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女性的恐懼根源
case 1:對適應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恐懼 羅拉(外企職員)
恐懼內容:生活節奏被突然打亂。比如小區的24小時熱水忽然停了這樣的突發事件都會覺得恐懼。
恐懼表現:如果突然有什麼事情打亂了計劃,就會感覺手足無措,非常慌亂而導致恐懼。
恐懼類型:特異恐懼,具體來說是對秩序,實際上是適應能力的恐懼。
心理專家分析:適應變化的能力、變通性是人的重要能力之一,如果羅拉在外企工作,更要注意,自己目前雖然收入不錯,上司對她也還算滿意,但要開始注意適應能力的培養,否則就要影響自己的工作業績。羅拉的特點是經驗不足,同時,處理問題過於情緒化,理性的配比不夠。要知道,處理問題僅僅靠情緒是不夠的,還要更多的理性參與才能解決問題。
應對方法:
一、放鬆訓練法:發生變化問題時,緊縮肌肉,深呼吸,釋放現在的思想,注意自己的心跳次數等,經歷和感受緊張狀態和鬆弛狀態,對全身肌肉進行「收縮——放鬆」的交替練習,每次肌肉收縮5-10秒鐘,放鬆30-40秒鐘,經過反覆訓練,使人感覺到什麼是緊張,從而提高消除緊張達到鬆弛的韌性和張力。
二、理性處理問題:每次遇到變故時,馬上想到最壞的結果是什麼,這樣,即便出現了最壞的結果,也因為心中有過預期而減少惡果的衝擊。事實上,最壞的結果往往不會發生。
三、期待改變,在變化中求生存,因變化而興奮,不要害怕挫折,鍛煉自己遇到挫折就興奮的習慣。事實上,許多重大的能力和經驗是在變化中獲得的。
case 2: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趙蓓蓓(人力資源經理)
恐懼內容:獨自去英國讀書。
恐懼表現:那段時間經常做噩夢,每次開學前返回英國時,從去機場的路上就開始手腳冰涼,飛機一起飛還會不自主地落淚,覺得自己又要一個人獨自面對那個陌生而冷漠的、不喜歡的世界了。
恐懼類型:廣場恐懼症。
心理專家分析:去英國讀書原本是許多人求之不得、羨慕不已的好事情,而趙蓓蓓在爭取去英國讀書之前也應該是非常期待的,得到這個機會的時候應該是興奮和驕傲的,那麼為什麼趙蓓蓓後來會有這麼淒涼的感覺呢?恐怕其中的原因很複雜。
首先,趙蓓蓓出國讀書的最大動力是什麼,最終目的是什麼?是為了鍍金,將來回國後能有更大的發展?是為了去外國轉轉,見見世面?又或者是為了大家都說好,自己也就半推半就地去了?如果是這樣,都不是出國學習的強大動力,甚至還會成為阻力,也就會出現趙蓓蓓那種恐懼心理了。
但是如果出國的目的是對知識的渴望,對成就一番事業的遠大抱負,那就可能成為克服各種困難的強大動力;其次,由於動力所限,趙蓓蓓面對語言水平、生活習慣如飲食、交往環境等困難時才會有陌生、冷漠和不喜歡的感覺。攻略:白領麗人的「護心鏡」
事實上,趙蓓蓓無論是在國內工作還是去國外讀書,她的個性都是有待成熟的,尤其是獨立性方面與她的工作能力上可能不成正比。事實上,對於獨立性弱的人來說,在工作上表現優秀也不可能持續更長時間。
應對方法:認知療法。趙蓓蓓應該主要查清產生低落情緒的原因,加強動力建設,認識到知識的樂趣,這樣就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同時關注自己的個性優化,增加獨立性;同時,整合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如果自己的學習動力和獨立性不能支持自己外出學習的願望,可以考慮降低期望值的做法。]
case 3:對特定物的恐懼 橋曉(保險代理人)
恐懼內容:蛇。我本來是不怕蛇的,但是有一次在野外抓到一條蛇,它給我的感覺是那麼的冰冷、柔軟,而且一下就從我手中溜掉了,根本抓不牢它。
