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看似是世界上最簡單的健身運動,每個正常人每天都必定會走路。但你真的會「走路」?也許你從小就習慣的走路方式並不是正確的,甚至可能讓你因而受傷。「大部分走路的人都不知道他們的走路是低效率的,這等於變相折磨自己。」英國劍橋專門研究走路的健身專家肯·馬特遜表示,「例如,許多人走路搖搖晃晃,顛顛簸簸。還有人喜歡大幅度甩手,這些雖然看似都是小事,但日積月累,可能讓你患上走路暗傷。」
下面總結了3種人們走路時可能犯下的錯誤,並建議人們逐一改正這些不良習慣。
錯誤一:姿勢不良
競走教練波尼·斯坦指出:「很多走路的人受傷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他們走的不夠直。」而人們走路最容易犯的姿勢錯誤包括兩種:低頭,或者頭抬得過高導致身體後仰。這兩種姿勢都可能導致身體失去平衡,讓背部下方肌肉受到過大壓力,從而可能拉傷和疼痛。
糾正方式:不要向上或者向下看,目視前方,脖子和身體保持成一直線。走路時多留意自己的身體姿勢,及時糾正錯誤動作。
錯誤二、身體太松垮
甩手幅度過大,腳步太大,落地跺腳,這些都是常見的走路中身體松垮的現象。違背常規走路的人,不但會影響速度,而且可能引發脛部發炎和酸痛。
糾正方式:保持手臂緊貼身體,擺臂幅度太大會浪費太多能量。最理想的甩臂模式是保持手臂彎曲90度,手肘貼緊身體,向前及向後擺動。與此同時,雙腳邁出的步幅應該統一,並保持正常距離,步幅太大或者太小都會影響速度。測量正常步幅的方法很簡單,伸直你的一條腿,腳跟接近地面但不著地,然後身體前傾,這時前腳腳跟落地的位置,就是你正常情況下的合理步幅。至於落地時應該稍微輕一點,重重踏步只會浪費了原本應該向前的能量。
錯誤三、線路重複
每個人都知道鍛煉越有趣越好的道理,但專家指出,很多人卻懶於規劃線路。「許多步行者不願意計劃好線路來保持步行的趣味,他們總是走同一條路,然後又自己覺得沉悶。」
糾正方法:改變場景,走不同的路,偶爾可嘗試爬山。步行期間可嘗試變速,例如極速走30秒,然後放鬆90秒;或者走更長的距離,這樣可以進一步挑戰個人體能,但專家建議每周步行的距離最多只適宜提高5%。而且,偶爾應該休息一兩天,避免過勞。
不正確走路姿勢讓腿變醜
一、踢著走
有些人似乎怕地上的髒水或髒東西弄髒鞋或褲子,就養成了一種踢著走的習慣。踢著走的時候身體向前傾,走路時只有腳尖踢到地面,然後膝蓋就一彎,腳跟就往上提。所以,走路的時候腰部很少用力。如果你有踢著走的習慣,那麼最好小心,以免使整條腿都變粗。
二、壓腳走
與踢著走類似,但是這種壓腳走的方式是雙腳著地的時間比較長。走的時候身體重量會整個壓在腳尖上,然後再抬起來。如果長久下去,會導致腿肚的肌肉愈來愈發達,就會有討厭的蘿蔔腿出現。
三、內八字或外八字走
很多日本女人是內八字走法。可是這種內八字走法長久下來會成o型腿。如果你有外八字走法的習慣,那麼請你注意,外八字走法會使膝蓋向外,腿形也會變醜,也會導致o型腿。
四、踮腳尖走踮著腳尖走
其實本意是為了使步伐更美妙。由於過於在腳尖上使力,會使膝蓋因為腳尖使力的關係而太用力於腿肚上,很容易長出蘿蔔腿。
以上這四種走路姿勢的人不知道你有沒有呢?
