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比治病更重要 再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養生比治病更重要,了解中醫養生當從「順四時」起,即按照四季氣候的變化——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順勢而為。

「順時」其實不深奧

一說起中醫養生理論,人們往往覺得深奧難懂,中醫養生其實很「親民」,「對於家中、辦公室的溫度,就應該按照順四時理論而為之」。

民間有句谷話: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遲早要坐病。這本來是指某些氣候異常的年份患病的人會增多,但這句話中所說的情況現在已成為常態。「夏天的時候將空調開足馬力,室內寒氣徹骨,穿套裝還略感寒涼,這種情況是很容易患感冒、關節痛的。那麼冬天將暖氣燒得『熱火朝天』,室內溫度高得穿短褲背心,這樣『溫暖』的環境總不會生病了吧?也不然。這不但浪費能源,而且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其危害並不比冷氣小。」老中醫養生道認為,《黃帝內經》中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一說,嚴寒的冬季,人體精氣本應處於閉藏狀態,如果外部溫度太高,人體腠理反常張開,氣血自然隨之耗散。雖然此時看起來仍是「健康」的,但人體早已形成「表虛」之態,若是遇到稍低的溫度環境,焉有不感冒之理?

老中醫養生道建議冬天的室溫不要過熱,最高控制在20℃左右即可。同理,夏天最好備把扇子,自己動手享受自然風。「人的生命不能違背天地自然運行的基本規律。冬天當冷,夏天當熱,這就是最基本的『順時』養生之理。依此規律養生,可減少疾病的發生。」

飲食起居無不「順」

人可比喻成一棵落葉樹。「冬天樹葉落光,原來分散於枝葉上的營養開始收向根部,枝葉營養相對不足;春天營養又從要問走向樹葉;到了夏天,枝繁葉茂,而根部的營養相對冬季有所不足。人也是一樣,春天氣血由內向外走;夏天氣血充盈,表面相對空虛。這就很好地解釋了夏天為何多患胃腸道疾病而秋冬易感冒的原因,除了細菌滋生以外,夏天人體內部氣血相對空虛,故易擾內,而秋冬體表之氣不足固衛,所以容易感冒。」

由於人體具有這種「順時」的特性,我們的生活起居都應順應這種特性,有針對性的調養進補。春季以養肝為主,無論男女均可吃點烏雞白鳳丸,可有效避免「春困」;夏天宜補心,中老年人可適當服用「生脈飲」,其中的麥冬、五味子等藥既可補氣,又可清肺熱,有助於滋養心氣,防止胸悶、氣短、汗多等夏天的「應季病」;大自然在秋天賜予我們豐富的水果,梨即是其中一「寶」,秋梨膏是秋季進補佳品,有潤肺止咳、收斂氣血的作用;數九是補養的最佳時節,女性重在補陰血,更年期前女性在數九時宜吃阿膠膏,已過更年期的女性可吃六味地黃丸,男性則可以金匱腎氣丸補腎陽,以六味地黃丸補腎陰,但發熱感冒時應暫停滋補。

食養順四而變,作息亦是如此。老中醫養生道認為,起居應根據四季的特性隨時調整,簡單地說就是「跟著太陽走」。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但也容易「春困」,此時不宜長睡不起,而應「夜臥早起,廣步於庭」,以舒肝氣。夏天晝長夜短,主張「晚臥早起,無厭於日」,但也不宜太晚,以24點前睡覺為宜。需要注意的是,炎夏人的情緒容易隨著溫度的上升而「上火」,怒則加劇耗散充盈於表面的氣血,故控制情緒為重要的養生環節。秋天的起居原則是「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此時氣血由外而內逐漸收斂,為順應氣血收藏,睡眠時間也應逐步延長,情緒方面應注意勿「悲秋」傷肺。到了冬天,我們就應該「懶」一些,遵循「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之原則,「有些老人早起慣了,大冬天五六點鐘天還沒亮,就早早起來頂著北風出門鍛煉,這簡直是折騰自己。」因為冬季外界寒冷,過早起床鍛煉使得毛孔過度開放,反而不利於精氣的儲藏。

