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阿膠宜放上三年再吃

  ●新製成的阿膠總帶有一些火毒,進服新鮮阿膠容易上火

  ●阿膠是補血佳品,但脾胃不好和患有高血壓的人不宜用阿膠補身

  ●真品阿膠質硬而脆,稍加拍打即斷裂破碎,且斷面光滑似玻璃

  今年30歲的周女士去年當了媽媽,這本來是件開心事。可最近,周女士卻總是愁眉苦臉,原因是自從當了媽媽,她的氣色就大不如前了。「臉色總是黃黃的,十足人家說的『黃臉婆』。」有「閨密」建議周女士吃阿膠,「據說楊貴妃的皮膚之所以是四大美人里最好的,原因就是她經常吃阿膠。」但中央電視台《每周質量報告》最近關於多家企業為降低成本使用劣質原料——牛馬皮下腳料熬出「國藥阿膠」的新聞卻又讓周女士對阿膠望而卻步了。

  那麼,到底怎樣才能買到正宗、可靠的真品阿膠?氣色不好的女人吃阿膠到底能補什麼呢?阿膠是人人都能吃的補品嗎?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記者採訪了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專家。

  挑選:真品阿膠斷面光滑如玻璃

  「阿膠之所以容易出現『贗品』,主要與其價格昂貴、市場需求量大有關。」曾惠芳分析說,阿膠又稱「驢皮膠」,「傅致膠」,是名貴中藥,為馬科動物驢的皮,經漂泡去毛後熬製成的固體膠。產於山東東阿縣為地道,以阿井水煮製而成者質優,一般以秋冬季的驢皮質量好,出膠率高,能保證質量。

  曾惠芳告訴記者,阿膠的形狀一般是長方形或方形的塊狀,黑褐色,有光澤。質硬而脆,斷面光亮,碎片對光視呈棕色半透明。氣微,味微甘。那麼如何鑑別阿膠的真偽呢?「真品阿膠質硬而脆,稍加拍打即斷裂破碎,且斷面光滑似玻璃,半透明,無異物。」曾惠芳說。看外形:正宗的阿膠呈扁平的長塊狀,表面平整光滑,夏天溫度較高的時候質地稍軟,但不應軟至變形。如在30攝氏度的室溫下就出現發軟發黏的,說明沒有干透。

  除此以外,還有專家提醒,挑選阿膠要做到「兩看一聞」:

  看顏色:質量好的阿膠應該是棕黑色,半透明,色澤均勻的塊狀。

  看質地:取兩塊阿膠相碰,聲音清脆而且易碎的說明已經干透,質量較好。

  聞味道:正宗的阿膠一般有腥味,但不是異常的臭味,味道異常的阿膠最好不買。

${FDPageBreak}

  收藏:新鮮阿膠宜放三年再吃

  「有人抱怨,在服用阿膠後會『上火』,鼻腔、口唇等部位出現許多熱瘡,或眼睛乾澀、發紅眼眵(chī)增多,這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服用了新鮮的阿膠。」曾惠芳說,阿膠和很多保健品不同,不是越新鮮越好。俗話說:「人參要新,阿膠要陳」,這是由於現存製作工藝的局限性,新製成的阿膠總帶有一些火毒,所以進服新鮮阿膠易使人產生火氣亢盛的現象。中醫理論認為,剛製成的阿膠不宜服用,必須將其置於陰涼干處放置3年以上,直至火毒自行消盡後,方可服用。

  而由於阿膠價格比較昂貴,長久風吹會幹燥碎裂,日曬過度容易發軟受潮,環境潮濕會發生霉變,所以在保存也是很有講究的。

  專家建議,家庭貯藏阿膠可以用大口玻璃瓶,底部鋪上石灰乾燥劑(也可以使用矽膠乾燥劑),用厚紙隔開,上面放用紙包好的阿膠,蓋緊瓶蓋,放於陰涼乾燥處貯存。保存之前要仔細檢查阿膠有無霉點、蟲蛀、是否足夠乾燥。如果是發潮發軟並有霉點的阿膠,可以用乾淨的去脂紗布蘸少許酒精擦去霉點,晾乾或者放入加有石灰乾燥劑的容器中去潮。嚴重霉變並帶有異常的臭味或者焦臭味,發軟黏連甚至融化的必須丟棄。

  話你知:阿膠為何這樣「補」

  傳說中四大美人里楊貴妃的皮膚最好。白居易描述說:「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說明皮膚確實是非常細嫩光滑。究竟是什麼使她有這麼令人羨慕甚至是嫉妒的肌膚呢?古代文獻中也有這樣的記載:「鉛華洗盡依豐盈,雨落荷葉珠難停,暗服阿膠不肯道,卻說生來為君容。」說明從唐代開始,女性就在用阿膠來養顏美容。

