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脾胃養生

雨水脾胃養生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斗指壬為雨水,東鳳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僅表示降雨的開始,也表明雨量開始增多。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天一生水,春屬木,木生於水,故立春之後繼之雨水。」這時,黃河流域一帶的降雪已不多見,雪開始變成雨水降落。雨水節氣,江淮地區盛行的天氣過程也發生顯著的變化,冷空氣影響前後,氣溫變化幅度加大,冷暖氣團交匯時,會出現連陰雨雪天氣。但此時北方處於春旱季節,「春雨貴如油」是其真實的寫照。

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聯繫到養生我們應著重強調「調養脾胃」的重要性。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決定著人之壽夭。

明代醫家張景岳說過:「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明代醫學家王文祿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健康長壽的基礎。

按照傳統醫學與五行的關係,春之於肝木,怎麼會與脾土有關係呢?

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脾(胃)屬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會使脾胃的運轉、消化功能受影響,這就勢必會引發精神抑鬱、腹脹腹痛等。

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中醫學稱脾胃為「水谷之海」,益氣化生營血是其基本功能。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如營衛(營養物質)、氣血、津液、精髓等,又都化生於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是氣機上下調達的通路,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元氣是人身健康之本,脾胃貝!J是元氣之本。元代著名醫學家李東垣說過:「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他在《脾胃論》中指出:「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內傷脾胃,百病叢生」。

可見,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正因為此,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值得注意的是,養脾也要靜心。養生專家認為,養脾應以精神調攝為主。

首先,要保證心平氣和,使肝氣不橫逆,使脾胃安寧,讓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以達到健脾的目的。其次,靜心養氣,既不會擾亂心血,也不會損耗心氣,使心氣充和,進而滋養脾臟,養脾得以健胃。

「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春天的天氣多變,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只有情志相適,加上飲食或藥物的調養,再堅持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健脾的功效才會更明顯。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秋分該怎麼吃

秋分吃什麼

秋分養生得宜,人們就能健康地度過冬天。首先,要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吃辛辣食物,多吃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

從食物屬性解釋,少吃辛降燥氣,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過量。脾胃保健,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沙拉等涼性食物。其次,要養陰補氣。有些年紀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較少,容易眼睛乾澀、乾咳舌燥,中醫稱為「陰虛」,要適度服用養陰藥,以改善體質。常見的養陰藥有構祀、玄參、玉竹、麥冬,可促進唾液腺體的分泌,可潤喉,也具有免疫調節的作用。

根據秋分「養收」的養生原則,飲食調養關鍵在於陰陽平衡,以利於陰平陽秘則為宜,相反則為忌。此時,己經進入秋季進補的時候,但每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飲食上則有不同的宜忌,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說的是飲食調養要體現「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而導致陰陽失調。同樣,在飲食調養方面,中醫非常重視陰陽調和,不同的人飲食有不同的禁忌。一般而言,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的老年人,忌食大熱峻補之品;發育中的兒童,沒有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痰濕質人應忌食油膩;木火質人應忌食辛辣;患有皮膚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而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等。總之,秋季進補要根據個人的體質狀況,且進補還需適量,並非多多益善。

此外,秋分時節開始進入深秋,而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因此秋分飲食還應注意宜收不宜散,日常生活中要儘量少辛味之品,如蔥、姜等,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新鮮水果和蔬菜。同時,秋燥津液易傷,人們會出現咽、鼻、唇乾燥及乾咳、聲嘶、皮膚乾裂等燥症,可以多食用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藥、秋梨、蓮藕、柿子、芝麻、鴨肉等,這些食物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功效。那麼,在秋分之時,又有哪些美味佳餚呢?

海米燴竹筍

【用料】竹筍400克,海米25克,料酒、鹽、味精、高湯、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竹筍洗淨,用刀背拍松,切成4厘米長段,再切成一字條,放人沸水鍋中悼去澀味,撈出過冷水。將油人鍋燒至四成熱,投人竹筍稍炸,撈出並淋於油。鍋內留少量底油,把竹筍、高湯、鹽略燒,人味後出鍋;再將炒鍋放油,燒至五成熱,下海米烹人料酒,高湯少許,加味精,將竹筍倒入鍋中翻炒均勻裝盤即可。

【功效】清熱消痰,祛風散毒。

甘蔗粥

[用料]甘蔗汁800克,高粱米2印克。

【做法】甘蔗洗淨榨汁,高粱米淘洗乾淨,將甘蔗汁與高粱米加入鍋中,再加人適量的清水,煮成薄粥即可。

【功效】補脾消食,清熱生津。

木瓜粟米花生生魚湯

【用料】木瓜(宜半生熟)約750克、粟米(連衣、須)2個、花生米100克、生魚1條(約450一500克)、豬肉300克、紅棗5枚、生薑3片。

【做法】木瓜削皮去瓤、洗淨、切為角塊狀;粟米洗淨,切為短段;花生洗淨,稍浸泡;生魚宰後去腸雜,洗淨,下油鍋慢火稍煎至兩邊微黃。豬肉洗淨,整塊不用刀切。一起放進瓦煲內,加人清水3000毫升,武火煲沸後改用文火煲約3個小時,調人適量食鹽和香油便可。

