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心理奴隸如何自我解放?

行走職場,你經常覺得戰戰兢兢、垂頭喪氣、畏首畏尾嗎?那麼很可能,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淪為「心理奴隸」。

  所謂「心理奴隸」,實際上是在形容一些職場人被某種死板認知或理念束縛後困頓不安的生存方式。他們背負著各式各樣的精神負擔,然後將自己陷入條條框框中舉步維艱又茫然無措。但是,職場專家告訴我們,這些「心理奴隸」完全可以通過科學方法,打破心靈上的重重枷鎖,重新獲得職場上如魚得水的自由。

  打碎第一重枷鎖:肯定自我管他「別人怎麼想」

  心理症狀:

  「穿這套衣服上班,別人會不會認為我賣弄風情呢?」、「今天加班,別人會不會認為我是故意表現呢?」、「和領導吃午飯,別人會不會誤會打小報告的人是我呢?」、「如果現在發言,會不會被別人嘲笑呢?」……太多的「別人」,讓肖琳終日進退維谷,煩悶得喘不過氣來。

  專家把脈:

  在心理學上,當敏感個體嚴重被環境因素左右時,往往缺乏獨立的判斷能力。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通常是當事人的自信心建立主要依託於「外界肯定」的幼兒模式,而不是基於「自身認可」的成人模式。因此像肖琳這樣「心理奴隸經常由於自我成就感的缺失而加倍在意外界的評判標準,在行為上經常猶豫不決,進退兩難。

  職業對策:

  改善這種情況的最根本方法就是使當事人建立起內在的自信心。

  第一步就是先學會在生活中的小事上發現自己「優於別人」的價值,比如「我比某某更會砍價」、「這個報告我交的比某某早,我比他更有效率」、「下雨天我包里有傘,我更有先見之明」……第二步則是要學會「以自己為中心」地做一些生活中的小決定,比如「今天心情好,穿件粉色的上衣」、「明天下午要去逛街,索性今天加班多干一點吧」……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可以幫助你將行為的注意力逐漸集中到「完成任務」的根本宗旨上來,從而一點點擺脫「別人」的掌控與束縛。

  打碎第二重枷鎖:積極思考否定「我肯定不行」

  心理案例:

  傅明很苦惱,為什麼辦公室里的其他人整天那麼樂觀,就連做錯了事也能「阿Q」一下,而自己總是想著「我肯定不行」這五個字:「這個報告就算寫完了領導也一定不在意」、「新方案我肯定不適應」、「我幹得再賣命也沒人會表揚」……

  專家把脈:

  像傅明這樣的心理奴隸通常會認為自己缺乏機遇、缺乏賞識,以至於會「註定的」一事無成。當現實的確被他們「言中」的時候,會進一步加重這種固執消極的自我認知。

  本身定位於消極,會使當事人由於缺乏對於「成功」的期待而倍加恐懼失敗,從而在自怨自憐中無法竭盡全力,甚至拒絕努力。

  職業對策:

  掙脫這種消極枷鎖的方法是培養出積極的思考方式。

  像傅明這樣的人,往往容易看到很多潛在卻並不一定發生的困難與阻礙。

  打消消極預期的方法就是將一件事拆分成具有若干步驟的「小事」,並且將這個過程落實成文字。比如你面臨一個「提交各人企劃」的任務,則可以在紙上寫出如下步驟:「收集信息———明確思路———確定基本框架———下班後找到空閒時間———撰寫———修改———遞交———等待反饋」。然後在任務的具體進行中,完成一步就在紙上劃掉一步。這種「大變小」的處理方式會使你很容易把握未來方向,並且在明確目標並付出努力的過程中逐漸忽略那些困擾自身的「消極」因素。

  心理案例:

  只要是沒得著好結果的事情,文慧都能從中吸取到「教訓」並且銘記於心:「上次參與的改革企劃收效不好,今後再也不效法了」、「昨天開會主動發言,結果被領導說想法片面,以後再也不吱聲了」、「提交的方案完全不被採納,以後再也不操心了。」……時間越長,「不能做」的事情就越多。

