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名企、國企,是按照投資方來分類的,外企A企業和B企業,美資和歐洲公司都是不一樣,國企是大鍋飯,民企是一人獨擋的,隨著經濟發展之後,會越來越專業化。徐女士在外企工作了十幾年,作為一名資深的外企HR對外企的工作有著自己的一種理解。
工作態度永遠第一位
求職外企,態度是最重要的,在接受採訪時徐女士這樣說,在工作的時候,應當更多時候看自己有什麼問題,而不是抱怨老闆沒給足夠的資源,或者團隊的不合作。在公司業績做得不是很好的時候,不是發現自身的問題,而是開始貶低同事沒有努力,這不是形成很好企業文化的做法,所以說態度永遠是工作的第一位。
團隊精神讓你立於不敗之地
徐女士在談到如何走進外企時,將團隊精神作為了求職者另一項必備的要件。她舉例說,很多團隊,比如銷售的職位,旁邊電話響了,自己的同事不在,應該幫他接起來,這樣,就不會落掉任何一個單子,這是合作精神,工作細微之處的體現。如今的企業,不僅僅是外企,都已經將工作人員的團隊合作能力的好壞作為了衡量績效的標準,如此看來,職場獨行俠在如今的大多數企業是萬萬行不通的。
外企語言關,不能不說
語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語言是一個工具。麥肯錫公司很多年前做了一個調查,中國每年要畢業三四百萬大學畢業生,現在將近四百萬,10%的人適合到外企工作,原因兩點:第一點,被教育的方式是比較學術性的,應用性不是很強,第二點語言技能缺乏,供應的人才量是很大的,但是真正能適應在外企工作並且有質量的個體數目是有限的,是現在供不應求的原因,其中語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到了企業更高層的時候,對英語的把握,寫郵件,單詞用法是要斟酌的,語言是重要的,它是一種必備的工具。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同事做朋友「三要三不要」
客觀地講,同事關係確實不同於私人朋友。同事在一起工作,有合作也有競爭,尤其是會涉及到升職和加薪等利益關係。有的人和同事成為好朋友,分享了很多隱私,特別是對單位和上司的不滿,但結果卻被對方向上司打了小報告。有的人靠自己的真實能力被提拔了,可原來的好朋友卻認為是他瞞著自己背地裡搞小動作爬上去的,感覺受到了欺騙,於是用泄漏他的隱私來「報復」。
但是,同事關係又是如此重要。工作的成功離不開同事的並肩協作;很多解決不了的難題會在與同事的溝通中茅塞頓開;同事可以對你的工作表現提出意見和建議;與同事的公平競爭能給你動力和學習的機會,讓你在工作中保持愉快心情。
總之,和同事交朋友的風險和好處如硬幣的兩面一樣並存。掌握「三要三不要」這些技巧,我們可以在享受職場友誼的同時儘量把風險降低:
三要:
要想別人對你好, 你首先要對他好。人與人的交往是很靈活多變的,對同一個人,用心能換心,用牙則只能換來牙。
要保持人格上的平等。老員工對新員工的指導應該是一種友好的幫助,不能總是居高臨下的指教;朋友之間,不能只是一方對另一方好,變成受人欺負的「老好人」。
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在什麼場合下,用什麼方式談什麼樣的話題都是很有講究的,不能僅憑自己想當然而行事。
三不要:
不要過多談論是非。尤其不要談論上司和其他同事的是非短長,這本身也是職業素質的一種體現。
不要搞小圈子。如果成天只和特定的幾個人打交道,容易讓人產生「小圈子」的印象,所以要和更多的人交流。
不要迴避競爭。在職場,朋友之間也要把競爭看作是正常的、積極的、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的客觀事實。
競爭能提高工作效率,參與競爭能促進能力的提高。謙讓但不退讓,積極進行良性競爭。