雖然說走路是從小時候就開始學起來的,很多人長大已經定型了,但是只要通過堅持,你也可以走出正確的姿勢。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威脅男女健康的7個「炸彈」女性30歲需護子宮
人生歷程中的每個階段,都埋藏了許多「定時炸彈」,隨時會威脅我們的身心健康。飲食不良、久坐不動、過度操勞……生活上我們稍有不慎,便可能中招。下面專家教您識清並安全避開每個年齡段隱藏的健康雷區。
10~20歲:男性要防生殖疾病,女性要防痛經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男科主任郭軍認為,青春期是男性睪丸生長發育的關鍵期,隱睪、睪丸扭轉等發病率較高。家長應關注男孩的生殖健康,儘量不給他們穿緊身牛仔褲,督促孩子運動。
國外一項調查顯示,痛經在青少年女性中的患病率為67.2%。北京朝陽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王素美說,青春期女孩面臨升學等多方面精神壓力,容易誘發原發性痛經,需要在母親幫助下關注生理期的護理。經期避免用冷水洗頭,少吃西瓜、雪糕等生冷食物,以免因受寒引起子宮收縮,導致痛經。還要注意休息,不做劇烈運動。
20~30歲:男性要護前列腺,女性要防偏頭痛
中華醫學會統計發現,30歲左右男性,前列腺疾病發病率為30%。久坐、不愛運動、作息不規律等與之相關。郭軍說,常見的前列腺炎等只是男人的「小感冒」,可早防早治。他建議,多喝水、多排尿,能減輕高濃度尿液對前列腺的刺激。性生活規律、洗溫水澡、勞逸結合、減少心理壓力等有利前列腺健康。
據統計,我國有1000~2599萬人患偏頭痛,發病率是9.3%,多發年齡為25~35歲。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的數據也顯示,約75%的偏頭痛患者為女性, 年齡大多在20~45歲,半數左右發生在月經前後,可能與月經期、妊娠期、更年期的激素水平波動有關。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王玉平建議,女性應儘量避免緊張、煩躁等不良情緒,防止過分勞累;飲食要清淡,按時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
30~40歲:男性要防消化疾病,女性要護子宮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病研究所教授劉思德認為,三四十歲的男性消化疾病高發,以慢性肝病(如酒精肝、脂肪肝等)、胃病(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等)最為常見。共同誘因是不良的生活習慣,這個年齡段的男性要注意規律飲食,減少不必要的應酬。
據統計,我國育齡女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病率為10%~15%,25~45歲高發。王素美解釋,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子宮內膜「安錯了家」,常伴隨各種月經失調症狀,如經期延長、經血過多等。建議女性每周進行3次瑜伽訓練或1次中等強度的全身活動;經期不過性生活,減少經血逆流的幾率;避免重體力勞動。另外,需要提醒職場女性,21~29歲是生育黃金期,錯過這個時期可能會增加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
40~50歲:男性要防高血壓,女性要防更年期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許頂立教授說,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性心臟病的發病率會隨年齡增加。美國心臟病研究委員會指出,四五十歲的男人常因吃肉過多導致三高。調查發現,我國一半左右的中年男性飲食習慣差,往往早飯常不吃、午飯隨便吃、晚飯狠狠吃。建議吃飯要細嚼慢咽,每次吃飯時間控制在40分鐘左右,增加蔬菜、豆類的攝入,將零食換成水果、堅果;堅持鍛煉,每周至少做2~3次步行、慢跑、游泳等運動;戒菸並遠離二手菸。
王素美介紹,中年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孕激素分泌減少,面臨停經、更年期等轉折點。加上婚姻情感、家庭關係等問題困擾,精神壓力大,易出現情緒激動、煩躁、失眠等反應。廣東省社會醫學研究會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馬健文建議,中年女性要「先睡心,後睡目」,晚9點後就應保持心情平靜,不看情節緊張、悲情的電視劇。11點準時睡覺,保證「黃金7小時」的睡眠。遇事保持豁達、積極的精神狀態。
50~60歲:男性要防糖尿病,女性留神心臟病