恐懼表現:從那以後,每次看到蛇就會想起那種冰冷、柔軟並難以控制的感覺,那次的觸覺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而且事後才想起自己當時根本沒考慮它是否會咬我,甚至是否有毒。
恐懼類型:異物恐懼症。
心理專家分析:橋曉對蛇的恐懼源於一次野外遭遇蛇的經歷,從此一看到蛇就會想起當時那種恐怖的感覺,而事後則越想越後怕,更讓她難以平息。事實上,橋曉的恐懼心理既起因於真實的恐懼經歷,同時也因為橋曉對自己認識不足。
首先,橋曉說自己本來是不怕蛇的,她所說的不怕蛇是不怕動物園玻璃罩里的蛇、電視裡的蛇、玩具蛇,但並不是不怕有一天抓在她自己手裡的蛇。實際上,一般的人都會怕真實的蛇,極少有人會接觸到蛇後還不怕的,所以橋曉對真蛇的恐懼是正常的;其次,在此之後每次看到蛇就會想起冰冷、柔軟並難以控制的感覺,人受過強烈刺激後,記憶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停留在腦海里,也是正常的。至於當時沒有考慮蛇是否會咬她,是否有毒,也是常人都會有的延遲反應,誰也不會在發生事情的一剎那什麼都考慮得很周全。
應對方法:採用認知療法,不斷加深對自己的認識。認識到自己其實原來就怕蛇,只是後來才知道,認識到自己的記憶會持續一段時間,但也會消退,還要認識到自己處理緊急事件的反應不夠敏捷,增加以後自己處理此類事件的反應速度。能力的增長會讓橋曉對自己更有信心。
此外,橋曉也可以採用結束未完成情結的做法(也叫系統脫敏法)。具體方法是用軟橡膠做皮,內有軟絨填充物做成蛇狀物,上面抹上油,放入冰箱內一段時間,取出後有涼、滑、軟的感覺,之後把此物打成結代表已控制住它。反覆這樣做,自我控制的感覺就能回升,而且不再怕涼滑的感覺。
case 4:對失敗的恐懼 趙敏(某合資公司辦公室文員)
恐懼內容:害怕失敗,不敢邁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恐懼表現:趙敏畢業於外語學院,當初也是學校的活躍分子,畢業時被父母用關係安插進一家半國有性質的合資企業,在辦公室做一些文字的翻譯工作。畢業6年後的一次同學聚會讓趙敏大受刺激,打亂了她一直平靜的心境。因為她看到了別人的成功,同學中無論是當年比自己成績好的人還是不如自己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混」出了樣子,有的做了「C某O」,有的做生意日進斗金,有的開著私家寶馬小跑……
晚上回到家裡,趙敏腦子裡想法很多,興奮到失眠,並連夜給自己做了計劃書,要這樣、要那樣地設計了N條發展的道路,甚至連有錢以後怎麼用都想到了。但第二天鬧鈴一響,她還是洗臉、刷牙、按固定的路線到單位簽到上班、趁領導不注意溜出去吃一頓廉價的早餐,然後小心翼翼回到辦公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恐懼類型:特異恐懼
心理專家分析:應該說這種人也有理想和追求,也有如何創業的計劃,但他的理想和計劃卻被無情地湮沒在他那恐懼失敗的心理中了,他不斷問這個計劃能否實現創業目標?萬一失敗了怎麼辦?最終會不會不僅不能成功,而且還連現在的穩定生活也失去了?並把失敗後的悲慘情景在大腦中反覆演示了若干遍,最後在「理想」和「現實」兩者之間,他選擇了「現實」。其實,這一切都是「恐懼」惹的禍!
應對方法:「失敗」是許多人恐懼的根源,因為一個成功者首先要忍受許多失敗,對於安於平淡、平穩生活的人來說,這似乎真的是太可怕了!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其實「檢討」才是成功之母!因為即便是一百次的失敗也不等於成功,只有通過每次失敗後不斷檢討自己失敗的原因,校正前進的方向,才能逐步邁向成功!
