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又名佛手柑、佛手片,為佛手的果實。佛手主產於閩、粵、川、江、浙等省,其中以浙江金華佛手最為著名,雅稱「金佛手」,集藥用觀賞於一體,被稱為「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
中醫認為,本品性味辛、苦、溫,入肝、脾、胃、肺經,有舒肝理氣、燥濕化痰之功,適用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脅痛、胸悶,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納呆胃痛、噯氣嘔惡、咳嗽痰多、胸悶胸痛等。《本草便讀》言其「理氣快膈,惟肝脾氣滯者宜之」。《本草綱目》言「佛手柑,氣味辛,溫無毒;主治下氣,除心頭痰水;煮酒飲,治痰多咳漱;煮湯,治心下氣痛」。《滇南本草》言其「補肝暖胃,止嘔吐,消胃寒痰,治胃氣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氣」。《本經逢原》言其「專破滯氣。治痢下後重,取陳年者用之」。《本草再新》言其「治氣舒肝,和胃化痰,破積,治噎膈反胃,消癥瘕瘰癧」。《隨息居飲食譜》言其「醒胃豁痰,辟惡,解酲,消食止痛」。
現代醫學分析,佛手能擴張冠狀動脈,並能抑制離體腸管運動。醇提物乙醯膽鹼引起的兔十二指腸痙攣有顯著解痙作用。現介紹幾則佛手治療方,供選用。
佛手粥:佛手1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佛手擇淨,放入藥罐中,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劑。可舒肝理氣,燥濕化痰。適用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納差食少,咳嗽痰多,胸悶等。
佛手茶:鮮佛手12~15克,開水沖泡,代茶飲;或佛手、延胡索各6克,水煎服。治療肝胃氣痛。
佛手半夏飲:佛手、姜半夏各6克,砂糖適量,水煎服。治濕痰咳嗽,痰多色白。
佛手三仙飲:佛手鮮果30克,切片,水煎服,早晚各1次,或配以山楂24克,神曲24克,麥芽18克,水煎服。用於消化不良,飲食積滯,大便不調。
佛手炒芹菜:佛手、芹菜、調味品各適量。將佛、芹菜洗淨,切絲;鍋中放素油燒熱後,放蔥姜煸香,而後放入佛手、芹菜同炒待熟時,調入食鹽、味精等,炒熟服食。可清熱平肝,適用於高血壓頭目眩暈、脘腹脹滿等。
瓜絡佛手豬肝湯:豬肝150克,絲瓜絡20克,合歡花、山楂各10克,佛手、菊花、橘皮各6克,調味品適量。將豬肝適量洗淨切片,余藥加沸水浸泡一小時後去渣取汁,納入肝片,食鹽、味精、料酒少許,隔水蒸熟,將豬肝取出,加芝麻油少許調味服食,每日1劑。可疏肝通絡,解郁理氣,適用於女子痛經。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刮痧的注意事項
現代醫學已證實,刮痧具有鎮痛作用,可用於治療頭痛、風濕痛、胃痛等疼痛性疾病;能增強局部和全身血液、淋巴液的循環,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還具有強心發汗,增強免疫和養顏美容、防止皮膚老化等作用。但是刮痧要注意以下事項。
刮痧的注意事項:
1、治療刮痧時應避風和注意保暖:治療刮痧時應避風,注意保暖。室溫較低時應儘量減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溫時不可在電扇處或有對流風處刮痧。因刮痧時皮膚汗孔開泄,如遇風寒之邪,邪氣可通過開泄的毛孔直接人里,不但影響刮沁的療效,還會因感受風寒引發新的疾病。
