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五行」學說的具體應用法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歸屬於五行。從五臟的資生來看,腎水之精以養肝木,肝木藏血以濟心火,心火之熱以溫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肅下降以助腎水。這說明了五臟之間的相生關係。

    從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來看,肺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上亢,即金克木;肝氣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滯,即木克土;脾的運化,可以避免腎水的泛濫,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能夠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即火克金。中醫學還用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與自然環境及氣候、飲食等的關係。

  人體在病理情況下的改變,也是可以用五行學說來說明的。由於臟腑分屬五行,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也是依據五行學說的規律的。如肝病傳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間的相互病理影響,則為木郁土虛或土雍木郁。肝病影響到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即木侮金;影響腎,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方法所獲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歸屬,據此,可以綜合判斷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發青,喜食酸食,脈弦,則可診為肝病;面色紅,口中苦,脈洪大,可診斷為心火旺。又如,痙攣拘急抽風,根據五行歸類屬木病,從人體臟腑來看,可診斷為肝病;全身水腫,小便不利,五行歸類屬水病,而病位可定為腎。

  根據五行學說,治療疾病時不僅要考慮發生病變的臟腑本身,還應根據臟腑之間的生克關係,控制疾病的傳變。正如《難經》所論述的:「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當先實脾。」

 

${FDPageBreak}

  中醫根據五行「相生」規律,提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

  1.補母,主要用於母子關係的虛證,在針灸療法中,凡是虛證,可以補其所屬的母經或母穴,如治療肝虛證時,選取腎經合穴陰谷。此即虛則補其母,補母則子安。

  2.瀉子,主要用於母子關係的實證。在針灸療法中,凡是實證,可瀉其所屬的子經或子穴。如肝實證可取心經滎穴少府,或本經熒穴行間治療。此即實則瀉其子,瀉子則母安。

  根據母子相生的關係,提出以下治療原則:

  1.滋水涵木法,即滋養腎(水)陰以養肝(木)陰的方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導致的肝陰不足之證。

  2.益火補土法,即溫腎陽(火)以補脾(土)陽的方法,適用於腎陽衰微而導致的脾陽不振之證。在五臟配屬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門學說興起,對機體的溫煦多指為命門之火的作用,即腎陽的作用。

  3.金水相生法,即滋養肺(金)腎(水)陰虛的治療方法,適用於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上滋於肺,而致肺腎陰虛者。

  4.培土生金法,即補脾(土)益氣而達到補益肺(金)氣的方法,適用於脾胃虛弱,不能滋養肺而致肺虛脾弱之證。

 

${FDPageBreak}

  中醫根據五行「相剋」規律,創建了以下治療原則:

  1.培土製水法,適用於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土和水,指脾腎兩髒,培土製水,指溫運脾陽,或溫腎健脾,以治療水濕停聚為病,又稱溫腎健脾法。若腎陽虛不能溫脾陽,則腎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濕不化,治當以溫腎為主,兼顧健脾。

  2.抑木扶土法,適用於肝的疏泄太過,木旺乘土之證。木和土,乃肝脾兩髒。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療肝旺脾虛,又稱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調理肝脾法。

  3.瀉南補北法,適用於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瀉南補北法,即瀉心火滋腎水,又稱瀉火補水法。

  4.佐金平木法,適用於肺失清肅,肝火偏盛之證。金和木,乃肺肝兩髒。佐金平木,即清肅肺氣以抑制肝木,又稱清肺瀉肝法。

  根據五行學說,僅僅從某一行,或者是僅是認識某二行之間的關係是不行的。必須全面研究事物包括的五個方面及其相互關係。這樣才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運動規律。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睡前保健 練陰陽聽天功

  第一種練習方法。取仰臥位,要頭北足南平臥,雙腿伸直,雙臂自然伸於體側。雙臂屈肘上抬,左手掌心向下放在小腹部,即左掌心的勞宮穴(空握拳,中指尖所對掌心處)在下丹田穴(在腹正中線上,臍下1.5寸)上,右手掌心朝上放置在頭上方的枕上。

