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秘笈:「應時飲食」利長壽

  應時飲食是中醫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主要是指飲食要注意與時間節律相適應。這種應時主要是指應年節律之時,與應日節律之時。

  年節律是指飲食要根據季節氣候的寒溫變化和人體神氣生長收藏的不同情況,選擇飲食的種類,來維護正常的生命力。應年節律之時主要是指下面兩個方面:

  (1)根據脾胃功能隨季節變化的規律來選擇飲食

  炎夏酷暑,脾胃功能相對降低,大部分人應該多食用酸梅湯、冬瓜、綠豆粥等甘寒生津、健康開胃的飲食,少食油葷、煎炸燥熱的食品。

  冬季天氣寒冷,脾胃功能較強,水谷精微的需求較夏日要多,所以大部分人應該注意飲食質量,多吃溫熱補益類食物,像牛肉、羊肉等,少吃生冷食物,防止損傷陽氣。

  (2)注意食用應時而產的果蔬

  人和自然萬物具有陰陽同構性,都存在隨一年四季而生長收藏的節律性。應時的物品與人體的陰陽節律相吻合。因此,要食用時鮮果蔬,有利於人體陰陽的正常年節律變化。

  日節律是指一日的飲食應該遵循一定的節律,具體的表現在下面兩個方面:

  (1)朝奠虛——早上不能空肚子

  不吃早餐對身體危害很大。首先,因為缺乏水谷精微的補充,肌體不得不被動地調動肌體儲備,這會影響肌體對疾病的防禦能力。其次,上午生命活動力旺盛,工作強度大,脾胃處於空虛狀態,長期下去會出現脾胃虛弱、百病由生的情況。另外,不吃早飯,會造成身體過度飢餓,造成中午和晚上進食過多的情況,容易發胖。

  (2)暮莫實——要控制晚餐

  首先,晚餐進食一定要少。

  其次,不能吃得太晚。

  再次,晚餐應該儘量清淡,少食油葷、滋膩、難消化的食物。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收縮肛門可養生?瞧瞧古人的長壽之道

  現將古人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良方介紹如下,只要你身體力行,將對你的健康大有裨益。這些保健良方既十分簡單,又很容易做到,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十要訣。

  一、頭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經典文獻《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諸陽之神氣皆上會於頭,諸髓之精氣皆上聚於腦,頭為精明之府。」也就是說,人體的精明活動,完全是靠人體先天和後天的精氣來維持。若有病變,則會出現「頭頸低垂,不能抬起,兩目凹陷無光」的精衰神亂之象。

  現代中醫學研究認為:人體之重要十二經脈和四十多處大小穴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匯聚於頭部。

  頭頂中央(即前髮際後5寸與後髮際前7寸處)有百會、四神聰、上星、頭維穴,項後枕骨一帶有風池、啞門、醫明、玉枕、翳風穴,兩鬃有太陽、率谷穴,額前還有印堂穴。如以梳子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針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將會起到疏通十二經脈,促進大小周天血液循環,使氣血流暢,調節大腦神經功能,增強腦細胞的新陳代謝,延緩腦細胞的衰老,增強記憶力,醒腦提神,還能消除各種勞累疲倦、失眠煩躁、三叉神經痛、偏頭痛以及聰耳明目等多種作用,甚至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

  為此,有人主張「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後梳一回,中午休息後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兩分鐘梳60-100次為宜。只要你持之以恆地梳頭,就會感到頭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髮變黑,食慾增加。由此可見,勤梳頭的確是一種保養人體精、氣、神的最簡單經濟的長壽保健方法。

  二、腳稱第二心臟,常搓湧泉保健康

  腳部乃「三陰交之始,三陽交之終」,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有「第二心臟」之稱。人的腳有26塊骨,19塊肌肉,33個關節,50多條韌帶,50多萬條血管,4萬多個汗腺。

  祖國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繫,布滿了相關全身器官的反射區。但由於腳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主要薄弱環節,容易遭受寒濕邪氣的侵襲,可見人體健康與否,和腳部健康關係極大,所以腳部的保健就比其它部位顯得尤為重要。

  歷代醫學家認為,腳部保健並對全身健康有益的最重要方法是揉搓湧泉穴(即腳心中央凹陷處)。針炙經典文獻《靈樞·本輸》說:「湧泉屬足少陰腎經」,「腎出於湧泉」。

  意思是說,腎經之經氣猶如水井中泉水一樣,將從這裡源源不斷地湧出,長期不斷,經常以熱水浸泡後搓此穴,既可以溫補腎經,益精填髓,舒筋活絡,平衡陰陽,又可以舒通心腎,滋生腎水,抑制腎臟虛火,排泄體內毒素雜物;既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禦寒暖體,緩解肌肉緊張,消除各種疲勞,又可以舒肝明目,清肺理氣,祛風濕,助消化,通大便,止瀉痢;同時,還能治療頭頂痛、疝氣、腎炎、性功能衰退、小兒驚風、失眠、高血壓、冠心病、心悸、咽喉腫痛、腳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幾十種疾病。