  而據曾惠芳介紹,阿膠性平,味甘,入肺、肝、腎經,能滋陰潤燥,補血止血,安胎。主治血虛心慌、虛勞咳嗽、吐血等各種血症。漢代時阿膠即為臨床常用之品。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應用阿膠的成方就有12個,多取其滋陰補血、止血安胎之功用。此後,歷代帝王將相大都把阿膠列為延年益壽的滋補品。晉唐時期,阿膠有貢膠之稱。

  而現代研究也表明,阿膠的主要成分多由膠原及其部分水解產物組成,含氮量16%左右。阿膠中蛋白質含量為98.4%,水解產生多種胺基酸,此外尚有無機元素等。阿膠總胺基酸的含量為41.34%。無機元素包括鉀、鈉、鈣、鎂、鐵。此外,阿膠的分子量小,有利於人體的吸收。而且它對增加血液的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有一定作用。

  總的來說,阿膠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補血、安胎、調經。至於人們常說吃阿膠可以美容,其實也是因為阿膠有補血的功效。「貧血的人臉色發黃,服用阿膠補血後臉上有了血色,肌膚自然也會顯得細膩有光澤。

  除了補血,阿膠還有滋陰潤肺的功效。曾惠芳說,阿膠氣味俱陰,入肝養血,入腎滋陰,入肺潤燥,為益陰養血潤燥之品。凡肺虛有熱、燥咳喘息或久咳傷肺者,可以與人參、麥冬、麻仁、杏仁、牛蒡子、糯米配伍,以補肺清熱、潤燥止咳;陰虛心火亢盛致煩熱失眠者,可配合黃連、黃芩、芍藥、雞子黃,以滋陰降火、除煩安神;陰虛風動致手腳痙攣、口眼歪斜的症狀,伍龜板、牡蠣、雞子黃、生地,以滋陰熄風;血虛腸燥便秘者,伍蜂蜜、生首烏、肉蓯蓉、火麻仁,以養血潤腸通便。

${FDPageBreak}

  提醒:感冒、高血壓患者不宜吃阿膠

  曾惠芳同時也強調:「阿膠陰柔粘膩,守而不走,滯邪礙膈。」通俗地說就是阿膠容易把一些對人體不利的「邪毒」留在體內。因此凡脾胃虛弱、嘔吐泄瀉、痰飲內停及有表證者(例如感冒)忌用。此外,對於淤血未排清,例如月經和女性產後惡露未淨,也不宜早用阿膠。需要注意的是,阿膠不適宜天天吃、長期吃,因為這樣服用會損傷脾胃,出現消化功能障礙,進而影響食慾。此外,服用阿膠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補血的同時還要補氣:氣和血能相互滋生,即氣能生血,血能養氣,因此,補血的同時補氣,才能事半功倍,故阿膠可與黃芪、黨參等補氣藥同用。而對脾胃功能不足者,最好配以調理脾胃的藥,這樣能促進阿膠的消化吸收,效果倍增。常用的搭配是將白朮15克、炙甘草5克、橘皮10克,煎好後倒入阿膠烊化。

  第二,服法需得當:在患有感冒、咳嗽、腹瀉等病或月經來潮時,應停服阿膠,待病癒或停經後服用。另外,服用阿膠期間還需忌口,例如不食生冷食物、蘿蔔、濃茶等。

  第三,阿膠雖好但卻不是人人適宜,有下列情況的人要慎服或不服:

  1.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服用阿膠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

  2.高脂血症者(或高血壓患者):阿膠能加重郁滯,增加血液黏稠度,使淤血更為嚴重,誘發血栓。

  阿膠怎麼用?專家教幾招

  ●貧血

  表現:乏力、頭暈、下眼瞼發白、面色蒼白。

  方1:阿膠250克,加黃酒300毫升,浸泡1~2天,加入冰糖或白砂糖50克,水100毫升,置於較大鍋內,隔水加熱約2~3小時,待其全部溶化後取出即可。每日1~2次,每次服2匙。

  方2:將500克紅棗煮熟,剩少量水,加入500克阿膠,使其溶化,粘在棗上,每日食用紅棗3~5枚即可。

  ●虛勞咳嗽

  表現:咳嗽持續時間長,而且沒有痰。

  服法:阿膠適量加水燉化,沖服雞蛋1個,蜂蜜1匙,每日口服1次,效果較好。

  ●產後陰血虧虛、便秘

  表現:面色萎黃蒼白,唇爪淡白,頭暈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夢,大便乾燥。

  服法:阿膠12克配枳殼6克、萊菔子9克,煎水化服。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吃肉多令體質發生不利變化

