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西醫的減肥藥,更多人會選擇中藥減肥,畢竟減肥藥有太多副作用,對身體是不好的,而且多數治標不治本,中藥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更值得信賴,下面就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中醫專家推薦的有效減肥配方都有哪些吧。
中藥能減肥嗎?
中藥減肥是根據中醫辨證理論按照減肥者不同的體質辯證施治,對症下藥,從根本上解決肥胖問題。由於肥胖跟個人體質有關係,所以有的人怎麼吃都不胖,而有的人喝水都胖。凰瘦顧問式減肥網專家建議,要減肥也要根據個人的體質來減。中藥減肥備受推崇,主要原因是因為中藥減肥相比西藥更加安全,沒有副作用,而西藥相對來說含有各種化學成份而漸受減肥人士的排斥。此外,肥胖與熱量攝入太多,超過消耗,與物質代謝異常、內分泌改變、生活飲食習慣及遺傳因素等有關。選擇你的減肥顧問,根據你的體質,獲得屬於你的減肥方案。
中藥減肥配方
1、枸杞子每日30克,沖茶服,早晚各1次,連用7周,用藥無禁忌,一般1個月後體重可下降2.6千克。
2、飯前半小時服用大黃片4-10片,每日1-3次,大便保持每日3次左右。
3、干荷葉100克,山楂250克,浙貝母100克,皂夾(火制)圖克,生大黃50克,陳皮50克,上藥研細末為1療程劑量。每日取干藥50克,用開水浸泡,取汁300毫升,每日分2次服,1個月1療程。
4、茵陳40克,首烏20克,金櫻子30克,黃精30克,生山楂15克,丹參20克,大黃10克,三七粉5克,澤演15克,葛根20克。水煎服,每日2次。
5、決明子30克,澤演、郁李仁各15克,火麻仁、山楂各10克,研末,每袋20克,每日3次,每次1-2袋,飯前半小時服。
6、番瀉葉、桃仁、豬苓、枳殼、黃芪各10克,研末。每次10克,開水沖服,每日1-3次,30天為1療程。
7、黃芪、茯苓、陳皮、澤瀉、半夏、生大黃。此方益氣健脾利濕,適用於氣虛痰濁甚之肥胖。
8、龍膽草、金錢草、茵陳、桅子、鬱金、草決明、澤瀉、荷葉。此方用於肥胖者痰濕化熱、肝熱上沖之肥胖,以清肝利膽化濁。
9、由玫瑰花、茉莉花、玳玳花、川芎、荷葉等多種中藥加工精製而成。該茶有寬胸利氣、祛疾逐飲、利水消腫、活血養胃、降脂提神等作用。
一般應用中草藥減肥參照的辨證分型大致有以下五種:
(1)脾虛濕阻:體肥壅腫、倦臥少動、胸悶氣短、納差腹滿、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治法:健脾益氣,化痰除濕。方藥:香砂六君子湯、平胃散合胃苓湯加減。
(2)脾腎兩虛:形體肥胖、疲倦乏力、腰背酸痛、頭暈氣短、畏寒肢冷、陽痿陰冷、下肢浮腫、舌淡體胖、脈沉細。治法:益氣健脾,溫陽益腎。方藥:四君子湯合腎氣丸加減。
(3)肝鬱氣滯:形體肥胖、胸脅苦滿、胃脘痞滿、時有呃逆、月經不調或閉經、失眠多夢、舌質暗紅、苔白、脈弦細。治法:行氣解郁,活血化瘀。方藥:越鞠丸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4)陰虛內熱:體質肥胖、頭痛眩暈、目脹耳鳴、面色如醉、血壓升高、肢體麻木、五心煩熱、舌尖紅少苔或薄、脈弦細。治法:化痰降濁,滋陰清熱。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湯合二陳湯。
(5)胃熱濕阻:形肥體健、多食易飢、胃脘滯悶、口舌乾燥、口渴喜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滑數。治法:瀉熱通腑,利濕化濁。方藥:涼膈散合三仁湯加減。
一般常用的減肥中成藥大致有防風通聖散,適宜於實證肥胖者,日本人對此方多加推崇;七消丸適宜於陰虛內熱型的肥胖;白金丸適宜於痰瘀互結伴有高脂血症者;減肥丸適宜於痰熱中阻大便不通者;寧脂適宜於脾虛濕盛夾有痰瘀者。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人體有十二大原穴 常按足背肝經原穴可養肝