  正因為如此,湧泉穴才被中外醫學權威譽為「健身之穴」。

${FDPageBreak}

 

  三、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

  唾液,即口水,呈半透明液體狀。《辭海》解釋說:「唾液腺分泌的液體和口腔壁上的許多小腺所分泌的粘液,在口腔里混合在一起成為唾液。」正常成人每天分泌唾液達1-1。5升。

  據化驗分析:唾液中含有水分、酵素、尿素、維生素B、蛋白質(粘蛋白、球蛋白)、有機物、胺基酸、硫氰酸鹽、鹼性離子和鈉、鉀、鎂、鈣以及澱粉酶、麥芽糖酶、磷酸脂酶、溶菌酶、過氧化物酶等物質。中醫理論認為:唾液從口腔壁湧出後,經舌根、咽喉,肺轉肝臟,進腎經,貯於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臟,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總結了「津常咽」的養生秘訣。

  現代醫學認為:唾液具有快速止血,軟化收縮血管,溶解細菌,滅殺微生物,健齒強腎,抗病毒,助消化等功能。近年來,美國學者發現唾液含有能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和皮膚表皮細胞生長的「神經生長因子」和「表皮生長因子」。日本食品研究所發現「唾液可以消除從氧氣和食物中產生的對人體十分有害的自由基」,最為可貴的是,唾液還有很強的防癌效果。

  美國喬治亞大學醫學院專家的研究表明,致癌作用很強的黃麴毒素和3.4苯並比及亞硝酸鹽與唾液接觸30秒後就會消失,並建議「每口飯最好咀嚼30次」。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的養生學者把它譽為:「華池神水」、「金漿」、「金津」、「玉液」、「玉泉」、「甘露」、「清潔劑」、「天然抗癌劑」等。

  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並非侈談。

  四、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齒,就是指用上下牙有節奏地反覆相互叩擊的一種自我保健法,俗稱「叩天鍾」。清朝尤乘的《壽世青編》說:「齒為筋骨之餘,宜常叩擊,使筋骨活動,心神清爽……」

  中醫經典《類經》說:「腎主骨,齒者骨之餘也。」《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生骨髓,腎氣實,齒更髮長。」也就是說:人體骨骼體質有賴於骨髓的營養,而骨髓則為先天之本腎精所化生。腎精衰少,則不能充養骨髓,代表「腎之標,骨之本」的齒就會生長遲緩,新陳代謝功能低下,或鬆動,或質蝕,或病變,或脫落……

  現代醫學也認為,經常叩齒,不僅能強腎固精,平衡陰陽,疏通局部氣血運行和經絡暢通,保持並增強咬肌和牙齒根基部的整體機能,還能延緩老年性機體萎縮帶來的凹臉癟嘴狀。最為可貴的是,經常叩齒還能十分有效地增強牙周黏膜組織纖維結構的堅韌性,提高牙齒抗齲能力和咀嚼功能,促進口腔、牙床、牙齦和整個牙齒的血液循環,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改善並及時充盈其中組織營養,增強牙齒的抗病抗菌能力,從而使牙齒變得更加堅固,整齊潔白,豐潤光澤。

  民諺「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就是這個意思。具體做法是:精神放鬆,口唇微閉;心神合一,默念叩擊;先叩臼牙,再叩門牙;輕重交替,節奏有致。終結時,再輔以「赤龍(舌頭)攪海,漱津勻吞」法則會使效果更佳。

${FDPageBreak}

 

  五、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明朝李中梓的《醫宗必讀》認為:人體的先天之本在於腎。而腎元的強健卻與雙耳息息相關,有著極為重要的內在聯繫。中醫經典《靈樞·口問》、《靈樞·脈度》、《壽世青編》、《外台必要》等書也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腎氣通於耳」、「腎開竅於耳」、「一身之氣貫於耳」的說法。

  顯然,古人無非是在強調腎耳合一,互為作用;腎主內,耳主外;耳為腎惟一之上外竅,耳健則腎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繡針墜地能聞其聲。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從頭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從頭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右耳)。

  此法簡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輔以按、摩、搓、揉、點、捏等手法,則更能強身健體,敷養腎元。現代醫學認為:耳朵上的49個穴位和各部位與體內的五臟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因此把它形容為「縮小了的人體身形」。

  臨床實踐證明:採用扯、拉、按、摩、搓、揉、點、捏等手法,實際上就等於對雙耳進行特殊的物理刺激和針灸性治療。如果長期不間斷,除了具有良性震盪體位、反饋激發活氣、疏通十二經脈、加快血液循環、調理五臟六腑、健脾胃、補腎元和平衡陰陽、扶正祛邪、清肝明目、消疲安神、增強新陳代謝等功能外,還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利於膽道的通暢,防止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的發生發展;增強免疫力,調節肝臟抗病毒的能力,對肝炎的恢復有一定的幫助。