  此時左掌心朝下,右掌心朝上,呈上下陰陽掌。然後進行呼吸運動,此過程需要意念配合。吸氣時,以小腹下關元穴(腹正中線上,臍下3寸)導引點,意念通過左掌心繞體穿過右掌心,向天空無限遠高處吸氣;呼氣時,意念由天空向下,通過右掌心繞體回至左掌心,再轉至小腹關元穴納氣;反覆導引直至全身貫通自然睡去為止。睡眠時,可以不必改變姿勢,醒來時再把手掌收回。

  如果患有嚴重的神經衰弱,則可以採用第二種導引方法。第二種練習方法,吸氣導引與上相同,不同的是,在呼氣納氣時,意念要從頭頂百會穴(兩耳尖連線的中點)向下納氣直至小腹的關元穴。樣反覆導引,約1—3分鐘可自然睡去,醒來能感覺到精力變得充沛了。

中醫論養生:生病源於「過用」?

  智者養生 順應四時

  中醫認為,人與大自然密切相關,人的生命活動必須適應大自然的變化,才能生存,《內經》稱為「天人相應」。所以「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是關鍵。以自然界四時陰陽氣候變化而言,風、寒、暑、濕、燥、火,在正常情況下稱為「六氣」,凡太過即是「六淫」,即為致病之邪。順應四時,則化害為利。

  調養情志 獨立守神

  生命活動,貴乎氣機。正常情志可使氣血運行保持動態平衡,反之則氣血逆亂。所以,《內經》反覆強調保持情緒安定是延年益壽的重要保障。《素問·上古天真論》明確告誡:「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人之喜怒哀樂皆為正常生理表現,但當變動過劇或持久不解,即違反常度,稱為「過用」,此時七情即是致病因素,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皆為此意。《內經》不止一次強調情志過極之害。如《靈樞·口問篇》曰:「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素問·生氣通天》多次提出獨立守神、凝神閉氣的靜功是防治疾病、避免衰老的重要手段,強調:「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調理飲食 五穀為養

  飲食的吸收運化貴在脾胃健運,諸髒能得水谷精微之滋養而神氣自旺。故長壽之道十分重視脾胃,稱之為「倉廩之官」、「後天之本」。同時,脾胃健運可以抵禦外邪之侵襲,故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說。飲食大飢大飽,過寒過熱,或挑食、偏食,皆屬「過用」,於養生極為不利。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認為,「飲食有節」是「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必要條件之一。同時強調飲食宜多樣化,不可偏嗜五味。《素問·髒氣法時論》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樣既可滿足人體需要,又能達到以此之利,補彼之弊的目的。

 

${FDPageBreak}

  運動導引 抗病祛老

  抗老延年基本方法之一是運動導引。《呂氏春秋》曾提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內經》在延年理論上雖側重於虛靜,但已強調運動適度可以抗病卻老的道理,「起居有節,不妄作勞」,有利於健康長壽。如勞傷過度或超越機體能力所及,皆謂之「過用」。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警戒說,「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這裡的「久」即「過用」,是致病之主因。

  益腎固精 保養天真

  中醫認為,腎者「先天之本」,腦為髓海,腎氣通於腦,腎藏精,精化氣,氣化神。腎氣之旺概括了腦髓之充盈,精液之充盈,骨髓之強勁。《素問·上古天真論》明確指出:腎的精氣主持人體發育衰老的一系列生理變化,生死夭壽莫不關由。因此,養生之道又主要是保養天真,不使妄泄。《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東,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

  總之,凡事不宜太過,只有順應自然規律,協調陰陽,才能「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各,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冬日驅寒保暖強身氣功兩例

冬日養生最棘手的就是禦寒暖身問題,練吹字功,洗腳擦足心無疑是有效的方法,這裡再推薦臥式和騎馬蹲檔式兩種耐寒暖身功法,以供氣功愛好者選用。

氣功療法與腫瘤治療

氣功療法是通過自我控制意識、呼吸和鍛煉身體來調整肌體的內環境活動,加強肌體的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