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時節晨起夜睡總的原則是:跟太陽走。天睡我睡,天醒我醒。太陽是生命的起源。得陽則生,失陽則死。人氣隨太陽之氣升降。白天太陽高懸天空,人的陽氣隨之上行而精力充沛;夜晚太陽在地球的對面,人的陽氣隨之潛藏使細胞得以休養生息。人好比一部機器,晚上睡眠如充電,白天工作學習如用電。充電不足,必用電不利。
天地為人充電是有節律的。這個節律分為四部分,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如同四大樂章循環往復。順應則健康長壽,相悖則自毀身心。一年有四時(四季),一天也有四時,即北京地區北京時間(以下均以此計)3~9點為一日之春,9~15點為一日立夏,15~21點為一日之秋,21~3點為一日之冬(使用北京時間的京外地區計算出時差,在國外則按當地時間)。日春、日夏、日秋、日冬劃分了人一天行為應注意的時間段,日冬時段是人「冬眠」的最佳選擇。清朝時期,皇家規定皇帝和5歲以上的太子早晨3點起床理政、讀書,19點左右睡覺。3~5點是寅時,也稱平旦之時,即陽氣未升,陰氣未退。古代早起不過3點,晚起不過5點。一年有24個節氣,一天也有24個節氣,3點「立春」,5點「驚蟄」。驚蟄時分,地球生物陽氣涌動。人在此之前起床活動,陽氣化為清氣,不起則使陽氣轉為火氣。5點不起,則6點春分陰陽不分,易引起人頭昏腦脹、腰膝酸軟。
3點以後醒了,可以繼續睡,但勿過5點;如果睡不著則不宜賴床,可起來喝杯熱茶,在室內做緩和的鍛煉,乏累者可早飯後補上一覺,而不宜一覺睡到7點。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雨水節氣的3款食療方
雨水節氣的怎麼食療?不少養生家贊成春天多用大棗,因此物性平味甘,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糖、有機酸、維生素B、維生素C及粘液質等,是補脾和胃的佳品。諺語說:「一日吃三棗,終生不顯老」是可信的。
(1)仙人粥
配方:制何首烏30-60克,粳米100克,紅棗3~5枚。紅糖
做法:將制首烏煎取濃汁,去渣,同粳米、紅棗同入砂鍋內煮粥,粥將成時,放入紅糖或冰糖少許以調味,再煮一會兒,沸即可。
此粥有補氣血,益肝腎之功效。通用於肝腎虧損,發須早白,血虛頭昏耳鳴,腰膝軟弱,大便於結,以及高血脂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癇,神經衰弱,高血壓等病症。
(2)銀耳粥
配方:銀耳3克,大米50-100克,冰糖(或白糖)適量。
做法:摘淨洗好銀耳,淘洗乾淨大米,放入鍋內同煮粥。熟時加入冰糖(或白糖)。每天一次。
此方具有滋陰補腎之功效。適用於自汗盜汗,遺精腰痛,婦女帶下等症。
(3)菊槐綠茶飲
潔淨的菊花、槐花、綠茶各5克,放入瓷杯。用滾開水沖泡,加蓋後浸泡10分鐘,不時代茶飲用。可清熱去火。
雨水節上火吃什麼好
雨水節吃什麼好?雨水節氣天氣乍寒乍暖,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影響身心健康,對胃腸消化能力影響很大。因此,增加的能量可適當由糖供應,也就是傳統所說的「雨水節氣宜吃甜」。
雨水時節正值初春,氣候轉暖,又風大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乾燥和嘴唇乾裂等現象,這是「上火」的表現。
造成「上火」的原因有很多,多由於飲食起居不當引起,一般分為外感之火和內生之火兩種。外感之火主要與自然界的氣候變化相關,如春天乾燥,屬於溫熱的氣候,這種條件下人體就容易上火。內生之火則主要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結構、消化代謝功能、體質及情緒變化等密切相關。
為防止「上火」,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水分。由於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具體來說,雨水時節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食韭菜、香椿、百合、茼蒿、山藥、芋頭、藕、蘿蔔、甘蔗等,同時少吃生冷黏雜食物,以防傷及脾胃。
專家提醒,「上火」期間應少吃或不吃辛辣的食物,不喝酒,多魚少肉,特別是要少吃牛羊肉及火鍋等。此外,還要做到生活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切忌熬夜。
雨水節氣要常做三種運動
按照中醫養生學理論,雨水節氣時應注意調養脾胃和腎臟。養生專家建議,雨水節氣常做三種運動有益於身體健康,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們不妨一試。
雨水前後宜吃食物與藥膳
甘味食物是指本身具有甘甜味道的,如蜂蜜、大棗等。而且,春季多風,氣候變暖,要注意補充水分,避免口鼻、皮膚乾燥。少吃肥厚膩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