  總之,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收到延年益壽的奇效。

  六、夫妻之間互捶背,解疲強身又防癌

  捶背是古老而又立竿見影的健身方法,蒲松齡在《聊齋志異》梅女中記載:「既而握指細擂,如似團絮相觸狀,體暢而不可言;擂至腰,口目皆慵;至股,則沉沉睡去矣。」

  背部有數十個重要穴位,捶背刺激穴位可反射性地刺激神經系統,尤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平衡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其功能一是舒經活絡,使血液通利,肌肉放鬆,

動腦動手 五和養生貴在力行

  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身材高大,氣宇軒昂,慈眉善目,雖已86歲高齡,依然精神矍鑠,面色紅潤,思維敏捷。他在每周2~3個上午出診時間裡,笑容可掬、言語親切地為病人看病,耐心細緻地為學術繼承人和學生解疑釋惑。作為著名的中醫脾胃病專家,李振華自有一套系統的養生理論。

  生活規律 順應自然

  李振華說,中醫講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熱、溫、涼,自然界有風、寒、暑、濕、燥、火,所以要「動作以避寒,隱居以避暑」,和於四時,順應自然之氣。尤其年老體弱者,更應適宜寒暑,「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動不宜過早,以見到陽光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內活動,以免寒氣傷陽。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時,但也不宜過涼。總之,人要適應自然,生活要規律,寒溫要適度。

  動腦動手 形神受益

  李振華認為,健康需要活動,但必須適當,不可勞倦過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他多年來的活動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每天早晚各慢走一公里,堅持不懈;二是堅持門診看病,為病人解除了病痛,他內心無比欣慰,也有益於腦力活動,一舉多得。三是在帶徒弟和傳承學術經驗中,他感受到為中醫藥事業培養人才的責任感,內心充實和滿足,同時也啟發他經常思考問題,增強了思維分析能力,加上常與青年人相處,增加了活力,振奮了精神。四是練習書法,他以練習楷書為主,一筆一划,一絲不苟,使人心靜、神安、志定,既陶冶了情操,也活動了肢體,達到形神受益。

 

${FDPageBreak}

  揉搓經穴 養生防病

  李振華非常重視經穴,常以指代針揉搓經穴養生治病。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時,常用手指揉搓百會穴及頭面部,以促進頭面部血液循環;揉搓湧泉穴、膻中穴以補腎、強心、健腦;揉搓聽宮、耳門、顱息等穴以助聽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強視力;揉搓迎香、風池穴以防感冒;指壓足三里、內關、中脘、氣海等穴,以增強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每個穴位揉搓按壓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壓150次。他還時常叩叩牙齒,以強齒和促進消化液的分泌。他說,通過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壓,確實收到了行氣血、調營衛、益心腦、防外邪、強耳目的效果。

  飲食有節 定時定量定性

  李振華的飲食有三個原則:定時、定量、定性。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堅持每日三餐按時就餐;定量是三餐不過飽,以八成飽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於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細糧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後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適為準。他愛吃麵條,尤其愛吃稀軟的帶湯水的麵條,麵條可用細糧也可用雜麵,再放些青菜之類,既有營養又易於消化。他常囑咐病人注意食療,如晚餐喝粥適當加入紅棗、薏苡仁、核桃仁、山藥等以增強脾胃功能,還要結合大便情況對飲食進行調整,以保持大便通暢,每日一次。

 

${FDPageBreak}

  情志安寧 氣血通暢

  李振華說,喜、怒、憂、思、悲、恐、驚是生活中難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強修養、愛好廣泛、寬宏大量、不記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靜志安,樂觀寬宏。情志安寧,氣血通暢,人就健康長壽。正如《內經》所說:「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他謙虛地說,我只初步做到了一些,但這確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必做又較難做到的。

  李振華深刻體會到中醫養生學的博大精深與科學實用,他將自己的養生經驗總結為以下幾句話:「與四時節氣協調,與天和;情志安寧,與氣血和;動靜合一,形神合一,與自身和;飲食有節,與脾胃和;益腎固精,全真養形,與神和。」他說,養生貴在力行,持之以恆,就會壽而康,幸福、快樂地度過一生

  李振華,1924年出生,河南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1943年起從事中醫藥工作。為首屆國醫大師、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長壽十大指標 你占幾個?

有研究發現:大約每一萬人中,就會有一個人的身體衰老速度很慢,有望活到100歲。美國MSN網站健康頻道最新載文,不妨採用學者提供的研究結論來看看自己長壽的可能性有多大。

過度美白也會長斑?夏季最易長斑的七個壞習慣

無論你是花季少女、還是雍容貴婦,都可能受到色斑的傷害。不良的生活習慣會直接導致色斑的產生。如果以下7個壞習慣在你身上存在,可要趕快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