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各地未經工會批准的罷工活動最近愈演愈烈,全世界領導人就全球衰退問題齊聚達沃斯之際,英國央行(BOE)卻在討論一個截然不同的話題——高跟鞋和口紅。
在其位於金融城的總部舉行的「穿出成功」(Dress for Success)活動中,形象顧問建議央行的女性雇員「永遠穿著高跟鞋,稍稍化妝,即使只是塗些口紅」。建議還包括不宜穿著的清單,比如腳鏈、耳朵上打兩個洞和「過多的戒指」。
此次活動的主題和舉辦時機激怒了一些重要的人物。女權團體福西特協會(Fawcett Society)董事凱瑟琳·雷克(Katherine Rake)抱怨稱,為女性制定這樣的標準違反了機會均等原則。
然而,儘管可能存在爭論,英國央行及數家英國律師事務所等機構明顯認真地對待員工的形象。作為一個主題,它可能令人難以接受,並招致性別歧視者的指責。但有證據顯示,許多公司有很好的理由對穿著進行投資。
白金漢郡奇爾特恩斯大學學院(BCUC)和L’Oréal Recherche在2006年進行的調查顯示,當152名男性和171名女性對4名女性化妝後和未化妝的照片進行評價時,他們的反應表明,化過妝的女性被認為更具自信,並預計比那些未化妝的女性有可能收入更高,從事著更好的工作。
英國央行當然不是第一家對雇員服飾提出建議的機構。去年11月,專業服務公司安永(Ernst & Young)把400名女性雇員送去參加學習如何穿著的課程。而在今年1月,富而德律師事務所(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建議女雇員穿裙子(而非長褲)和細鞋跟的鞋子,以展現她們的女性特質和改善站姿。
在後女權主義、後撒切爾時代和米歇爾·歐巴馬(Michelle Obama)式穿著打扮的21世紀,這種做法似乎不同尋常。但在某些方面,看法根本沒有改變。個人品牌顧問瑪麗·斯皮蘭(Mary Spillane)表示,「由於溝通和影響他人的技巧、產生領導力和威信效果的能力,以及包括穿著在內的一系列因素,人們的職業生涯不斷發展。」斯皮蘭是獵頭公司Whitehead Mann倫敦辦公室合伙人,她稱:「化妝弱化了年齡問題:在你接近40歲或40多歲的時候,你的皮膚失去光澤,出現黑眼圈;化妝解決了這些問題。」國際化妝大師博比·布朗(Bobbi Brown)對此表示同意。「對女性而言,在任何情況下,化妝都是一個令自己看起來或感覺更漂亮、更自信的絕佳方法。」
不過,還需要保持謹慎,以便在性感和莊重間維持正確的平衡。一家公關公司的女聯席董事表示:「人們希望你看起來有女性魅力,而不是賣弄風騷,」 她稱,「作為一名女性,你經常是會議上的少數派。你希望人們記住的是你提出的觀點,或者改變了一場爭論的進程,而不是你口紅的顏色。」
即便如此,對擔任重要職場角色的女性而言,化妝可能對整體外貌和感覺至關重要。斯皮蘭表示:「在學習如何化妝方面,博比·布朗,勞拉·默西埃(Laura Mercier)和MAC都精於此道。告訴她們,你很有權勢,但不知道怎麼化妝,你希望高效、簡便、有效而且妝容不會消褪,他們將會教你怎麼做。」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女性求職該怎樣答敏感問題?
女性在求職面試時,常會碰到一些敏感的問題,總覺得如何回答都不妥,很難讓自己和別人都滿意。那麼,究竟該如何應對這些讓人感到尷尬的問題呢?
問題一、你認為家庭與事業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嗎?
這是一個老問題,也是一個難題。招聘單位自然非常希望你以事業為重,但也希望你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後院不失火」,才會使人無後顧之憂,集中精力干工作,才能發揮出你的聰明才幹。顯然,直接回答事業與家庭之間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或根本不存在矛盾,都是不合適的。建議你這樣回答:「我以為無論在工作上還是在家庭中,女性的最大目標都是要使自己活得有價值。雖然我是一個很想通過工作來證實自己的能力、體現活著的意義的人,但誰能說那些相夫教子培養出大學生、博士生的農家婦女就活得沒有價值呢?」這樣回答,能恰到好處地體現出女性特有的剛柔相濟的特徵。
問題二、你如何看待晚婚、晚育
別以為這個問題與工作沒有多大關聯。你對此的回答是否得體,可能會直接關係到你的應聘能否通過。招聘者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想知道你在工作與生育的關係問題上持一種什麼態度。女性求職為什麼普遍比較難?這就是癥結之一。為了工作晚結婚、晚生育,當然是用人單位所希望的,但如果真的這樣做了,恐怕也會令人產生疑惑:一個連孩子都可以不要的人,如果再有其它利益驅動,會不會拋棄一切,包括她曾經為之自豪的工作呢?