我們渾身上下分布著很多穴位,其中有一類穴位較為特殊,與臟腑原(元)氣關係密切,叫做「原穴」。通過原穴,我們不但可以推測臟腑的健康狀況,還能治療相應臟腑的疾病。
原穴的定義
《難經》中說:「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原氣來源於肚臍之下、兩腎之間,是人體生命的本源,維持生命活動最基本的動力。原氣通過三焦輸布於全身臟腑、十二經脈,其在四肢部位駐留的地方就是原穴。
我們知道,人體主要有十二條經脈。每條經脈各在腕關節或踝關節附近有一個原穴,合稱為「十二原穴」。原穴與經脈是相互對應的,比如太沖穴對的是肝經,神門穴對的是心經。由此可見,我們將原穴看成是對應經脈的代表穴位。
原穴是健康「晴雨表」
從上文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原穴對人體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臟腑的健康出了問題,會反映到原穴上;另一方,通過刺激原穴,又可以達到消解病痛、重返健康的效果。
「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原穴相當於經絡的開關,開關打開了,五臟六腑的氣血運行通暢,人體就會健康,反之則會氣血不暢,經絡失調。
一般來說,健康的人體,其原穴的皮膚是完好的、有光澤的。一旦出現紅暈、蒼白、青紫等色澤變化或是瘀斑、丘疹、凹陷等形態異常,就說明相應臟腑出問題了。比如按壓時如果有脹痛、灼熱、針刺、觸電一樣的感覺,很可能是急性、炎性病變;有酸麻感多為慢性疾病。
原穴的保健作用
原穴在臨床治療中主要用於祛邪和扶正補虛,通過原穴來疏通氣血經絡,調節臟腑功能,從而發揮其維護正氣,抗禦病邪的作用。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通過自我按摩、艾灸、拔罐等方式,刺激十二原穴,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比如在我們手腕上有心經原穴神門穴,可以緩解心神失養,心火旺引起的失眠、健忘等症狀。晚上臨睡前,我們就可以按一按這個穴位,不僅有助睡眠,還可以預防一些心臟疾病。此外,有人明明很想吃東西,但吃一點就感覺堵得慌。這時可以按一按神門穴,讓心臟多給脾胃輸送一點氣血,從而幫助消化。
肝經原穴太沖穴位於足背,也是一個養生大穴。作為肝經的「總開關」,多刺激太沖穴,可以促進肝臟供血,紓解抑鬱憤懣的情緒。「肝開竅於目」,眼睛乾澀、發紅,看不清楚東西,可以按揉太沖穴;「肝藏魂」,整天精神渙散、魂不守舍的人可以按揉太沖穴;還有人由於肝臟鬱結了濁氣,夜裡多夢或是兩三點醒來就再也睡不著,也可以按揉太沖穴。
按摩8大部位 輕鬆做個不會老的女人
不會老,是沒人女人的夢想,那如何可以更好抗衰老,有十分輕鬆安全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穴位可以有效抗衰老,讓你青春永駐吧。
女人抗衰老是多抹點護膚品就能搞定的麼?當然不是!除了飲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外,你還可以通過按摩來延緩衰老。我們身體的5個部位與青春息息相關,如果多加按摩,就可以幫你調養血氣抗衰老。
女人氣血不和易早衰
人體的氣和血流行於全身,是臟腑、經絡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歷代養生學家十分重視氣血與人體健康的關係,認為充盛調和,方司百病不生,延年益壽。一旦氣血失常,必然會影響及機體的各種生理功能,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女人體內氣血失調,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還會讓容顏早衰。血氣失調的女人會出現失眠多夢、面黃長斑、頭髮乾枯等問題,久之會導致身體機能的減退,提早衰老。