2、治療刮痧後飲熱水一杯:治療刮痧使汁孔汗泄,邪氣外排,要消耗部分體內的津液,刮痧後飲熱水一杯,個但可以補充消耗部分,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加速代謝產物的排出。
3。保健刮痧和頭部刮痧可不用介質,可隔衣刮,手法宜輕。給小兒手法宜輕,隔衣刮。
4、再次刮痧時間需待上次痧疹消退(5~7天左右)後再進行。
5、刮痧後1~2天內,如刮拭部位出現疼痛、癢、蟲行感、冒冷/熱氣或皮膚表面出現風疹樣變化等現象,均為正常。
6、刮痧後洗浴的時間:治療刮痧後,為避免風寒之邪侵襲,須侍皮膚毛孔閉合恢復原狀後,方可洗浴,一般約3小時左右。但在洗浴過程中,水漬未乾時,可以刮痧。因洗浴時毛孔微微開泄,此時刮痧用時少,效果顯著,但應注意保暖。
7、刮痧時不可過飢空腹、飯後1—2小時後刮痧。
8、刮痧避開空調、風扇、較冷的空間操作,刮痧後不可立即洗澡。刮痧後及時喝溫開水,糖鹽水補充水液能量。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刮痧也和針灸一樣,有可能像暈針一樣出現暈刮。症狀多表現為頭暈、面色蒼白、心慌、出冷汗、四肢發冷,噁心欲吐等。遇到這樣的情況時首先要冷靜,立即讓患者平臥並飲用1杯溫糖開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會穴(重刮)、人中穴(稜角輕刮)、內關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湧泉穴(重刮),如無明顯好轉,要及時送往醫院。
6個能有效止痛的穴位 讓你不再依賴止痛藥
經之所過,病之所治。中醫發展這麼多年,已從各大經絡通過的位置找出十個關鍵大穴,稱為十總穴,而這十總穴不僅簡單易記且療效明顯,常用的程度堪稱中醫的吃飯穴,而且在穴位養生中,按以下的6個穴位能有效止痛,不用一痛就找止痛藥。
1、面口合谷收
合谷絕對是所有穴道的首選,合谷穴不僅是臨床常用穴,更是治痛要穴。
它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道,主要治療頭面五官的痛症:頭痛、眼睛痛、牙痛、喉嚨腫痛,所以口訣叫「面口合谷收」。頭痛按合谷穴是最常見的,臨床上遇到牙痛的患者,針刺合谷上方效果也非常明顯,所以拔牙時怕痛的話也可以自己一邊按。
有學者進一步統計古書文獻中合谷穴的適應症,發現合谷不僅能緩解頭面部痛症,還能治療身體許多不同部位的疼痛,像是上肢痛、腰痛、肚子痛等。
更有研究發現,針刺合谷穴可以增加人體對疼痛的耐受力,降低對痛覺的敏感性,所以臨床上遇到怕痛的患者,也可以針合谷穴抑制疼痛。
合谷穴附近有二間、三間、陽溪、偏離等穴,旁邊的第二掌骨側更被喻為人體縮影,可以倒映全身從頭到腳的問題,是個重要的穴區。所以真的忘記穴位時,只要記得,不管哪裡痛都可以按虎口附近,愈靠近頭部的疼痛就按愈上方、靠近下肢就按下方,左側按左手、右側按右手就對了。
▲合谷穴在哪裡:打開虎口,合谷穴在第一掌骨跟的二掌骨間,兩條筋的中間。
最簡單的找法就是把手指併攏平放在桌上,往最高的點壓下去,用力稍偏向食指,若痠麻脹痛的感覺愈明顯,就代表壓的位置愈正確。
2、肚腹三里留
日本人稱它為保健穴,堪稱世界上最常用到的養生穴位之一。
它位於足陽明胃經,是調理腸胃功能的保健要穴,舉凡所有腸胃問題,胃痛、胃痙攣、脹氣、消化不良、十二指腸潰瘍、便秘、肚子痛等症狀都可以按,所以有「肚腹叄里留」這樣的口訣。
足三里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按了以後一天可以走三里路。足三里能緩解膝腿疼痛,對於下肢容易疲勞、沒辦法走路的人,按壓後可以讓雙腿變得比較有力。
▲足三里在哪裡:膝蓋外側有個有個凹陷處叫外膝眼,足三里就位在外膝眼下方叄吋(四指幅寬)的位置。