「誰都希望魚和熊掌能夠兼得,當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時候,在一段時間內我會選擇工作,因為擁有一份好的工作,將來培養孩子就會有更為堅實的經濟基礎。我想總會有合適的時候讓我二者兼得」。這樣回答,或許真的能提醒上司在你生孩子休息時仍把原來的位置給你留著,而不讓別人取而代之。
問題三、面對上司的非分之想,你會怎麼辦?
招聘女秘書,往往會問及這類話題。回答此類問題,最好委婉一些:「你們提出這個問題,我非常感激,這說明貴單位的高層領導都是光明磊落的人。不瞞諸位說,我曾在一家公司幹過一段時間,就是因為老闆起了非分之念,我才憤而辭職的,而在當初他們招聘時恰恰沒問到這個問題。兩相比較,假若我能應聘進貴單位,就沒有理由不去為事業殫精竭慮。」這位女士的應答就堪稱精妙,妙就妙在沒有直接回答「該怎麼辦」,因為那是建立在上司「有」非分之想的基礎之上的。而是通過一個事例來表明自己態度的堅決,又沒讓問話者難堪。即使新老闆確有投石問路之意,日後也不會輕舉妄動了。
問題四、你喜歡出差嗎?
考官提出這個問題,並不是真的想知道你喜不喜歡出差,工作需要時,你不喜歡出差也得出,考官的目的是想通過此問了解你的家人或者你的戀人對你的工作持何種態度。不少剛工作的年輕女性面對這一問題可能會馬上回答:「我現在年輕,在家裡坐不住,特喜歡出差,一方面為公司辦事,另一方面又可以領略到美妙的自然風光。」而有一位女士是這樣回答的:「只要公司需要出差,我會義無反顧。這兩年因忙於求學和謀職,幾乎沒出過遠門,儘管家人不反對,男友也想陪我出去轉轉,但終未成行。出差很可能會成為我今後工作的一部分,這一點在我來應聘前,家人早就告訴我了。」兩種回答都體現了不錯的口才,但第一種回答在表達效果上要差一些,出差順便逛逛風景名勝本在情理之中,可這樣一表白,難免會讓人對你產生將出差與遊覽主次顛倒的感覺;第二種回答妙在那位女士深知考官提問的目的,回答切中了要害。
高學歷者易「成功焦慮」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心理疾病治療中心接待了近十例青年人,他們當中不乏高智商高學歷者。這些諮詢者無一例外,都對自己的現狀非常不滿,總覺得自己時運不濟,被拋棄在成功者的天堂之外,看不到希望,性格也變得乖張暴戾、喜怒無常,心情焦慮不堪。
患者若水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若水是個文學青年,高考時,若水非常幸運地考進了一所大學的中文系,喜歡舞文弄墨的他,又在各類報刊上發表了很多文章,甚至被稱為「才子」,可這些沒能為若水帶來絲毫成功的喜悅。
在心理醫生的導引下,若水道出了自己的心裡話:「要論才華,我也差不到哪裡去,可為什麼別人都成功了,而我還在原地踏步,一年連三萬元都掙不到!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自己無權無勢無運氣……」由於渴望「成功」,又無法達到,他開始焦慮、失眠,性情暴躁,免疫力每況愈下。
心理醫生指出,若水患上了「成功焦慮症」,事實上,像若水這般承受著「成功焦慮」的年輕人比比皆是,而且他們大多受過較好的教育,有著高學歷,可往往是由於理想離現實有較大差距,於是開始頹喪埋怨、灰心喪氣。
要從「成功焦慮」中走出來,就要認識到成功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大收穫,同時也包括內心的善良。擁有遠大的理想是好事兒,但要一步步去實現,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反而會適得其反。(河南省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彭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