  專家把脈:

  在心理學的「動機體系」中存在兩種認知傾向,一種是「對於失敗的恐懼」,另一種是「對於成功的需求」。當前者大於後者時,人就會因為過多顧忌「感全性」和「穩妥性」而逐漸喪失冒險精神及創造力,並通常在作為上平庸無奇;而當後者大於前者時,人則將目標的實現與夢想的達成作為努力的最大方向,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創新、不斷突破自我,往往也容易達成較高的職業成就。

  職業對策:

這種「記性超好」又「怕處很多」的心理奴隸,需要及時反思自己為什麼會擔心害怕?而究竟又在具體擔心害怕些什麼東西?在找到了明確的心理癥結後,應當儘量把握「相似但刺激較弱」的其他機會努力攻克癥結。

  比如文慧因為曾經被領導指出「想法片面」而不敢再在會議上主動發言。那麼應當明確她需要強化的東西就是「發言」。她可以先嘗試在同事之間的日常工作討論中主動發表看法,因為即使遭遇到不同意見也沒有「上級否定下級」的尷尬與灰心,並且要嘗試尋求有利依據維護自己的想法,不輕易苟同;等到她切實具備與人辯論的勇氣後,就不再懼怕別人的質疑了,同時也具備了較為縝密的思維方式,進而可以重新嘗試在領導面前表達主張。

  打碎第四重枷鎖:把握優勢別後悔「已經太晚了」

  心理案例:

  在艾米看來,自己錯過了太多有意義的事情:26歲為什麼沒有進修在職碩士呢?29歲為什麼沒有辭職生孩子呢?30歲為什麼沒有競聘部門經理呢?……如果世上真的有人賣「後悔藥」,她一定第一個跑去買。

  專家把脈:

  「愛後悔」是艾米這樣的心理奴隸最顯著的特徵。他們經常由於當時判斷上的疏忽大意或者盲目樂觀而致使種種的職業預期與職業理想不能變為現實,而又在事後「追悔不已」的心態下悲觀絕望。他們習慣將事情視為「當時選擇」的結果而不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自認為人在某個年齡階段就「必須」做某件事情,一旦錯過最佳時機便回天無術,只能聽天由命。

  職業對策:

  這些容易後悔的人,可以考慮嘗試心理學上的「三欄技術法」來緩解一味消極的悲觀情緒。首先找一張白紙劃分為三欄,分別命名為「後悔的事」、「思維誤區」和「合理反應」。首先在第一欄中將自己認為後悔或錯過的事詳細充分地寫出來,盡情宣洩情緒;然後在第二欄中與自己所寫的內容逐一進行辯論,並將所有盲目的後悔與絕望逐一批判;而後在第三欄中總結出自己與該事件相關的現有資源,認真思考怎樣利用這些資源儘量使現實得以最大程度的挽回,並將各項打算與計劃按步驟寫清。這種方法會幫助你在將籠統「後悔」落到實處的同時也看清自己現存的優勢,並暗示你積極應對。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單身 不利於職場發展

中華英才網站就「職場大齡未婚」問題對全國近2300名企事業職員進行了調查,有近四成受訪者認為「大齡未婚職員對於企業HR管理弊大於利」。專家分析指出,大齡未婚會造成雇員的失落感,困擾員工無心努力工作,甚至離開企業。管理者應儘量幫助員工遠離失落感,單身男女也不要把單身進行到底。

  此次調查顯示,58.4%的被調查者認為造成職場大齡未婚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圈子小,機會少」;「工作太忙,沒時間談朋友」的比例為16.9%;抱定「獨身主義」的比例僅為4.1%;其餘20.6%認為是「經濟壓力大」。

