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晚餐三大惡習

    醫學研究表明,現代人的「問題晚餐」潛在很多健康隱患,是引起多種疾病的「罪魁禍首」。專家指出,晚餐應戒除三大惡習:

  比例失調:一日三餐進食量的比例應當根據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及健康狀況而定。一般來說,早中晚三餐的比例應為343;如果晚上9、10點鐘睡覺,其比例應為442。這樣既能保證活動時能量的供給,又能在睡眠中讓胃腸得到休息。但是很多人已經習慣了倒金字塔式的三餐:「早餐吃的少、午餐吃的好、晚餐吃的飽」的飲食方式。其實,在一天的飲食需求上,小腸的需求恰好是相反的。

    營養過剩:不少家庭的晚餐菜餚豐盛,雞、鴨、魚、肉、蛋擺滿餐桌,這些多是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食物。大量的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食物,會使血脂的凝固性增強,極易沉積在血管壁上,促使動脈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又可導致肝臟製造更多的低密度和極低密度脂蛋白,把過多的膽固醇運載到動脈壁堆積起來,造成「雪上加霜」的局面。隨著年齡增長,人體處理糖的能力下降。每天的熱量供應集中在晚餐,會加速糖耐量的降低,加重胰島負擔,促使胰腺衰老,最終發生糖尿病。而糖尿病和血管病變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

    晚餐太晚:現在都市裡的家庭用晚餐的時間普遍推遲,一些家庭甚至要在晚上八九點鐘才進晚餐。老人為了等兒子、兒媳們一起回家進餐,儘管肚子已飢餓,仍堅持忍受。小孩子肚子餓了要吃飯,爺爺奶奶總是說:「再等一下,爸爸媽媽就回來了。」長此以往,胃腸疾病自然難免發生。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服藥後不宜馬上睡覺

許多人有在晚上臨睡前或臥床服藥的習慣,認為服完藥後立即休息,能幫助藥物的吸收。其實,服完藥馬上就睡覺,特別是當飲水量又少的時候,往往會使藥物粘在食管上而不易進入胃中。有些藥物的腐蝕性較強,在食道溶解後,會腐蝕食道黏膜,導致食道潰瘍。情況較輕微者只是吞咽時感到疼痛,嚴重者可能傷及血管而引起出血。許 

  多藥物性食管潰瘍患者就是因為曾在近期睡前服過膠囊類藥物,如抗生素膠囊、感冒膠囊等而造成的。

  正確的服藥方法是:服藥時應坐著或站著,服藥後不要立即仰臥,稍停留片刻,利用藥物的自身重力作用使其快速通過食道,以免在食管內滯留,延緩藥物的作用及損傷食管黏膜。服藥時應多喝點水,一般用溫開水200毫升至300毫升送入,最好活動五六分鐘再躺下睡覺。另外臨睡之前不可服用降壓藥。否則易誘發心腦血管併發症。

狂發簡訊導致拇指發炎

    新華網北京12月24日專電紐西蘭一名20歲女大學生每天發簡訊近100條,導致罹患拇指腱鞘炎。這是紐西蘭已知第一例因發簡訊導致拇指腱鞘炎的病例。 

    紐西蘭媒體23日援引《紐西蘭醫學雜誌》發表的研究報告說,這名女大學生名叫弗勒爾·比維斯,因狂發簡訊導致拇指腱鞘炎。醫生指出,長期頻發簡訊可能導致拇指肌腱和手腕兩側腱鞘發炎,並連帶附近組織發生水腫。 

    約400萬紐西蘭人擁有約450萬部手機,日均發送2800多萬條簡訊。

男性坐凳子有講究

巧用食物驅趕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