女性抑鬱應及時發泄
從家庭到職場,女性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在地位提高的同時,不少女性卻受到情緒低落、煩躁失眠等症狀的困擾。有報告顯示,相比男性而言,女性更容易產生心理健康隱患。對此,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心理行為醫學科主任郭沈昌建議,職場女性應合理安排時間,勞逸結合減壓;而出現抑鬱情緒時,越早介入治療越好。
傾訴可有效排解壓力
去年12月,北京某公司高級白領姜岩在24樓的家中跳樓身亡。在其生前的博客中,她將自殺原因歸咎為丈夫的不忠,並貼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而她的家人此前卻對此一無所知。對此,郭沈昌認為,「好面子,報喜不報憂,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都不輕易向人傾訴,是職場婦女的最大詬病。」
他建議,女性不要高估自己的自愈能力,遇到不愉快要與親友溝通,或可找心理醫生傾訴,絕不能讓心理障礙發展成心理疾病才去就診。另外,一些有家族遺傳史、個性缺陷的女性,更容易成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三類症狀應引起重視
專家表示,出現「心病」的人,在就診時多數會「繞大圈」。通常很多人把自己的「不適感」歸納為消化道或是心臟病的範疇,往往做了很多檢查後也發現不了癥結所在,往往在無奈之下,或是在相關科室的醫生建議下,才來到心理門診。
專家表示,常見的婦女心理疾病一般包括以下幾種,一旦出現相應的症狀時就應該引起重視,必要時要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神經衰弱:經常頭痛、頭暈、煩躁、既易興奮又易疲勞,夜間難以入睡,精神萎靡,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衰退,情緒激動等。
憂鬱症:認識與動機方面的消極反應,如自我評價低,否定自己或自我歪曲,總認為生活無希望,缺乏進取心。情緒的消極反應,如心情沮喪、情感淡漠、愛哭、多憂傷。有妄想、自殺的意念,總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
焦慮症:心情沉重,缺乏安全感,總覺得別人在危害自己。常常預感到最壞的事情將要發生,出現莫名其妙的大禍臨頭的感覺,並經常心煩意亂,坐立不安。
八招化解心理壓力
1:運用言語和想像放鬆
通過想像,訓練思維「遊逛」,如想像「藍天白雲下,我坐在平坦綠茵的草地上」、「我舒適地泡在浴缸里,聽著優美的輕音樂」,在短時間內放鬆、休息,恢復精力,讓自己得到精神小憩,會覺得安詳、寧靜與平和。
2:支解法
將生活中的壓力羅列出來,一旦寫出來以後,你就會驚人地發現,只要「個個擊破」,這些所謂的壓力,都可逐漸化解。
3:想哭就哭
醫學心理學家認為,哭能緩解壓力。心理學家曾給一些成年人測驗血壓,然後按正常血壓和高血壓編成兩組,分別詢問他們是否哭泣過。
結果,87%的血壓正常的人都說他們偶爾有過哭泣,而那些高血壓患者卻大多數回答說從不流淚。由此看來,讓人類情感抒發出來要比深深埋在心裡有益得多。
4:一讀解千愁
在書的世界中遨遊時,一切憂愁悲傷便會付諸腦後,煙消雲散。讀書可使一個人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變得心胸開闊,氣量豁達,不懼壓力。
5:運動消氣
法國出現了一種新興的行業:運動消氣中心。這種中心均有專業教練指導,教人們如何大喊大叫,扭毛巾,打枕頭,捶沙發等,做一種運動量頗大的「減壓消氣操」。在這些運動中心,上下左右皆鋪滿了海綿,任人摸爬滾打,縱橫馳騁。