  不久前,美國營養學家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人的蔬菜和水果攝入量一路走低,尤其在青少年群體中,孩子們的蔬果攝入量遠低於10年前。

  事實上,這不僅僅是美國的困擾,許多國家都在擔憂國民吃蔬菜越來越少,從而會導致相關慢性病,如高血脂、心臟病、癌症等的發病率攀升。

  吃素是好,但營養專家又建議肉奶蛋都需要。肉、菜的這個比例問題讓許多人都頭疼,肉吃多怕胖,蔬菜吃多了擔心營養不良。漸漸地,許多人就開始對這些吃飯問題感到困惑:「我們老祖宗到底是喜吃素,還是喜食肉?為什麼有段時間不吃肉,我們就會不自覺地開始『饞肉』?人難道天生就是肉食動物嗎?」

  吃膩飯局就想去古代吃粗茶淡飯

  「又是吃飯啊,別別,我不去了,我有高血壓和脂肪肝,血脂也不正常,我吃不下去,去了不動筷子氣氛也尷尬。」南京一家科技公司的副總李健又推掉了一個飯局,端午前夕,公司的飯局一下多了起來,朋友、合作夥伴紛紛邀請晚上或者中午吃一頓。最後沒有辦法,李健還是去了,四個人,10個菜。「菜全上來後,才發現真正蔬菜只有兩個。」李健說,涼菜四個,鹽水鴨和蒜泥白肉、蘸醬黃瓜和剁椒皮蛋,熱菜扇貝、鱔段、水煮魚、糖醋里脊、清蒸鱸魚、炒茼蒿,湯還是帶肉的青菜肉圓湯。不過李健還是有點高興:「大葷的肉類還比較少,基本是海鮮和魚類,吃了也不用擔心血脂高,點菜的人還是挺了解我的。」

  李健說,現在他外出吃飯,基本都點素菜,但是總吃素菜,腸胃也是受不了,人啊,還是要吃點肉的。「我曾經吃了一周的素菜,實在『寡』得受不了,飽餐了一頓回鍋肉,吃完後很有『罪惡感』,感覺自己的意志力太差了。」也不知道以前古代人是怎麼過來的,古人是粗茶淡飯,肉應該是比較少的。很想穿越到古代,生活一陣子,也許自己的脂肪肝就沒有了。」李健笑著說。

  人類遠古的老祖宗是基本吃素 李健的想法還真有不少人疑惑,這遠古老祖宗到底在吃什麼啊?

  「人類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而猿猴本是雜食動物,主要是吃植物為生,只有不得已的時候,才下樹來吃小動物。人類出現以後,必然也繼承猿猴這種習性,主要是靠採集野果、野菜和植物塊根為生的,這說明,人最初主要是吃素的。」南京農業大學飲食文化研究專家楊堅副教授告訴記者,人類肯定是雜食動物,而中國人,肯定更是以穀物為主。所謂「神農嘗百草」「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淮南子》),「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韓非子》)等等,都說明這一點。

  由於人類會製造工具,後來又發明用火,於是在採集經濟不能滿足生活需要時,就靠狩獵和捕撈魚蝦螺蚌等水產品來補充。但是狩獵畢竟不如採集植物穩定可靠,因此,至少在八九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從事在當時世界上已是相當進步的農業生產了,並且在世界上最早培育出黍、水稻、小米、大豆等糧食作物,同時也開始飼養少量的牛羊狗豬等家畜。看來,至少中國人從遠古時代起就已經是以農業為基礎,並且老早就「以糧為綱」了。

  楊堅告訴記者,許多科學家都考證過了,人最初是穀類為主,然後以肉類、魚類以及各類蔬菜野果為輔。「首先得解決吃飽肚子的問題,穀類當然是最主要的。」營養專家告訴記者,如果現代人整天吃穀類,如麵條、饅頭、米飯,肯定是能填飽肚子的,但是長期吃,營養不良是肯定的,所以說古代人的壽命都不是很長,抵抗力較弱。