【功效】滋潤心肺、補養氣血及利水強腎之功。

蜜餞雙仁

配料:炒甜杏仁、炒核桃仁各250克,蜂蜜500克。

做法:將炒甜杏仁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1小時,再加核桃仁,收汁,將干時加蜂蜜,拌勻至沸即可。

功效:補腎益肺,止咳平喘潤燥。

當歸燉子雞

配料:當歸30克,小母雞1隻。

做法:將小母雞宰殺去毛、去肚腸,洗淨。將當歸填入雞腹,放入砂鍋中,加水適量,先大火煮沸,打去浮沫,再小火垠至爛熟。

端午節吃莧菜

端午節吃莧菜

在豐盛的端午餐桌上,有一盤時新的萊是少不了的,那就是素炒的莧菜。丘桓興《中國民俗采英錄》說:

「菜色殷紅的莧菜,本是普通的農家菜,據說這天吃了莧菜以後,不會肚痛,便成了人人必吃的菜。」

莧菜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野萊。它之所以稱為「莧」,宋人陸佃(埠雅》上說:「莧之莖葉皆高大易見,故其字從見。」

作為野菜,它曾救過不少窮人的命,明人王磐《野菜譜)這樣寫道:

「野莧菜,生何少?盡日采來充一飽。城中赤覓美且肥,一錢一束如賤草。」

由於莧菜產量高,隨掐隨長,價格便宜,又可作為夏日蔬菜淡季的補充,因而很受清貧人家的歡迎。莧菜有紅綠兩種,如果搭配起來做成菜餚,又呈現一種顏色之美。

其實人們喜歡端午吃莧菜,不僅因為它可口,而且還在於它有食療作用。宋代方岳的《羹莧》一詩寫道:

「琉璃蒸乳壓化青,未抵齋廚格調高。脫柔飯香羹野莧,荷鋤人飽燃霜毛。斷無文伯可相系,比似何曾毋太牽。見說能醫射工毒,人間此物正騷騷。」

前六句讚頌莧菜格調高,又可使人長壽。結尾兩句談及莧菜的藥用價值,可「醫射工毒」。射工,又叫蛾,古人認為此蟲含沙射人,使人皮膚發瘡,中影也可得病。正因為如此,端午這天,人們才為了夏日身體健康而食用莧菜。 

「射工中人,狀如傷寒,寒熱發瘡,偏在一處,有異於常者。取赤莧合莖葉搞汁飲一升,日再服,症。」

「射工」究為何物?至今說不清楚。但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皮膚受到鰲傷,赤莧卻會有療效。

另外中醫還認為莧菜味甘性涼,可以清熱、利竅,能治赤白痢疾,二便不通。宋元人寫的《壽親養老新書》上說到「紫莧粥」的做法:

「紫莧葉(細牲)一握,杭米三合,先以水煎莧葉,取汁去滓,下米煮粥,空心食之」,「以治產後赤白痢」。

另外用鮮莧菜一至二兩,水煎後酌加白糖或蜂蜜吃,可以治咽喉痛及扁桃體炎。

莧菜的藥用價值已為現代醫學所注意。經臨床試驗,它可治消化道出血。莧菜的營養價值,目前也受到國際科學家的重視。一九七九年,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集會美國,討論大力培植莧菜的問題。營養學家說,莧菜籽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甚高,而且賴氨酸的含量超過了牛奶,人體中通常缺乏的八種胺基酸它都具有。它是一種理想的主食。我國古代對莧菜早已有相當的認識,相傳神農所作的《神農本草紛上說:「莧實……久服,益氣力,不飢,輕身。」

「莧實」就是莧菜籽。「益氣力」,說明營養價值高;「不飢」,可以當主食吃;「輕身」,說明有健身延年之效。話雖少,但認識很全面。可惜的是,人們盲目地追求口味,把莧菜這種食品給忘掉了。但目前有的人由於吃膩了高口味,想改吃野菜,於是莧菜又上了餐桌。希望人們能夠就此充分認識莧菜的營養和療病價值,把它變成家常小菜,時時光顧。

穀雨吃什麼 如何養生

穀雨節氣前後,脾處於旺盛時期。脾旺則胃強健,因而會使消化功能達到旺盛的狀態,有利於營養的吸收,所以此時正是補身的大好機會。但是補要適當,不宜過,此時進補不同於冬天,要適當食用一些有補血益氣功效的食物。

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