱全的特殊菜餚。通常以蔬菜、肉類、蛋類、乳類及水產品等為主要原料,配以適當的藥物。這是中醫「藥食同源」、「醫養同理」的理論產物。

  注重食藥方面的禁忌

  李時珍「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李時珍主張用不同性質食物糾正或調理人的體徵或病態,通過調節生理平衡,防止生病,對已經出現的寒、熱、虛、實等情況,及時採用食療加以調治。

  李時珍還主張食藥配合,互為輔佐,一是先攻後養,以藥攻下邪氣,隨後以食物修補正氣,常用米湯、米粥補胃養氣;二是消減藥物的毒性,如治療頭痛、頭風,取附子與綠豆一起煮,綠豆煮熟後放棄附子不用,只服綠豆。

  李時珍非常注意食藥方面的禁忌。食物之間的禁忌,如吃瓜類禁止吃油膩大葷,以防滑腸腹瀉,消化不良;二是藥物之間的禁忌,如服中藥煎劑時,禁止吃豬肉、豬油、狗肉、羊肉等動物脂肪和蔥、蒜等腥躁之物。

  認為粥是最佳滋補品

  在李時珍諸多的養生方法中他特別推崇藥粥養生,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收載的藥粥就細分補氣、補血、健胃、清熱、解表等將近十七類。

  李時珍認為,大家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糯米粥、紅薯粥、大米粥、粟米粥等,在養生保健方面都有著特殊的功效。

  李時珍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 」李時珍認為藥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藥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

  所以,李時珍特別推崇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可見食粥養生對人的重要。從現代許多長壽老人的經驗中也能驗證李時珍的食粥使人延年的理論。

  藥粥製作得法與否,不僅影響味道,還直接影響其養生治病的效果。古人講究擇米、火候。李時珍認為,大米、小米利小便,止煩渴,厚腸胃;糯米、黍米益氣,治脾胃虛寒之瀉痢吐逆。他提出的「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飲食,如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大米中一併煮粥,並擱涼後食用,可起到健胃、驅暑的功效。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老人散步應量力而行

  《老老恆言》云:偶爾步欲少遠,須自揣足力,毋勉強。更命小舟相隨,步出可以舟回,或舟出而步回,隨其意之所便。既回,即就便榻眠少頃,並進湯飲以和其氣。

  春探梅,秋訪菊,最是雅事。風日晴和時,偕二三老友,搘筇里許,安步亦可當車。所戒者,乘興縱步,一時客氣為主,相忘疲睏,坐定始覺受傷,悔已無及。

  散步是一種不拘泥於形式的運動,閒散、自在,所以散步一般不會讓人很疲憊,但是如果想散步到遠一點的地方,那就要根據自己的體力了,不能勉強。如果一定要去,可考慮帶上代步工具,如在南方水鄉,可讓一葉小舟隨行,既可以步行出去,坐船回來;亦可坐船出去,步行回來,這樣可以節省體力。回來後,可以先躺下休息一會兒,並喝點湯水來調和體內之氣。

  春天訪梅,秋天賞菊,都是極為風雅愉悅心情的事情。風和日麗之時,約上二三老友,安步當車,拄杖步行里許,會十分愜意。但一定注意不要因為太高興了,而讓自己過於疲憊。

  每個人的身體都有一個最佳的運動量,要根據自己的體能狀況和健康狀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運動量。對於運動量的把握,可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對於老年人來說,散步是最理想、最方便的有氧運動。如果能讓散步成為一種習慣,將大大地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現代醫學研究提示,健康老人散步可實行「355」原則,即每天散步30分鐘,每次5~6千米,每周5次。心率控制在(170-年齡)/分鐘內。比如一位65歲的老人,用170減去65,那他散步時的心率應保持在105次/分鐘為宜,最高也不能超過125次/分鐘。按照這個頻率散步,出點汗,可促進血液循環,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同時使呼吸順暢,達到鍛煉效果。

  科學的散步有益健康,不科學的散步則可能帶來傷害。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承重關節,關節腔內分泌滑液,隨著年紀的增長,膝關節出現退行性變,出現骨質增生,所產生的滑液亦減少。因此,老人散步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從較小的強度開始,循序漸進。

