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指紋亂易頭痛 教你從五指看疾病

  一、拇指反應心腦血管疾病

  1、拇指鼓槌狀,則容易患先天性心臟病或支氣管擴張等胸部疾病。

  2、拇指過於薄弱,且出現彎曲現象,則易出現神經衰弱、頭痛失眠、納差等症狀。

  3 、拇指第一、第二節散亂多紋,指節紋散亂不清,易患頭部疾病。

  4、拇指第一節較短,且過于堅硬不易彎曲,易患中風、頭痛及心臟疾病。

  二、食指反應消化系統疾病

  1、食指偏曲,紋理散亂,與健康狀況有關。

  2、食指蒼白瘦弱、指間漏縫,容易勞累、萎靡不振,提示肝臟機能較差,易患消化系統疾病。

  三、中指循環系統疾病

  1、中指蒼白細弱,提示心臟機能較差,造血功能欠佳。

  2、中指偏曲,指間漏縫,提示循環系統功能較差,還會影響腸道功能。

  3、中指的3個指節不對稱,第二節特別長,提示鈣質的代謝功能較差,患易骨骼、牙齒方面的疾病。

  四、無名指反應腎臟和生殖系統功能疾病

  1、無名指太短,多提示元氣太虛、精神不振;過於瘦弱,提示生殖系統功能較弱。

  2、無名指的第一節,與性功能的強弱有關。過於粗壯,易內分泌失調。

  3、無名指的第二節,與人的筋骨強弱有關。此節過長,提示鈣質的吸收功能較差,骨骼和牙齒會較脆弱。

  4、無名指第二節過長,指節紋散亂、蒼白、瘦弱,提示鈣質的吸收功能較差,骨骼和牙齒會較脆弱。

  5、無名指第二節過長,指節紋散亂、蒼白、瘦紋,提示鈣質的吸收功能較差,骨骼和牙齒會較脆弱。

  6、無名指偏曲指節漏縫,多提示泌尿系統功能較弱,同時又容易出現神經衰弱、頭痛、失眠等症狀。

  五、小指反映泌尿生殖系統功能疾病

  1、小指短小,提示生育機能弱,腎氣不足。易患頭暈、耳鳴、腰腿酸痛等病。女性多為子宮小或有月經不調,男性多為性功能較弱。

  2、小指蒼白、細小且瘦弱,易患腸道疾病,引起吸收不良或排便不暢。

  3、小指過度彎曲,女性多見卵巢功能差易患不孕症,男性多見性功能障礙、易患陽痿早泄等。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常按四穴位補腎 妙招遠離腎虛

  身體是最大的「天然藥庫」。哪不舒服,通過穴位按摩可緩解不適感。那麼,腎虛怎麼辦?養腎按摩哪些穴位呢?中醫認為,人體有4大補腎養腎穴位,經常按摩這幾個穴位,可達到補腎保元、提高性能力的功效。

  養腎穴1、關元穴

  我們身體裡有一種非常重要的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與原動力,叫元氣。中醫認為元氣稟於先天,藏在腎中,又依賴後天精氣充養,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

  功效:刺激關元穴,可以使腎氣活躍,補充腎氣。

  養腎穴2、太溪穴

  腎是人的先天之本,人體的元陰和元陽都來源於它,所以腎是人體元氣之源。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是匯聚腎經元氣的「長江」,所以古人稱太溪穴為 「回陽九穴之一」,認為它具有極高的回陽救逆之功。經常按揉太溪穴,每次每個穴位5分鐘左右便可,另外,下午 17~19點時按摩的效果更好,按揉時可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脹的感覺之外,還要有麻麻的感覺。

  功效:刺激太溪穴具有明顯提高腎功能的作用。

  養腎穴3、湧泉穴

  《黃帝內經》上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湧泉穴是人體足少陰腎經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它位於腳底中線前三分之一交點處,即當腳屈趾時,腳底前凹陷處。因此經,按摩湧泉穴在養生保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功效:經常按摩湧泉穴,可以使人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神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

  養腎穴4、腎俞穴

  腎俞穴也是補腎要穴,它就在我們平常所扎的皮帶和腰椎交叉處向上約四指的地方。操作方法為:用手掌拍打背後的腎俞穴,每次拍打百十次,腰部的酸疼感很快就減輕了。

  功效:經常拍打腎俞穴,既能培補腎元,又可以緩解腰肌勞損,保護腰部。

  補腎益肝還可以吃以下食物:

  豆蔻砂仁荷葉飲:白豆蔻2克,砂仁2克,荷葉半張。將荷葉洗淨,切碎,與洗淨的白豆蔻、砂仁一同放入砂鍋,加足水煮沸,改用小火煮20分鐘,淨紗布濾汁即成。上、下午分服。有消食寬脹,行氣和胃的功效。

  海帶銀耳羹:海帶50克,銀耳20克,冰糖適量。將海帶洗淨切碎,銀耳泡發後與海帶一起加水用文火煨成稠羹,加冰糖適量。1日內服完,可常服。能疏肝、補脾腎。

  玉米須大棗黑豆粥:玉米須60克,大棗30克,黑豆30克,胡蘿蔔90克。水煮玉米須半小時,去須,用其水煮大棗、黑豆、胡蘿蔔(洗淨切塊),豆爛即止。有健脾益腎、利濕的功效。