  調查還發現,企業協助雇員婚戀的情況不是很普遍。該網站人才研究中心專家認為,對雇員來說,婚戀挫折感會損害生理和心理健康,妨礙工作。企業雖然不可能滿足每個員工的需要,但以組織活動幫助員工尋找到滿意的另一半,不但可預防員工個人情感挫折帶來的消極影響,還可增加職業滿意度。

理髮有助於緩解不良情緒

一個人的情緒好壞,似乎與理髮扯不上任何關係。然而,義大利心理學家萊森斯卻建議人們在情緒欠佳時,不妨去理髮室理髮,這樣可調節心理的不平衡。

  研究人員發現,從美發廳出來的婦女,不僅看起來漂亮,而且她們的情緒也明顯地變好。另外,通過將電極接到婦女身上的實驗觀察到,在洗頭、梳理並吹乾的過程中,精神變得愉快;同時,心律亦變緩,血壓呈現下降。

  這位心理學家還認為,一個人在情緒變壞時,若能改變一下髮型,可以抑制壞情緒的早期發作及干擾引起抑鬱症的激素的產生。

  相關閱讀:

  60年代澳大利亞著名的長跑選手羅•克拉克,曾19次打破男子五千米和一萬米的世界紀錄,然而卻在兩屆奧運會上遭遇滑鐵盧,僅獲得一枚銅牌,他也因此被稱為「偉大的失敗者」。不光是克拉克,歷屆奧運會中,l/3以上公認的實力最強者並未登上冠軍領獎台,這成了體育界有名的「克拉克現象」。

  「克拉克現象」實質上是一種心理素質的失敗。研究表明:具備良好心理素質的人,往往能比同等條件的對手獲得更多的機會。美國研究者曾經對75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名流進行了研究,歸納出他們具備共同的「超強心理特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寵辱不驚、物我兩忘;不喜形於色,極少在人前抱怨、發牢騷;遇到阻力,總是憑堅韌不拔的意志擺脫困境,直至最後的勝利。

  有記者採訪一位成功從火海中逃生的老人,人們都覺得奇怪:火災發生在一家劇院,當時,驚慌失措的人們爭先恐後朝兩扇大門擠,結果門被人流封死了,許多身強力壯的小伙都未能逃出來,老人又是如何脫身的呢?原來,老人眼見得從大門逃生無望,乾脆靜下心來,仔細觀察火勢的位置及走向,隨即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迎著火海繞過去!結果,在火場的背面,他發現一個小缺口……雖然,老人不具備年輕人跑、跳、擠的實力,但憑著豐富的經驗及過人的心理,贏得了命運之神的垂青。

  如果是天生實力派,再加上超常心理素質的「靈魂」附體,無疑會組合出最大的幸運。韓國圍棋天才李昌鎬有個綽號叫「石佛」,他在紋枰前的沉著與忘我,常常讓一個又一個強勁的對手精神崩潰、不戰自敗。

  因此,請記住這句話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非但古人提醒我們良好心理素質的必要,在升學壓力、就業壓力、工作壓力、競爭壓力日益突出的今天,成功心理學也在倡導的「輕裝上陣」,就是設法讓當事人臨陣之前進行心理減壓、放下思想包袱。須知實力的「靈魂」,總是在「減」的過程中展現;成功的奇蹟,往往在「放」的不經意間發生。

社交使人更聰明

研究者將受試者的認知水平與其社交的頻率相比較,結果發現,社交越多的人認知水平測試的成績越好。

職場充電總動員

懷揣著對明天美好的憧憬,收藏起對現實的焦慮和不安,選擇做個防患於未然的智者,充實知識與心靈,白領們以各種各樣的充電方式和2008年相逢。他們的背後,是家人的期待,是同儕的激勵,是自己對未來的承諾和期許。透過充電的表象,壓力、焦慮、積極、奮鬥是有關他們的關鍵詞。現實永遠有不可承受之重,但接受現實、面向未來所做的任何努力都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