癘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在中醫文獻記載中,又有"瘟疫"、"疫毒"、"戾氣"、"異氣"、"毒氣"、"乖戾之氣"等名稱。
(一)癘氣的致病特點
(1)癘氣是一類客觀存在的致病物質
癘氣與六淫不同,是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氣屬於物質,是一類特殊的細小物質,其形態不能僅憑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到,卻具有致病性,"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即病。"(《溫疫論》)
(2)癘氣致病具有特異性
對於癘氣致病具有特異性的認識,其一,是"一氣自成一病",不同癘氣致病,其臨床表現與病變規律也各有不同,每種癘氣病都有區別於他種癘氣病的一些特徵。由此可初步建立起一種癘氣可以導致相應的一種癘氣病的觀點。其二,是某種癘氣與機體相應的臟腑經絡之間存在著特異性的聯繫。"當其時,適有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溫疫論》)說明各種癘氣侵犯人體,是有其特異性定位的。
(3)癘氣致病急聚,病情險惡,症狀類同,傳染性強,易於流行
癘氣致病力強,比溫邪、火熱邪氣致病作用更為劇烈、險惡,具有發病急驟,來勢迅猛,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的臨床特點。此外,還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和流行性。人體感受癘氣,可以從自然界直接感受或從患者傳染而來,通過口鼻等多種途徑侵犯人體而在人群傳播。因此,癘氣致病,可以散在發生,也可以形成瘟疫流行。如大頭瘟、蝦蟆瘟、疫痢、爛喉痧、天花、霍亂等,實際上包括了現代許多傳染病和烈性傳染病。
${FDPageBreak}
(二)與疫癘的發生和流行有關的因素
(l)氣候因素。自然界氣候的反常變化,如久旱、酷熱、濕霧瘴氣等。
(2)環境和飲食。如空氣、水源、或食物受到污染。
(3)沒有及時做好預防隔離工作。
(4)社會因素之影響。在封建社會裡,歷代統治階級不顧黎民百姓的死活,戰禍連綿,天災不斷,民不聊生,瘟疫廣泛流行,人群死亡甚眾,直到解放前期,許多傳染病仍在不斷地發生和流行。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領導下,制定和貫徹了以"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醫藥衛生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防病治病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消滅了鼠疫、天花等烈性傳染病,其它傳染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順應天時不致病
風、寒、暑、濕、燥、火,在正常情況下稱為六氣,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正常的六氣不易於致病,當氣候變化異常,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其氣,以及氣候變化過於急驟,或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六氣才能成為致病因素,侵犯人體發生疾病。這種六氣,便稱為「六淫」。淫,有太過和浸淫之意。由於六淫是不正之氣,所發又稱其為「六邪」,是屬於外感病的一類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特點:1.六淫致病多與季節氣候、居處環境有關。2.六淫邪氣即可單獨侵襲人體而致病,又可兩種以上同時侵犯人體而致病。3.六淫在發病過程中,不僅可以互相影響,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4.六淫為病,多侵犯肌表,或從口鼻而入,或兩者同時受邪,故又有 「外感六淫」之說,其所致的疾病,稱為「外感病」。
一、風為春季的主氣,但四季皆有風,放風邪為病雖以春季為多,但不僅限於春季,其它季節也可以發生。
(一)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風為百病之長。風邪為六淫的主要致病因素,寒、濕、燥、熱等邪多依附於風而侵犯人體。2.風為陽邪,常傷及人體的頭面、陽經和肌表,使皮毛腠理開泄,出現頭痛、汗出、惡風等症狀。3.風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無定處,變幻無常,發病迅速和動搖不定的特性。
(二)外風與內風的區別:內風多為肝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主要症狀為頭目眩暈、四肢抽搐、肢麻、動手、強直、乃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外風多為自然界風邪為患。外風主要症狀為發熱、惡風、汗出、頭痛、鼻塞等,脈象浮緩。
${FDPageBreak}
二、寒為冬季主氣,其它季節亦可見到,在氣溫較低的冬季,或氣溫驟降,人體防寒保護不夠,常易感受寒邪。
