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切記不要「以冷抗熱」

  在炎熱的夏天,勞作和運動後人們頭部會出汗,這時血管擴張,如果用冷水沖洗,有可能引起顱內血管功能異常,發作時會有頭髮暈、眼發黑、嘔吐的現象,嚴重的話,可能會引起顱內大出血。因此以冷抗熱並非良策。

  夏天氣溫接近人體的溫度,人體散熱方式以汗蒸發為主,所以用熱來除熱才是比較好的夏季養生保健方法。

  熱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臉面和軀幹難免多汗,及時擦汗可促使皮膚透氣,但必須用熱毛巾,夏季養生保健才能適應人體降溫節律。

  洗熱水澡:夏天洗冷水澡會使皮膚收縮,洗後反覺更熱,而熱水洗澡雖會多出汗,但能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排熱。夏天該出汗時出汗,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和人體節律的方式。

  熱水洗腳:腳有第二心臟之稱,人的腳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區和五臟六腑的反射點。 中醫養生

  古人云:「睡前洗腳,勝似補藥。」夏季也不例外。當時雖然感覺有點熱,但事後反而會帶來涼意和舒適。

  喝熱茶:冷飲只能暫時解暑,不能持久解熱、解渴,而喝熱茶卻可刺激毛細血管普遍舒張,體溫反而明顯降低,這是簡便易行的絕妙良方。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藏精而養腎:冬季養「藏」之道

  冬天分為孟冬、仲冬、季冬,就是農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這三個月。

  冬三月,天地之氣漸漸收斂,整個大自然陽氣藏於下,而陰氣瀰漫於天地之間。冬季氣溫驟降,天氣寒冷,萬物都處於潛藏的狀態,人也要相應減少活動,這是適應節令的養藏行為。所以,冬季養生要適應氣候的變化,不要輕易擾動陽氣,要使精、氣、神都深藏於內,避寒取暖,養腎保精,才能以健康體魄迎接春天的問候。所以,冬季養生應以「藏」為要務。

  「藏」即應「早臥晚起」。秋天是「早臥早起」,冬天和秋天雖然都是早臥,但要比秋季還要早。起床時間和秋天不同,也與春天和夏天不同,這三個季節都要求早起,唯獨冬天要晚起,要到太陽出來才起床。

  為什麼這個季節要「早臥晚起」呢?因為這個時候比秋天的夜晚還要長一些,白天還要短一些。所以我們要適應氣候的變化,要等到太陽出來的時候再起床,使得我們的意志像埋伏在那裡一樣,安安靜靜的。也就是說,把情志潛伏、隱藏,自得其樂。要避免嚴寒,保持溫暖,不要讓皮膚開泄、出汗,否則就會使得閉藏的陽氣受到影響。這就是冬天的養生之道,冬天收藏,所以是「養藏」之道。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害到腎氣,那麼到了來年春天就會出現一種「痿厥」之病。什麼叫「痿厥」呢?就是手腳軟弱,容易發冷,使人適應春天的能力降低。

  「三經」養生文化認為,冬季是養腎藏精之際。因為腎主水,冬天為水,因此冬天要保養腎氣。怎樣保養我們的腎氣呢?腎藏精,所以在冬天就要節制房事。特別是體弱者,若房事超過其所能承受的範圍,則會損傷精氣,特別是腎的精氣,嚴重者將引發各種疾病。

  根據前人總結的冬季養生經驗,冬三月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祛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很重要,但不可暴暖,應保持溫度恆定。

  二是要保持足部清潔乾燥。襪子要勤換,每天堅持用溫水洗腳,經常按摩足底穴位,每天堅持活動雙腳。一雙舒適、暖和、輕便的鞋子也很重要。

  三是要飲水。冬日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需要水分滋養,以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冬季一般每日飲水不應少於2000毫升。

  四是要注意防病。冬天是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高發季節,體弱者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預防大風降溫天氣對機體的不良刺激。還應重視耐寒鍛煉,提高禦寒和抗病能力。

  五是要通風。冬季門窗緊閉,室內空氣很差,要經常打開門窗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

  六是要養胃。冬季飲食忌黏硬生冷。服熱粥能養胃氣,以羊肉粥、小米牛奶冰糖粥、八寶粥等最為適宜。

  七是要適當鍛煉。冬季鍛煉時要慢慢適應,不能突然開始,否則對人體的消耗較大,容易出現疲勞和受傷,在鍛煉前要先做好準備活動。同時要注意冬季不宜空腹進行鍛煉。因為人在清晨時血糖往往偏低,心臟功能處於較弱狀態,空腹鍛煉會使低血糖、心臟病猝死的可能性增加。