6:看恐怖片
英國有專家建議,人們感到工作有壓力,是源於他們對工作的責任感。此時他們更需要的是鼓勵和打起精神。所以,與其通過各种放松技巧來克服壓力,倒不如激勵自己去面對充滿壓力的情況,例如去看一場恐怖電影。
7:吃零食
吃零食的目的並不在於僅僅滿足於肚子的飢餓需要,而在於緩解緊張的情緒和內心衝突。
8:穿上稱心的舊衣服
穿上一條平時心愛的舊褲子,再套一件寬鬆衫,你的心理壓力不知不覺就會減輕。因為穿了很久的衣服會使人回憶起某一特定時空的感受,並深深地沉浸在緬懷過去如夢般的生活眷戀中,人的情緒也為之高漲起來。
機會,像陽光一樣跳躍
站在人才市場外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的人海里,他四顧茫茫不知如何是好。從家鄉偏僻小城的那所大專院校畢業後,他便孤身來到了這座繁華大都市。在人才市場裡推搡擠拼了一個月,此刻他的口袋裡唯一剩下的是一枚1元的硬幣。人才市場的門票是3元一張,顯然,他買不起這張可貴的門票了。下午兩點有一家公司讓他去面試,可他明白自己被錄用的機會幾乎為零。他真的像空氣中的塵埃那麼微不起眼,在浩浩蕩蕩的求職大軍里註定只能被淹沒? 怎麼辦呢?他問自己,從今晚開始可能得露宿街頭、靠撿廢棄食品充飢了,像我這樣的人就真的只能被大都市拒絕嗎?就這麼放棄嗎?可是,現在連放棄的機會都沒了,因為1塊錢是回不了家的,何況他的手機也因沒錢而停機了! 他接近絕望地遊蕩在人群里。突然,他驚奇地看到一個穿著樸素的男子手裡舉著一塊牌子,上面赫然寫著:尋「伯樂」——本人初中一年級學歷,求報刊雜誌編輯記者職位!這真是個奇怪的求職者,這不是一條新聞線索嗎?他忽然靈機一動,對,給電台報料,如果被採納就會有報料費。他立刻想起昨晚他在招待所看的那檔本市著名的電視新聞節目,當時他就牢牢記住了他們的報料熱線。 他立刻跑到旁邊的電話亭撥了那個刻意記住的號碼。果然,電台的記者對這條線索非常感興趣,一再叮囑他站在原地等他們來。採訪進行得非常順利。完事後記者笑著對他說,今晚肯定會播出,你明天到我們台里領100元的報料費吧。他十分高興,不僅是因為接下來幾天的生活費解決了,還因為他在這個龐大的都市裡,只用兩毛錢成本(電話費)就賺了100元。這讓他重新點燃了已經奄奄一息的信心。他決定還是鼓足勇氣去參加那個原本打算放棄的面試機會。 等他步行到那家公司時已是下午3:30,面試已進行了一大半。面對那些穿著講究、泰然自若的競爭者們,他羞紅了臉,悄悄選了個角落裡的座位將自己藏了起來。負責面試的經理瞅了他一眼,毫不留情地問:「不是說兩點面試嗎?怎麼才來呢?」他低著頭吞吞吐吐地說出了事情的原委。面試結束後,正當他準備以最快的速度離開時,經理竟然將他叫住了,微笑著對他說:「你明天就來上班吧。」「我?」他驚訝地說。「是的,我正式通知你被我們公司錄用了,年輕人。因為你擁有善於抓住機會的優秀特質!」 他就是我的一位朋友。二十出頭的他,已擁有一家規模不小的廣告公司。跟我講這個故事時,正是春光明媚的3月。他若有所思地說:「其實,機會就像春天裡的陽光,在寒潮過後,那麼煦暖豐盈地灑在人們身上和周遭。有的人視若不見,只會麻木地抱怨春寒料峭;有的人則懷著感恩和希望的心在陽光下辛勤地播下了種子。前者後來只能在秋風中空蕩蕩地瑟縮,在嚴冬里痛苦地絕望;而後者則會在秋季收穫累累碩果,在寒冬坐擁溫暖舒適。」 稍縱即逝的機會,像陽光一樣跳躍在你的周圍,等待你捕捉!你發現了嗎?
職場心理奴隸如何自我解放?
所謂「心理奴隸」,實際上是在形容一些職場人被某種死板認知或理念束縛後困頓不安的生存方式。他們背負著各式各樣的精神負擔,然後將自己陷入條條框框中舉步維艱又茫然無措。但是,職場專家告訴我們,這些「心理奴隸」完全可以通過科學方法,打破心靈上的重重枷鎖,重新獲得職場上如魚得水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