(一)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2.寒邪傷人多見疼痛症狀。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如寒邪侵襲肌表可見惡寒發熱,無汗;寒客血脈,可見頭痛身痛,脈緊;寒客經絡關節、經脈拘急收引,則可使肢體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二)外寒和內寒區別:外寒指外感寒邪。其致病又有傷寒、中寒之別。寒傷於肌表,郁遏衛陽,稱為「傷寒」,寒邪直中於里,傷於臟腑陽氣,由為「中寒」。內寒則是機體陽氣不足所產生。
${FDPageBreak}
三、暑為夏季主氣,乃火熱所化。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於夏至以後,立秋之前。暑邪純屬外邪,故有「暑屬外邪,並無內暑」之說。
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故暑邪致病,出現高熱、煩渴、汗出。脈洪等症。2.暑性升散、耗氣傷津,可致多汗,口渴喜飲,尿赤短少或者心煩悶亂而不寧,甚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3.感受暑邪的同時,常兼感濕邪,故還可見四肢睏倦,胸悶噁心,大便溏瀉而不爽等症狀。
四、濕為長夏之主氣,夏秋之交,天氣炎熱,又為雨季,濕氣最盛,故多濕病。
(一)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濕性重濁。2.濕為陰邪,容易損傷陽氣。3.濕邪的性質粘膩停滯,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濕邪致病,常纏綿難愈,病程較長,反覆發作。二是指濕病症狀多粘膩不爽。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症狀多見於下部。
(二)外濕與內濕的區別: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或涉水冒雨,居處潮濕等外界濕邪所致。內濕則是由於脾失健運,以致水濕停聚所致。二者相互影響,外濕發病,易於傷脾,脾失健運,則濕濁內生。而內濕由於脾陽虛損,水濕不化,又易招致外濕。
${FDPageBreak}
五、燥為秋季主氣。秋季斂肅,氣候乾燥缺乏水分,人體易感燥邪而發病。
(一)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燥邪乾澀,易傷津液。2.燥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故易傷肺。
(二)外燥與內燥的區別:外燥由於外感燥邪而發病,可見發熱、頭痛、少汗、口渴心煩、鼻乾咽燥,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咳而不爽。內燥則是津傷液耗的一種表現。由熱盛津傷,或汗、吐、下後傷津過多或失血過多,或久病陰血內傷等原因引起。多見口咽乾燥、皮膚干糙,毛髮乾枯不榮,肌肉消瘦,小便短少,大便乾結等症。
六、火熱為陽盛所生,故火熱可以混稱,但二者同中有異,火以病氣而言,則常由內生,而熱則多屬於外淫,如風熱、暑熱、溫熱之類,無機體正氣之說。這是二者的明顯區別,但因火與熱同性,亦常並稱溫熱。
(一)火(熱)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l.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2.火熱易耗氣傷津,往往伴有津傷液耗症狀。3.火熱易生風動血。 4.火熱之邪入於血分,可腐肉敗血而為瘡病。5.火熱與心相應,心主血脈而藏神,可見火邪擾心的神志不安,煩燥、譫妄發狂,甚或昏迷。
(二)外火與內火的區別:外火多由感受溫熱之邪或風寒暑濕燥五氣化火所致,臨床上有比較明顯的外感病演變過程。內火則為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或五志化火而致,是通過各臟腑的病理變化反映出來的,無明顯外感病史。但外火與內火相互影響,內生之火可招致外火;而外火亦可引起內火。
傳統妙方治療偏頭疼
揉太陽穴每天清晨醒來後和晚上臨睡以前,用雙手中指按太陽穴轉圈揉動,先順揉7~8圈,再倒揉7~8圈,這樣反覆幾次,連續數日,偏頭痛可以大為減輕。
梳摩痛點將雙手的十個指尖,放在頭部最痛的地方,像梳頭那樣進行輕度的快速按摩,每次梳摩100個來回,每天早、中、晚飯前各做1次,便可達到止痛目的。
熱水浸手偏頭痛發作時,可將雙手浸沒於一壺熱水中(水溫以手入水後能忍受的極限為宜),堅持浸泡半個小時左右,便可使手部血管擴張,腦部血液相應減少,從而使偏頭痛逐漸減輕。
中藥塞鼻取川芎、白芷、炙遠志各15克焙乾,再加冰片7克,共研成細粉後裝瓶備用。在治療偏頭痛時,可用綢布包少許藥粉塞右鼻,一般塞鼻後15分鐘左右便可止痛。
吃含鎂食物偏頭痛患者應經常吃些含鎂比較豐富的食物,如核桃、花生、大豆、海帶、橘子、杏仁、雜糧和各種綠葉蔬菜等,這對緩解偏頭痛症狀有一定作用。
飲濃薄荷茶取干薄荷葉15克放入茶杯內,用剛燒開的開水沖泡5分鐘後服用,早晚各服1次,對治療偏頭痛也有一定作用。
聲音嘶啞的中醫療方
聲音嘶啞是喉部(特別是聲帶)病變的主要症狀,也可因全身疾病引起。聲嘶的程度因病變輕重而異,輕者僅見嗓音變低、變粗,重者發聲困難甚至失音。
常撓撓頭有意想不到的養生作用
頭部是身體重要的部位之一。中醫認為,頭為精明之府,沒事撓撓頭,具有耳聰、目明等功效,還可緩解頭痛失眠等症狀。因此,平常可經常按摩頭皮,撓撓頭,刺激頭部穴位,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腦部氣血,具有意想不到的養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