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寶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健康問題,讓媽媽們很是頭痛。好不容易吃藥看好了,天氣一變可能又犯了。如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提高寶寶的免疫力,讓寶寶少生病呢。醫師向讀者推薦了「身柱穴」,媽媽們可以學習為寶寶艾灸,只要堅持就能大大改善寶寶的體質。
身柱灸可改善體質促進發育
中醫中身柱灸是小兒保健灸的主要內容之一,而在日本身柱穴被譽為「小兒百病之灸點」。
日本針灸醫家,曾於1938年在長野縣40所小學校為身體素質虛弱,容易感冒,患有貧血、遺尿、消化不良的小學生集體施灸身柱穴,連灸了一個月後,被灸學生的食慾、體重都明顯增加,學習成績也普遍提高,外出旅行再也不落後於他人。連灸半年後,一些營養不良、體弱多病的學生大都病況痊癒。報告中說:「灸過身柱穴之後,不傷風了,食慾增加了,發育也好了,總之,健康狀況改善了。所以,虛弱兒童的家長,應該格外注意長期給孩子灸身柱。身柱是學齡兒童施灸的重要穴位。身柱灸對於成年人,也是必要的灸穴,是保健上不可缺少的。」
身柱灸是百病之灸點
身柱穴為何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原來,身柱穴為督脈之脈氣所發,名為身柱,含有全身之柱之意。它有通陽理氣,祛風退熱,清心寧志,降逆止嗽之功效。
根據臨床經驗結合相關文獻,灸身柱穴可以通治兒科百病。對於嬰兒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夜不眠、夜哭、哮喘、支氣管炎、百日咳、抽風、發育不良、面黃肌瘦,都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由於瀉吐、消化不良而引起乳幼兒病危者,灸身柱可以轉危為安。
另外,身柱灸還可以預防和治療感冒,對於小葉肺炎、肺門淋巴結核、初期肺浸潤、胸膜炎、哮喘、支氣管炎等,是必不可少的灸穴。
出生3到6個月即可灸
身柱穴就在寶寶的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個椎骨)棘突下,取穴時,使寶寶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頭,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為了防止寶寶動,可以一個人和他講故事另一個人來灸。
將艾條點燃後,放在距穴位皮膚2至3厘米處緩慢施灸。由於寶寶不會準確地反映灼熱程度,媽媽可以把手放在寶寶的背上,同時感受溫度,並控制距離,避免寶寶被燙傷。寶寶的皮膚灸至微紅即可。一般每次灸10至15分鐘,開始可間日1次,10次以後,可每周灸1次或每月灸1至2次。
一般可在出生後3至6個月開始施灸。但也要根據兒童具體體質決定,體質較差的,可早灸,多灸,體質強健、營養又好的,可晚灸、少灸。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艾灸要注意什麼 哪些人不能艾灸
艾灸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傳統方法,艾灸需要施灸者掌握一定的醫學知識、操作技能,忽視一些小細節都可能會導致治療失誤,下面我們來看看艾灸的注意事項及禁忌。
一、艾灸的注意事項
1、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 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2、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3、防火: 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4、要循序漸進: 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5、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6、注意施灸溫度的調節: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7、注意施灸的時間: 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
二、艾灸的禁忌
由於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另一方面,施灸的過程中要耗傷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較多,有些禁忌雖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況確實是應禁忌的。
1、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2、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3、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忌灸。
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祛濕的穴位和方法
長期生活在潮濕的環境裡,再加上悶熱的天氣,濕氣、熱氣一起進入人體,很容易出現濕熱的現象,患上濕熱後人體內會產生病理變化,出現其他疾病,因此,濕熱要注意祛濕,艾灸可以祛濕,下面我們來看看艾灸祛濕的方法。
艾灸祛濕的方法
1、谷穴艾灸祛濕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鐘,每天一次。
2、足三里穴艾灸祛濕
足三里穴是位於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鐘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3、豐隆穴艾灸祛濕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4、解溪穴艾灸祛濕
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於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5、三元穴艾灸祛濕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鐘,能夠幫助祛濕。
6、中脘穴艾灸祛濕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同時有助於祛濕。
7、池穴艾灸祛濕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鐘。 來自「養生主」
8、白穴艾灸祛濕
脾經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關的兩條經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分別循行和相交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條灸5-20分鐘。
腰痛如何艾灸治療?
最常見的發病原因是半蹲的姿勢抬東西時突然閃腰,造成急性腰痛,年輕人和老年人均可發生。椎間盤問題、後方小關節的亞脫臼、滑液膜的嵌頓、脫出棘突的韌帶損傷、肌肉損傷、筋膜損傷、脂肪組織損傷、神經炎等因素,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保健艾灸法的常用穴位及方法
保健艾灸法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靈樞·經脈》說:「灸則強食生肉」。說明艾灸法有增進食慾,促進機體生長的作用。「若要安,三里莫要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