1、腳底
腳底板有很多個關乎人體健康的穴位,多達70多個,而且還有6條經絡的起止在腳上。腳部與大腦和心臟有著密切的聯繫,起到平衡人體各部臟器的聯繫作用,因此,腳被稱為人的「第二個心臟」。
經常按摩腳底板,進行沐足,活躍腳底血氣,多點散步或者踩鵝卵石,用溫水泡腳等都有助於促進腳腿的血液循環,調節陰陽平衡,防治疾病,有健身、延年益壽的作用。
2、腋窩
腋窩有著淋巴結,有著很多汗腺,同時毛細血管和神經十分豐富,由此可見,腋窩是健身抗衰老的奧秘之處,經常按摩腋窩。
雖然有些人怕癢,但是在腋窩受到刺激後,會使人大小,同時促進了血液循環,使各個器官得到了充分的氧氣與養分的交換,對於增強器官的功能有很大作用。這種「腋窩運動」對抗衰老尤其有良效,每天自我按摩腋窩3次,每次5分鐘。
3、前胸
前胸的胸腺控制著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經常摩擦按摩前胸可以增強自身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和抗感染的能力,對延緩衰老有著一定的作用。
每天用手掌上下摩擦前胸,按摩到心窩部穴位100-200次,有著抗病防身,祛病延年的作用。
4、脊柱
久坐的人經常都會感覺到脊柱有酸痛感覺,此時要注意了。因為脊柱是滋養著全身器官的區域,是人體督脈的行經之地,一旦脊柱受到傷害會造成嚴重後果。
脊柱兩側的經絡又與五臟六腑的關係密切,經常按摩脊柱,可以激發經絡的暢通,促進血氣的運行,有效滋養全身器官,起到抗衰老作用。
5、肚臍
位於肚臍的穴位叫做神團穴,中醫上可以用藥物敷貼在肚臍上,便可治療心絞痛、消化不良等疾病。
經常按摩肚臍還能有效防治中風,延年益壽的同時,更能養生防病。
6、臉部
(1)掐睛明穴
動作要領:用拇指、中指掐在睛明穴上,同時食指點按兩眉間的印堂穴,可謂「一手點三穴」。點掐時閉氣不息,點至自覺氣滿時為止。點時一松一緊,點壓1~2分鐘。
取穴方法:正坐閉目,目內眥角上方1分處。
作用:疏風清熱、通絡明目。可治療眼疾、神經性頭痛,也可治打嗝。
(2)揉太陽穴
動作要領:用兩手拇指或食指肚,按住兩側太陽穴,先做順時針方向揉動8次,再做逆時針方向揉動8次。
取穴方法: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處。
作用:可祛風止痛、活絡明目,有防治頭痛、治療眼疾的作用。
7、手掌
(1)叩勞宮穴
動作要領:一手握拳以曲骨處叩擊另一手的勞宮16次,再換手叩16次。
取穴方法:握拳,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四指輕壓掌心,中指與無名指兩指間即是穴位。
作用:清熱瀉火,開竅醒神,能除心煩,治心火過盛引起的口腔潰瘍,以及精神方面的疾病。
(2)掐內關穴
動作要領:屈臂手心向上,用另一手大拇指按壓穴位。稍用力,以感酸、脹為度,左右各按1~2分鐘。
取穴方法:仰掌微屈腕關節,掌後第一橫紋上2寸,在兩條大筋之間。
作用:有寧心安神、疏肝降逆、調和脾胃、活血通絡之功效。
8、頭頂
頭頂至後腦的0.618處是百會穴,在頭頂正中心。每天定期按一按,提神醒腦,有效抗衰老。
養生比治病更重要 再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養生比治病更重要,了解中醫養生當從「順四時」起,即按照四季氣候的變化——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順勢而為。
血瘀體質容易疼痛 盤點血瘀體質的養生之道
瘀血體質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