那麼,建立一個完善的「檢討」機制便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了,怎麼檢討?誰來檢討?檢討什麼?這裡可以套用毛澤東的那句話——「批評與自我批評」,讓別人檢討自己的行動,讓行動來檢討自己的計劃,讓自己檢討失敗的原因,其實失敗並不可怕,怕的是犯同樣的錯誤。成功的機會一定會留給那些不怕失敗並善於檢討的人!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保持性格健康
很多人都知道,健康包括身體與心理的健康。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除了身體與心理外,「性格健康」也應作為健康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我陸續看過不少關於百歲壽星、長壽老人的報道,並從中發現:這些老人雖然生活習慣和人生經歷各不相同,但是,幾乎所有長壽老人的性格中都具有與世無爭、淡泊名利物慾、樂觀開朗等特點。這些長壽者應該屬於「性格健康」的人。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性格才算健康呢?美國心理學家把人的性格分為A型與B型兩種,其中A型性格主要特徵表現為個性強、有過高的抱負、固執、急躁、緊張、好衝動、行為匆忙、好勝心強、時間觀念強等。相比而言,屬於這種性格的人往往具備成功的潛質,但也容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因此,我們說A型性格並不是一種很理想的性格。再看B型性格,具有B型性格的人情緒心理較穩定,社會適應性強,為人處事比較溫和,生活有節奏,做事講究方式,表現為想得開、放得下,與他人的關係較協調,能面對現實,不氣餒、不奢求,總體來說,這類性格的人,健康狀況優於A型性格者,也比A型性格者更容易延年益壽。可以說,B型性格比A型性格更理想,更健康。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長壽,但並非人人都具備健康的性格,人的性格主要形成於8歲之前,青春期之後,人的性格便基本定型。當你的性格不是很理想時,最重要的不是改變它,而是認識到它的不足,並逐漸適應它。對於A型性格的人來說,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很關鍵的,應該時刻提醒自己,為了維護身體健康,自己要儘可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和平靜的心態。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性格,但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可以做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讓情緒駕馭自己。只要你能很好地調控自己的情緒,即便你是A型性格的人,同樣可以為自己收穫健康的碩果。
積極完成工作比抱怨更有效
幾個同事湊在一塊兒,最常談論的就是公司的規章制度,領導的魔鬼管理,還有干不完的活,受不完的委屈。這樣的抱怨越多感覺越糟,也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現。武警總醫院心理醫生史宇指出,抱怨是一種情緒發泄,有不滿情緒過於壓抑不行,但發泄過度,沒完沒了抱怨也同樣不好,非但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還不能達到宣洩情感、令人心情愉快的目的,反而會讓人陷入負性情緒里。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遇到不滿,抱怨是一種情感發泄的正常行為,但抱怨要有度。史宇說,在公司里,直接領導與下屬之間很少有相處得非常融洽的,管與被管的關係,註定了兩個級別之間存在天生的矛盾。作為員工,對工作應該具有較好的執行力,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領導分派同樣的任務,有的人不抱怨,直接就積極去完成;有的人稍微抱怨之後也想辦法去完成它;而有的人則充滿了牴觸情緒,不斷找各種理由去抱怨,這就是一種消極逃避的行為反應。
史宇指出,找人傾訴抱怨,本來是一件很自然的情緒宣洩方式,但無度地抱怨,不但不能緩解煩惱,反而放大了原來的痛苦,陷入滿腹牢騷、抱怨不休的惡性循環之中,於事無補。
衡量抱怨是否過度,史宇建議主要看抱怨之後的行為,如果抱怨完之後讓你心情舒暢並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有效的發泄;如果只有抱怨而不想怎麼解決問題,那就是過度的,需要警惕陷入負性情緒。
此外,史宇還建議,與其把你的問題告訴一些可能會使你繼續苦惱的朋友,不如去求助一些能夠幫你找出解決方法的人,比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而對於公司的事情,選對安全的傾訴對象十分重要,否則你的抱怨不僅解決不了問題,讓你情緒變得越來越糟,還會讓你在工作中更加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