  ②儘量不要在坡地散步,這對保護膝關節有利。

  ③不要背著手散步。背著手散步不能充分活動身體各部位,也不利於身體放鬆,不能達到最好的運動效果。如果遇上有石子及坑窪路面,背手走路不能迅速平衡身體,很容易摔倒。因此,散步時要保持正確的姿勢,挺胸、抬頭、擺臂,有利於全身運動和身體協調。

  除此之外,老年人散步時還要注意:

  ①由於人體在運動時,需氧量高,所以散步地點最好選擇在空氣清新、有草有木的地方。

  ②散步的時候,千萬不要到沒有人的地方去,萬一有什麼事情發生,至少可以得到幫助。

  ③老人最好隨身帶一個牌子,寫上自己的姓名、年齡、聯繫電話及有何疾病等信息。一旦出現意外情況,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搶救。

  ④胃下垂的老人不宜飯後散步,糖尿病的老人不宜空腹散步。

從吞咽困難來辨別疾病

  吞咽困難是食物從口腔至胃的運送過程中,受到阻礙的一種症狀。正常情況下吞咽流汁約3-4秒,吞咽團體食物約 6-8秒即到胃賁門部。食管的任何一部位病變均可造成吞咽困難。

  例如:

  1.食管炎:是吞咽困難的常見原因。口腔衛生不良、營養缺乏、胃液返流等均可引起食管炎。食管炎患者除吞咽困難外,還有進食時疼痛的症狀。其特點是,胸骨後燒灼樣疼痛,常 於進食後即可發生,側位時亦可發生,而直立位後立即消失。疼痛放射至頸、背部,發作時口中反政或有苦味,嚴重的病人 會因返流的胃腸液刺激而引起局部痙攣。

  2.食管憩室:為食管向外突出的小囊。食物進入其內部, 使憩室逐漸脹大,壓迫食管而出現吞咽不暢,症狀時輕時重, 並發炎症時可出血,甚至穿孔。

  3.食管黏膜下膿腫:為黏膜受損傷而並發感染的結果。 可伴全身不適、發熱、胸骨後燒灼樣疼痛等症狀。

  4.食管裂孔疝:是由於胃、腸或其他腹內臟器經橫膈食 管裂孔進入胸腔,而引起疼痛、咽下困難、食物反流,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狀的胃腸病。其特點是:除吞咽困難外,上腹部疼痛並向肩部放射,餐後尤其臥下症狀加劇,而站位則明顯減輕。

  5.食道癌:是我國常見的癌腫之一,我國北方較南方更為多見,好發於40歲以上的男性。本病早期可表現為胃部悶脹感,進食時有胸骨後針刺樣疼痛或有食物通過困難、滯留等感覺。以後可出現持續性和進行性吞咽困難,如最初進食固體食物困難,進而進食流質食物亦不易通過,甚至進食後便出現嘔吐。

  6. 頸椎病:頸椎前緣增生的骨贅壓迫有關神經時,也可 出現吞咽困難,且多伴有肢體麻木、頭皋、頭痛等症狀此外,有部分患者在存咽唾液時,咽部不適,有梗阻感,但 進食或注意力分散時,該症狀消失,這多屬神經官能症,即所 謂’梅核氣’,但需排除器質性疾病後方可下此診斷。另外食管良性瘤、狹窄、神經肌肉病變等也可有吞咽困難。因此有此症狀者,宜趕快就醫,以便及早清除隱患。

孫思邈:注意生活細節讓健康來得更容易

孫思邈認為,養生必須從生活細節做起,才能保證健康。稱之為「養性」,養性就是養生的一部分。他說:「夫養性者,欲所習成性,性自為善,不習不利也。

有關食物養生,李時珍是怎麼說的

現代人什麼都可以沒有,但是不能沒有健康,對不對?我們什麼都可以接受,但是不能接受衰老。我們不接受,我們要反抗。那麼怎麼抗衰老呢?這部書就是從李時珍身上汲取智慧。一個方子叫「安神益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