  從牙齒上看人類到底該吃葷吃素 也有科學家從另外的角度來探索古代的飲食結構。楊堅說,有的雖然是一家之言,但是也可以得到不少啟示,比如有的人從人體器官牙齒談起。

  人的齒共有32顆(上下各16顆),按部位和形狀的不同,從前向後分別是門齒、犬齒、前臼齒和臼齒(左右對稱),以16顆上牙為例(上牙犬齒比較突出),所占的顆數分別是:門牙4顆、犬齒2顆、前臼齒4顆、臼齒6顆。在這些齒中,大體可把犬齒看做是百分之百「加工」肉食的——從老虎用大犬齒嚼肉食和人們一般用犬齒開啟啤酒瓶蓋中可得到啟示;門齒、前臼齒加工肉食和素食的功能各半;而臼齒加工素食起碼占60%的功能。這樣概算以後說明,人的牙齒有60%是吃素食的,40%是吃肉的。

  再從人的消化道的消化功能看,也可大體說明人是肉、素同食的雜食性動物:人體比獅子、老虎等肉食動物的消化道要長,大體說明人食肉的消化功能比純食肉動物的要差;但人體的消化道又比食草動物要短,又說明人完全吃禾穀類食物的話,人體所需營養吸收是不夠的。

${FDPageBreak}

  古人吃肉少不是不喜歡而是吃不起

  雖然最初的猿人是雜食動物,以素為主,以肉為輔,但隨著農業結構的變化,中外飲食差異也漸漸起了變化,「這也證明了,人從來沒有天生吃素或者吃肉一說,人喜歡吃什麼,有時更多是受外界因素影響的。」

  中國農業博物館徐旺生研究員曾經對中外飲食做過大量的研究,他研究認為,其實很大程度,人是喜歡吃肉的,人雖然是雜食動物,但主要是由於受經濟結構的影響。飲食的原料結構的不同直接源於農業結構。

  在西方,農業結構一直是一種農牧混合型結構,種植業和養殖業平衡發展,食物既來自種植,也來自養殖,因此歐洲人的飲食中除了穀物蔬菜以外,肉奶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中國則自春秋戰國以後,農業結構成為種植業占絕對優勢的經濟結構,人們的食物來源主要依靠種植業,食物中穀物占主要成分,很少的情況下才能吃到肉。東周時期,只有七十歲的老人才能吃上肉,此外官高祿厚的人才能吃到肉,被人們冠以「肉食者」。普通百姓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難以吃到肉的,一般收成較好,在有限的節日裡也許能破例吃到肉。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封建社會瓦解。

  歷史上,西方人飲食中肉的比重要大於中國人飲食中肉的比重,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顯得越來越明顯。到明清時期,當中國人紛紛引進高產作物如玉米、紅薯、土豆以解決糧食緊缺時,西方人飲食中肉食的比重已經大大超過穀物類,穀物則主要用來飼餵家畜,以轉化成肉奶蛋等高質量的食物。

  從今天中美飲食中穀物和肉奶蛋的分量,就可清楚知道這一點。今天中國的年人均糧食消費量是400公斤,而美國人均消費1000公斤以上,中國人均消費糧食主要仍由穀物來體現,而美國的人均消費糧食是由肉奶蛋來體現,直接食用穀物的量很少。

  楊堅也認同這個觀點,過去中國古人少吃肉,當然不是不喜歡吃肉,而是這麼多人在一起根本吃不起。曾經有人計算過,一畝地,如果種草,大概能養13頭羊,而如果種糧食,可以收穫600斤,600斤糧食,至少可以讓人吃200天,這顯然是羊肉無法比擬的。

${FDPageBreak}

  我們的飲食結構未發生根本性變化

  專家告訴記者,由於原料結構不同,中西飲食的成品結構也相應有著較大的差別。中國人的飲食成品結構是由飯和菜相結合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菜則是副食,包括蔬菜和肉,主要是蔬菜。西方人的飲食沒有中國人那種「飯菜結構」,他們的飲食成品是肉奶蛋佐以麵包或蔬菜,沒有嚴格的主副食之分。中國人的飯菜結構中,飯是為了提供人體所需的熱量和勞作時的體力,菜則主要助飯下咽,即俗語為了「下飯」,因為單吃白飯不易進食,只好藉助菜餚來完成「吃」進食物這一行為。西方則因為食物中主要成分是肉奶蛋等,這類食物天然具有極強的香味,只要煮熟,就容易「吃」進肚裡,無需佐餐之菜,因此西方人無中國人飲食中那種主副食之分,即使有副食,也不是為主食充當助咽的角色。

  「儘管現在中國人肉類食物的攝入大大超過古代,但飲食結構至今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專家說。不過,植物蛋白的營養價值是無法和動物蛋白比的,而且人類需要的脂類,也是通過食肉而獲得的。人的身體是由水、蛋白質和一些無機鹽構成的,這些物質構成的人體不是恆定不變的,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人體維持生命所需的,所以人要吃肉,有時甚至還由於肉類有特殊的香味而「饞」肉,所以當經濟發展後,肉類的攝入量自然而然增加了。

  大量攝肉讓體質發生不利變化 現在的問題是,攝入的肉量大大超過以往,我們自遠古而來的體質,是否一下子能適應這麼大量的肉類攝入?