一家體檢中心對兩萬多人的體檢報告統計顯示,糖尿病患者主要集中在50歲以上人群,60歲是發病高峰。另據「中國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徵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男性患病率超女性2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糖尿病專家威廉姆·諾勒建議,中年人要多吃果蔬,減少肥肉、全脂奶製品的攝入;堅持鍛煉,如慢跑等。若減掉7%的體重,就能將患糖尿病風險降低50%。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女性50歲後心臟病患病風險大大提高,與絕經後雌激素減少有關。我國80%的女性絕經年齡在44~54歲之間,王素美建議,中老年女性要保護心臟健康,定期查心電圖,少熬夜,通過做瑜伽、聽音樂、聊天等方式減壓,飲食上減少油、鹽的攝入。
60~70歲:男性要防腦卒中,女性要防骨折
據統計,64%的腦卒中發生在55~75歲,並有年輕化趨勢。男性患腦卒中風險略高於女性。戒菸對預防腦卒中意義重大。研究發現,65歲以上男性因吸菸導致腦卒中的風險比65歲以下者高2倍。王玉平建議,可通過轉移注意力等方式戒菸。此外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積極控制高血壓。
骨質疏鬆在60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為56%,其中女性發病率高達60%~70%。隨著年齡增長,人變得僵硬,靈活性減弱,更易跌倒,甚至骨折。王素美提醒,可多吃含鈣高的食物,如牛奶、蝦皮等,並多曬太陽。還應定期檢查骨密度,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雌激素替代治療。
70~80歲:男性要防血管疾病,女性要防認知障礙症
2012年中國血管論壇發布數據顯示,我國約有6500萬~1.3億血管病患者,7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達20%~30%,男女比例為5:4。一旦某處血管出問題,對全身都是打擊,可以說「病在身上,險在心腦」。可用擴血管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藥物進行基礎治療。從預防上講,生活節奏別太快,少吃大魚大肉,鞋襪別穿太緊,不要經常盤腿坐或蹺二郎腿,剪指(趾)甲別太靠近皮膚等。
一項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75歲以上認知障礙症患者為11.5%。絕經後女性患此病幾率高於男性3倍,這與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另外,老人面對退休、喪偶等問題,感到孤獨無助,也會影響認知功能。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原所長高芳堃建議,老人應做到能動就動、能學就學、能看就看。多參加社區活動和家庭事務,常進行學習、體力訓練等。
暈倒前抓住「黃金10秒」用力咳嗽增心臟供血
提到暈倒,很多人會想到電視裡那些弱不禁風、我見猶憐的嬌柔女子。但從醫學角度來說,暈厥可不是一件有美感的事情。
空軍總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張海濤說,腦供血驟然減少或停止時,人就會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從而影響正常的肌張力和體位維持能力,嚴重時便會暈倒在地。正常人在突然起身、強烈恐懼、劇烈運動後,可能會出現一過性暈厥,不必擔憂。可如果某人常暈厥或有類似暈厥的表現,就要高度懷疑心腦血管的問題。
一般來說,年輕人頻繁暈厥多為血管迷走性,是由腦缺血、缺氧引發,常在排尿、咳嗽、疼痛、情緒緊張等情況下出現。老年人頻繁出現頭暈、甚至暈厥,則要考慮心臟和腦血管問題。心源性暈厥多由於心律失常和器質性心臟病引起,持續時間較長、病情兇險,應及時就醫。腦源性暈厥常見於高血壓腦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頸椎病等,日常生活中要積極預防,如上廁所時別蹲太久,起床後靜坐幾分鐘再起身等。
值得提醒的是,自覺快暈倒但又孤立無援時,必須抓住無比寶貴的「黃金10秒鐘」進行自救。從心臟供血不足到真正暈厥,大約需要10秒鐘,此時要馬上大口深呼吸,並用力、大聲地咳嗽。若發現他人暈厥,可使其平臥後抬高下肢15秒,增加大腦血流量。
空氣淨化器該不該買 5妙招淨化室內空氣
我們身邊的空氣質量不斷下降,空氣污染已經成為讓我們擔憂的社會問題。大氣中含有的大量污染物,不僅會刺激呼吸器官,還可能會滲透到肺部深處引起肺癌。
睡8小時早死?專家:零點到5時是睡眠黃金時間
近日,一個題為《每天睡覺超過8小時死得更快?》的帖子在微博上被瘋狂轉發,令不少「嗜睡」者和堅持「8小時睡眠」者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