順應氣候變化,調整生物節律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春夏秋冬,四時交替,太陽升落,月廓盈虧,暮去朝來,花開花謝……世界萬物都在按自己的規律不停地運動。這種變化,隨著太陽的出沒與氣候的變化而呈現有規律的變化,即現代科學所說的「生物節律」。如果順應氣候變化調整好人類生命的節律,則身體健康無病。反之,就會覺得不舒服,甚至會導致發病。

  「三經」養生文化對人體生理規律與自然規律的關係進行了更加細緻的探索。比如四季氣候變化與脈象的關係:脈象為冬偏沉、夏顯浮,脈波幅為夏最高、冬最低,春秋處於過渡狀態。同時,異常氣候與人體疾病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氣候異常的實質是風、寒、暑、濕、燥、火太過或不及,從而使六氣變成六淫,侵犯人體而產生百病,包括溫病、瘟疫(各種傳染病)等。

  異常氣候易使人降低免疫力,一些病症也容易發作。比如:

  春天易患肝病:如中風、高血壓病、眩暈等。

  夏天易患心病:如心腦血管病、腦卒中、腦出血等。

  長夏易患脾病:如泄瀉、嘔惡等。

  秋天易患肺病:如氣管炎、肺炎等。

  冬天易患腎病:如腎衰、腎炎、水腫等。

  此外,節氣相交時氣候惡劣,易患病,更應注意。導致六淫的原因是大自然陰陽失調,所以養生防病的總原則是根據大自然的陰陽變化調整人體臟腑陰陽。

  因此,「三經」養生文化主張健康養生應當根據氣候調節其自身的生命節律。

  比如,陽主動、陰主靜,動則生陽,靜則生陰,所以陽時宜動養,陰時宜靜養。一年四季及一天之內都存在著陰陽消長轉化規律,總的原則是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進行養生,不能違背,否則適得其反。

  一天中上午是氣升階段,晚上是氣降之時,同樣春夏氣升,秋冬氣降,升則長陽,降則長陰。所以養陽應在上午鍛煉,養陰則在傍晚做靜攝生。哪些氣候不宜鍛煉呢?所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是說大風、大雨、暴熱、大旱、大霧、大寒及雷電、日食或月食之日不宜做戶外活動。

  清晨起來,經過一夜的休息,精神、體力都十分充沛;中午則是人體一日之內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刻;傍晚,則由於一日的活動,人體略感疲乏,而夜半,機體則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而對於年老、體弱、多病者,一天的變化則比較明顯。一般氣虛體弱的慢性病患者,如肺結核、風濕熱、心臟病患者,以及病毒性感冒等患者,其症狀變化往往是清晨及中午症狀略輕微,而傍晚及夜半則症狀加重。這主要是因為上午人體正氣較強,抗病能力較強;而傍晚及夜半,人體正氣較弱,不足以抵抗致病因素所致。

  根據這種氣候變化規律,在養生保健方面則可採取相應措施:一是要使生活起居規律,順應晝夜變化,做到「起居有常」,強化生物節律,並根據自己在一日之內精力、體力的盛衰規律安排學習、工作,這是保證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

  總之,生理和病理的節律變化在人類生命活動中是普遍存在的,如年節律、季節律、月節律、周節律、日時節律等。神秘的生物鐘與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變化是密切相關的。根據生物節律特點,順應其變化,健康人則可更大限度地發揮其智慧和潛能,提高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避免發生疾病。對於年老多病的人,則可減輕症狀,促使疾病早日痊癒,從而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地理環境與壽命的長短關係密切

「三經」環境養生觀中的所謂環境,一指天時天象,二指地理地貌。而後者更是與生命健康有著直接的顯而易見的密切聯繫。這裡著重闡釋一下環境與養生的關係。

忌火而養心:夏季養「長」之道

夏天三個月在五行中屬火,主宰長養心氣。夏天火旺,五味中屬苦,火能克金,金屬於肺,肺在五味中屬於辛辣之味。所以,當夏天來臨時,飲食的味道宜減少苦味,增加辛辣之味,以養護肺心的精氣,應當呵氣以疏導,緩慢地噓氣以使其順暢。三伏天內,腹中如果常常感到寒冷,這時忌下利。由於恐泄漏陰氣,所以不宜用針灸,只宜發泄汗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