  澳大利亞紐曼教授曾經來鼓樓醫院談起過一項有趣的研究,一般情況下如果母親營養不良,胎兒會預測到外部環境惡劣,重要器官發生各種不同的結構變化,以適應子宮內的營養不良,這就造成他們在出生時體重低。為了適應營養不良,胎兒會處於保存熱量的狀態,形成高效儲能的「節約型」代謝機制。如果出生後食物很豐富,節約型機制會使寶寶將過剩的熱量不成比例地轉移到脂肪組織中,更容易發胖,成為小胖墩。這就說明,我們人體有一個自行代謝機制,如果你以前就是素食為主的話,突然增加肉類攝入,人體會承受不了。

  完全吃素同樣會讓身體受不了

  吃素是現代潮流,食素可

床吧漸成白領休閒時尚新寵

  打著「讓人性回歸自然,打破傳統的束縛,躺下來放鬆自己,好好休息」的口號,近日來羊城出現了一種新的「吧」——「床吧」。它是繼酒吧、陶吧、書吧、氧吧等等之後又一種休閒的時尚新寵。下班後去「床吧」躺一會,吃點東西,放鬆一下,成了不少白領休閒的新選擇。

  「床吧」,顧名思義,就是用床代替椅子的酒吧。它起源於浪漫的法國,現在已經遍及歐陸各大城市,甚至在《Sex and the City》(《欲望都市》)形形色色的派對里都有「床吧」的影子,「床吧」成了人們消除身心疲勞的休閒方式。

  記者來到廣州市濱江東路玉菡路的一家名為「Moment」的「床吧」。推門進去,一樓的普通酒吧區里不管是沙發還是天花,甚至牆面和扶手都是如漣漪般曲折而流暢的線條,層層疊疊,極具時尚感。

  記者來到二樓,看到用抱枕隔開的9張「床」里6張床上已經有人。

  正在喝咖啡的一對情侶告訴筆者,這是他們第三次來「床吧」了。「下午感覺比較好,人少一點,躺著喝杯咖啡,聊聊天,很舒服。」情侶中的林小姐說,「平時大家上班都好累,老闆不在的時候就偷偷找男朋友出來『床吧』小約會。這裡感覺很浪漫哦。」

  和5個朋友正在看「世界盃精彩回顧」節目的廖先生說,他在附近一家外貿公司工作,自從「床吧」開張以來就經常光顧。昨天談好了一單大生意,今天特地約朋友出來慶祝。

  「這裡感覺很好,比一般的酒吧安靜,平時工作不是站著就是坐著,這裡可以躺著聊天、喝酒、看球賽,比較舒服。」廖先生還說,有時他和三兩個同事來「床吧」吃午飯,喝完咖啡躺一下,小睡一會再回公司上班。

  該「床吧」負責人盧小姐對記者稱,知道廣州人喜歡乾淨,他們每天都清洗床上的床單、枕頭套、毛毯,而且在每張床上還準備了一次性的襪子、除腳氣的噴霧、吸鞋味的竹碳和一次性拖鞋,消除白領們對乾淨的顧慮。

  「開張以來我們店生意就不錯,接待的大部分是白領,尤其是『世界盃』期間,晚上幾乎都是滿人的,不預先定位是沒有床位的。」盧小姐透露,「床吧」平時最低消費是每人150元人民幣,顧客幾乎都是白領,自從推出「世界盃躺著看」優惠活動後,「床吧」更是熱鬧。

  「現代人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上班要坐得筆直,和領導吃飯也要坐直,束縛越來越多,回到家可能還要面對電腦坐著加班。去一般的餐廳、酒吧也是坐著,腰都會不舒服的。『床吧』就能讓辛苦了一天的人躺下來,不束縛自己,好好休息。真的很不錯。怪不得白領們喜歡。」和記者一起來的朋友分析說。

  據了解,中國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也出現了「床吧」。近來在廣州出現的「床吧」一開張就吸引了不少白領。在寬大的床上可以飲咖啡品美酒;可以一邊享受美食一邊和朋友聊天、看球賽;也可以什麼都不干,只是躺在上面發發呆、做做夢。不管是情侶約會,朋友相聚還是老同學聚會,床吧都成了白領們的新選擇。

健康指南:「慢」也能養生

義大利一個慢調生活組織提議設立「國際慢調生活日(SLOW DAY)。

三大低碳生活「樣板城市」

日本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