呵護陽氣冬至始

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按照中醫陰陽五行理論,這也是一年之中陰氣最盛的日子,起居自有特別的講究,。「冬至陰氣鼎盛,陰氣開始緩慢回升;而夏至是陰氣開始生發的日子。此時,初生之氣就像嬰兒一樣弱小,需要我們細心呵護。在這兩個時段,大家不要遠行和劇烈運動,在家好好休息,對身體的補養是珍貴藥物也無法比的。而春分、秋分之時,人體氣血內外各半,運化正盛,外界氣候冷暖適宜,故應該加強室外運動,以助氣血運行。」

一天如同濃縮的四季,子時與五時正對應一年的冬至、夏至,因而中醫提倡睡『子午覺』,以保持體內陰陽平衡。上午7-9點是一天之中胃氣的頂點,9-11點脾運化強健,而15點左右是小腸的工作高峰,因而9點和15點最宜進食的時間,如工作繁忙不能按時吃飯者,可將進餐時間調整至此。夜班者不必勉強自己夜間禁食,但應選擇清淡飲食,避免過高的「油水」對肝臟的損害。

再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季節的交換輪迴中,生命的自由價值,昭隱在自然大勢中,順應它,尊重它,靜思它,體悟它,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因天之序,無為而無所不為。

春的清晨,乍暖還寒,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人體調動全部器官來參悟世界。它是一年中最生機盎然的季節。

春季白天的陽氣來得比冬季要早,夜晚會遲。所以春天宜早起晚睡。春天屬木,木為肝,春天應注意養肝,讓肝氣舒發,精神愉悅。

夏天天地萬物之能量轉換的時間。在夏天,人們應無厭於日,不怕太陽光,自然乘涼,籍此身心舒展,好似神仙一樣逍遙自在。

此時應縱情自然,逍遙山水,讓身體自然發散,經脈暢通。身心暢通,秋天的收穫才能足可期待。

秋天一個變化轉換的季節,氣溫逐漸降低,空氣由潮濕變乾燥。秋風落葉,蟄蟲將去,陽氣趨降,生機趨藏,一派肅降之象。秋天屬肺,應避免外邪的侵入,適當收斂,使陽氣收而不虧,應養收。

冬天,四時盡也,一年四季的終結,新的生命正在萌芽。

冬季蟲獸蟄居冬眠,樹木落葉添根。冬季人的脈沉,沉而和緩有力,人體陽氣封藏,但藏而不僵。因此,冬季,人體應當養精蓄銳,蓄勢待發,應養藏。為來年春夏陽氣升發打基礎、固根基。

四季交替的生命演化,是否也與人類身體的運轉,有著某種規律的契合呢?老子說,自然無為,順應自然的規律看待生命,看似無為而無所不為。

道中醫養生講究「平衡」

關於生命現象,歷來說法各異,各有其理,也有偏頗。「生命在於運動」,從文字意義上講,宇宙萬物都在運動之中,人的生命亦然。「生命在於靜止」,也有其理,這裡說說"生命在於平衡"。

①環境平衡:一切健康長壽的生命,必須與環境保持平衡。要保護適宜人類生活的大環境,創造適宜人們生活的小環境。人與環境失衡,便會生病,甚至不能生存。

②營養平衡:要調和五味,不偏食。營養平衡,才能使人均衡發育生長。

③動靜平衡:《內經》上說:「久臥傷氣」,「久坐傷肉」……要保持健康,必須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動靜平衡。

④心理平衡:情緒是生命的指揮棒,精神崩潰會導致身體崩潰。生氣和憂鬱可以使人生病。

⑤陰陽平衡:萬物均有陰陽屬性,一旦陰陽失調,人就生病。《黃帝內經》說:陰性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虛則陽亢,陽虛則陰盛。