3、婦科三陰交
一篇發表在《疼痛治療的護理(Pain Management Nursing)》期刊的文章,回顧了1996~2011年以「指壓」(acupressure)和「疼痛」(pain)做為關鍵字的文獻,其中提到經痛與產痛的文章幾乎都是按壓三陰交,相較作者歸納的其他痛症,都未看見如此明確的交集,可見「婦科三陰交」的口訣確實名不虛傳。
三陰交指的是叄條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處,它主要調理下焦,也就是肚臍以下的部位,其中對治療婦科疾病特別有效,所以經痛、產痛、更年期綜合症……等皆可按壓。
不過鄭鴻強提醒,該穴有刺激子宮收縮的效果,懷孕期間最好避免按壓。
▲三陰交在哪裡:腳踝內側最高點往上三吋(四指幅寬)的地方。
4、腰背委中求
搬重物、坐姿不良皆易導致腰酸背痛,所以無論勞力工作者或辦公室內的靜態工作者多少都有腰部筋膜、肌肉、韌帶、 椎間小關節、關節囊等部位扭挫損傷。
經過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穴,口訣是:「腰背委中求」,它主要治療腰、嵴、背痛、坐骨神經痛及背側下肢活動不便等症狀。
▲委中穴在哪裡:位在大腿後側,膝窩中央兩條筋之間的位置。
5、內關心胸胃
位於手厥陰心包經的內關穴與心臟關係密切,能夠防治心血管疾病,舒緩心絞痛、心律不整……。
此外,內關穴是聯絡三焦經的絡穴,所以它能調節叄焦氣機、活血止痛;同時它又與奇經八脈中分布於胸腹的陰維脈交會,因此可治胸中諸疾,如咳嗽、氣喘、嘔吐、胃痛等症狀,是故有「內關心胸胃」的口訣。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陳玉昇也提到,疼痛有時候是情緒、壓力所致,且疼痛是很主觀的症狀,如果無法得到及時的緩解,容易焦躁不安,使負面情緒加重疼痛程度,形成惡性循環。
按壓內關穴能夠達到寧心安神的效果。鄭鴻強指出,內關能刺激副交感神經,讓心跳趨於穩定,所以緊張的時候可以按,疼痛時揉捏它也能安神止痛。
▲內關穴在哪裡:手用力握拳,前臂內側會有兩條筋浮起來,在兩筋之間,手腕橫紋上兩吋(三指幅寬)的位置。
6、外傷陽陵泉
有關筋骨的東西都可以找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鄭鴻強一語道破。所以像是關節炎、五十肩、運動傷害、扭挫傷、落枕……等症狀都可以按,這就是「外傷陽陵泉」的由來。
在臨床上也會搭配旁邊的足叄里一起扎,通常一下針,筋立刻就鬆開,所以他也建議,筋拉到的時候可以同時按壓陽陵泉與足三里。
▲陽陵泉在哪裡:小腿外側,腓骨小頭下方凹陷處。
頭頸部疼痛找合谷,腸胃不適捏足叄里,婦科症狀壓叄陰交,腰痠背痛按委中穴,心血管問題尋內關,筋骨痠痛找陽陵泉。
針灸美容可去黃褐斑 不同療法幫你來美膚
針灸美容現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其以安全可靠,效果迅速以及無毒無害等征服很多患者。針灸美容是以針灸方法為手段,通過對患者的局部皮膚和穴位進行刺激,從而美化容顏,治療面部皮膚病為目的等,尤其是針對黃褐斑、皮膚過敏以及濕疹等。中醫指出,針灸療法常見的有針刺療法,耳穴療法、刺血療法、針拔療法、水針療法、熏條療法。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下:
艾蒿的作用
艾葉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艾葉不僅僅可以平喘鎮咳和祛痰,艾葉還可以調理氣血以及安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