  期頤餅:生芡實180克,生雞內金90克,白麵粉250克,白糖適量。將生芡實用水淘去浮皮、曬乾、打細、過篩,雞內金打細、過篩,加開水浸泡約10小時。再將芡實粉、白麵粉、白糖,用浸有雞內金的水和勻,做成薄餅,烙成焦黃色即成。有行氣補脾,固腎精的功效。

  山藥內金鱔魚湯:黃鱔250克,雞內金10克,淮山藥10克,生薑4片,黃酒、精鹽、味精各適量。活殺黃鱔,洗淨去內臟,切段,開水去血腥黏液。雞內金,淮山藥洗淨。起油鍋,用姜炒鱔肉,加黃酒少許,再加適量清水,轉入砂鍋內,加雞內金、淮山藥和生薑,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小時,加精鹽、味精後再煮一沸即可食用。能健脾消食、調和肝脾。

肚子「腫」起來怎麼辦?中醫教你按摩消積滯

  經常吃飯太快,不細咀嚼,易引起胃炎、胃潰瘍;經常吃飯過飽易引起消化不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等;經常飲食過咸,易患高血壓,對心肝腎有害;喜歡吃甜食,易患心血管疾病及肥胖。

  ●傳統療法

  1、揉內關:內關穴位於手腕內側,距離手腕橫紋約三橫指(三個手指併攏的寬度)處,在兩筋之間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轉圈36次,兩手交替進行,胃痛胃脹發作時可增至100次。

  2、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三寸(相當於四個手指併攏的寬度),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以兩手拇指端部點按足三里穴,平時36次,胃痛胃脹時可揉1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3、按摩腹部:兩手交叉,以肚臍為中心揉按腹部,順時針36圈,逆時針36圈。此法可止痛消脹,增進食慾。

  4、灸足三里:取穴同上,點燃艾條,離穴位3-4厘米施灸5-1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主治胃痛、腹痛、腹脹。

  5、灸中脘穴: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點燃艾條,離穴位3-4厘米施灸5-1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主治胃痛、反胃吞酸、嘔吐。

  ●飲食療法

  陳皮炒薏苡仁煲水鴨

  材料:水鴨300克,生薑3片,陳皮6克,炒薏苡仁30克,蓮子、淮山(乾片,中藥店有售)各25克。

  製法:薏苡仁略炒至微黃;其餘各配料洗淨,稍浸泡;水鴨洗淨,置沸水稍滾片刻(即「汆水」)。將所有材料放進煲內,加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水量),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約2.5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具有補脾健胃、祛濕止瀉之功。

  太子參無花果煲豬瘦肉

  材料:豬瘦肉400克,無花果50克,蜜棗2個,生薑3片,太子參20克。

  製法:太子參、無花果、蜜棗分別洗淨,稍浸泡,蜜棗去核;豬瘦肉洗淨,整塊不用切。將所有材料放進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量),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約2個小時,加適量食鹽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健胃理腸、益氣潤肺,可用於脾胃虛弱、食難消化。

  山楂茶

  材料:山楂片25克、綠茶2克。

  製法:山楂片、綠茶混合後加水煎沸5分鐘即成。

  功效:開胃、助消化,適用於腹脹、消化不良者飲用。

  ●簡易藥療

  1、保和丸:藥方中的山楂、神曲、萊菔子消食導滯,其中山楂消導肉食;神曲能祛陳腐之積(去口臭),又能醒脾悅胃;萊菔子善消麵食,三藥同用,可消各種飲食積滯。佐以半夏、陳皮、茯苓和胃化濕;食積易於化熱,又佐以連翹散結清熱,諸藥配伍,使食滯得消,胃氣得和。

  2、四君子湯:黨參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5克,適量水,煲開後加砂仁5克,繼續煲10分鐘,取水飲用,一天一劑,健脾醒脾。

  3、平胃散:蒼朮10克、厚朴15克、陳皮10克煲水飲用。患者如食滯夾濕,舌苔厚膩,且感覺困頓乏力,用平胃散最適合,一般兩天則可見效。

  編輯推薦:

  中醫論治消化不良

   小零食治大病:鍋巴可治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不可亂吃藥或引起不良反應

中醫補腎三步走

西醫治腎病的方法是比較固定的,久而久之,有患者和醫務人員總結出了西醫治腎病的固有模式,即「激素——透析——腎移植」三步曲。 和西醫不同的是,中醫在腎病的治療上方法多種多樣,很少有比較統一的治療方法。但是,中醫有一套腎病治療領域的權威性治療方法。這套方法同樣被稱為治療腎病的「三步曲」。但此「三步曲」非彼「三步曲」,而是中醫治腎病的「新三步曲」。

中成藥配伍應符合「七情」規律

目前中成藥品種數約近萬種,批准文號達數萬個,且大量是非處方藥,在臨床應用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面對眾多的中成藥,如何正確、合理使用,使之安全、有效、經濟,已成為醫生和患者共同關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