可以說:「生命在於平衡」,失衡就會生病,以至喪生。

常人容易做到的是①②③④,相對不易做到的是⑤陰陽平衡。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按摩8大部位 輕鬆做個不會老的女人

不會老,是沒人女人的夢想,那如何可以更好抗衰老,有十分輕鬆安全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穴位可以有效抗衰老,讓你青春永駐吧。

女人抗衰老是多抹點護膚品就能搞定的麼?當然不是!除了飲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外,你還可以通過按摩來延緩衰老。我們身體的5個部位與青春息息相關,如果多加按摩,就可以幫你調養血氣抗衰老。

女人氣血不和易早衰

人體的氣和血流行於全身,是臟腑、經絡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歷代養生學家十分重視氣血與人體健康的關係,認為充盛調和,方司百病不生,延年益壽。一旦氣血失常,必然會影響及機體的各種生理功能,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女人體內氣血失調,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還會讓容顏早衰。血氣失調的女人會出現失眠多夢、面黃長斑、頭髮乾枯等問題,久之會導致身體機能的減退,提早衰老。

1、腳底

腳底板有很多個關乎人體健康的穴位,多達70多個,而且還有6條經絡的起止在腳上。腳部與大腦和心臟有著密切的聯繫,起到平衡人體各部臟器的聯繫作用,因此,腳被稱為人的「第二個心臟」。

經常按摩腳底板,進行沐足,活躍腳底血氣,多點散步或者踩鵝卵石,用溫水泡腳等都有助於促進腳腿的血液循環,調節陰陽平衡,防治疾病,有健身、延年益壽的作用。

2、腋窩

腋窩有著淋巴結,有著很多汗腺,同時毛細血管和神經十分豐富,由此可見,腋窩是健身抗衰老的奧秘之處,經常按摩腋窩。

雖然有些人怕癢,但是在腋窩受到刺激後,會使人大小,同時促進了血液循環,使各個器官得到了充分的氧氣與養分的交換,對於增強器官的功能有很大作用。這種「腋窩運動」對抗衰老尤其有良效,每天自我按摩腋窩3次,每次5分鐘。

3、前胸

前胸的胸腺控制著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經常摩擦按摩前胸可以增強自身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和抗感染的能力,對延緩衰老有著一定的作用。

每天用手掌上下摩擦前胸,按摩到心窩部穴位100-200次,有著抗病防身,祛病延年的作用。

4、脊柱

久坐的人經常都會感覺到脊柱有酸痛感覺,此時要注意了。因為脊柱是滋養著全身器官的區域,是人體督脈的行經之地,一旦脊柱受到傷害會造成嚴重後果。

脊柱兩側的經絡又與五臟六腑的關係密切,經常按摩脊柱,可以激發經絡的暢通,促進血氣的運行,有效滋養全身器官,起到抗衰老作用。

5、肚臍

位於肚臍的穴位叫做神團穴,中醫上可以用藥物敷貼在肚臍上,便可治療心絞痛、消化不良等疾病。

經常按摩肚臍還能有效防治中風,延年益壽的同時,更能養生防病。

6、臉部

(1)掐睛明穴

動作要領:用拇指、中指掐在睛明穴上,同時食指點按兩眉間的印堂穴,可謂「一手點三穴」。點掐時閉氣不息,點至自覺氣滿時為止。點時一松一緊,點壓1~2分鐘。

取穴方法:正坐閉目,目內眥角上方1分處。

作用:疏風清熱、通絡明目。可治療眼疾、神經性頭痛,也可治打嗝。

(2)揉太陽穴

動作要領:用兩手拇指或食指肚,按住兩側太陽穴,先做順時針方向揉動8次,再做逆時針方向揉動8次。

取穴方法: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處。

作用:可祛風止痛、活絡明目,有防治頭痛、治療眼疾的作用。

7、手掌

(1)叩勞宮穴

動作要領:一手握拳以曲骨處叩擊另一手的勞宮16次,再換手叩16次。

取穴方法:握拳,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四指輕壓掌心,中指與無名指兩指間即是穴位。

作用:清熱瀉火,開竅醒神,能除心煩,治心火過盛引起的口腔潰瘍,以及精神方面的疾病。

(2)掐內關穴

動作要領:屈臂手心向上,用另一手大拇指按壓穴位。稍用力,以感酸、脹為度,左右各按1~2分鐘。

取穴方法:仰掌微屈腕關節,掌後第一橫紋上2寸,在兩條大筋之間。

作用:有寧心安神、疏肝降逆、調和脾胃、活血通絡之功效。

8、頭頂

頭頂至後腦的0.618處是百會穴,在頭頂正中心。每天定期按一按,提神醒腦,有效抗衰老。

從頭到腳刮痧 刮腹部減肚子刮兩肋疏肝解郁

刮痧是中國的傳統自然療法之一,可以起到疏經活血等多種保健作用。下面讓我們看看幾個常用的刮痧部位和方法。

刮頭部,提神醒腦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頭部是人體陽經交會的地方,頭部經脈通暢,會使人精力充沛,腦血管、腦神經功能正常。因而常用刮痧板刮拭頭部,可以振奮陽氣,使人神清氣爽。

給頭部刮痧時,可以把頭頂正中央的百會穴當作中心,向四周刮拭,刮到頭皮有溫熱的感覺即可。刮的時候,如果覺得某個地方比較疼痛,可以在那反覆刮拭幾下,直至疼痛感消失或減輕。

刮頸肩,活血舒筋

頸肩酸痛多是由於頸肩部氣血瘀滯而導致的。刮痧可以舒筋通絡,活血化瘀,增進局部新陳代謝,使本來僵硬的肌肉放鬆,消除頸肩部的不適。

刮頸肩的常用方法有兩種。一是採用直線刮法,沿著後腦中央的風府穴、頸部中央的大椎穴刮下來,再刮左右兩側的穴位,每一側可上下刮15~20次;二是沿著後腦左右兩側的風池穴到肩膀左右兩側的肩井穴構成的弧線刮下來,每側也可刮15~20次。

刮兩肋,疏肝解郁

肝主疏泄,調節氣機。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諧,人的心情就會愉悅、開朗;反之,疏泄功能不正常,氣機不暢,就會出現焦慮、抑鬱、煩躁等負面情緒。

由於肝經主要分布在人體的兩肋,常刮拭這個區域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其中,重點是乳頭直線和第六肋間交點的期門穴。刮拭時,動作要慢,尋找並刮拭疼痛或結節的部位。

刮腹部,減小肚子

腹部是人體大部分經絡循經的部位,由於缺乏運動常會造成經絡瘀堵。腹部刮痧可以疏通經絡,幫助贅肉運動,還有緩解便秘、腹瀉的作用。

刮腹部時,兩條腿要分開站立,站穩站直,用刮痧板沿一側肋骨的下緣刮拭,一直刮到小腹,再刮向另一側。刮的力度要適中,如果便秘就順時針刮,腹瀉則逆時針刮。

刮腳底,緩解失眠

腳是人的「第二心臟」,分布著很多臟器的反射區。在臨睡覺前刮一下腳底板,有促進睡眠,緩解頭痛等多種保健作用。

給腳部刮痧,可以先從腳掌到腳後跟方向做全腳底的刮拭,等刮熱後再用刮痧板重點刮拭腳心的湧泉穴。失眠的人,可多刮第四腳趾外側的足竅陰穴和足背部第一、第二腳趾中間的行間穴。

血瘀體質容易疼痛 盤點血瘀體質的養生之道

瘀血體質特點:

盲目"拔罐減肥"有風險 七類人群不適合拔罐減肥

近日報道稱:焦作一女士在接受拔罐減肥時,突然出現不適症狀,經醫院搶救無效後死亡。針對此案,主審法官結合醫學專家的介紹作出提醒:盲目拔罐減肥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