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①主穴:頰車(患)、地倉(患)、迎香(患)、牽正(患)、合谷(健)、太沖(患)。②配穴:額紋消失配陽撥竹、魚腰、絲竹空;面肌抽搞配四白、顴體、下關;露睛流淚配陽白(患);耳後疼痛配騎風(患)。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個穴位t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選用2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曰I次。③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

主治:突然發病,在早晨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板滯、麻木、鬆弛,不能作賴、皺眉、露齒、鼓頰等動作,口免下垂向健側歪斜,鼻唇溝變淺,鼓聰漏氣,進食可有口角漏液現象,面部有受涼史,遇寒痛盛,得熱痛減,古淡、笞薄內,脈浮緊。

技術二

艾灸穴位:頰車(患)、地倉(患)、迎香(患)、合谷(健)、牽正(患)、太沖(患)、關元、氣海、中院,脾俞、肝俞、足三里。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1次。③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④隔蒜泥灸:將鮮大蒜搗如泥狀,取蒜泥少許塗干穴位置艾炷施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壯,摻人少許麝香的艾炷如黃豆大。

主治:主要用於恢復期或病程較長的患者,兼見肢體睏倦無力、面色淡白、頭暈等症。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肩周不適用艾灸治療

中醫學認為,艾葉,味苦、辛,能通十二經。《本草綱目》中稱「艾葉能灸百病。」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

艾灸可以作為一種家庭保健療法,選擇一些特定的穴位,可以溫陽補氣、疏通經絡、祛濕驅寒。一般選用的穴位主要有足三里、神闕、關元、氣海、命門,可以起到溫補元陽的作用。

《醫學入門·針灸》記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有其獨特的療效。

對於寒濕型肩周炎,尤其是肩周炎慢性期,通過艾灸治療,可以很好地緩解不適症狀。

選取肩膀周圍的穴位,比如肩髃、肩髎、肩貞、肩前、肩內陵等艾灸治療肩周炎。

具體操作是將點燃的艾條懸於施灸部位之上,一般艾火距皮膚約3厘米,灸5~10分鐘,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至於燒傷皮膚,以紅暈為度。

需要注意的是,實熱證、陰虛發熱者,一般不適宜灸療。另外,顏面、五官、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關節活動部位,不宜採用瘢痕灸。另外,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黃褐斑艾灸療法介紹

黃褐斑艾灸療法

黃褐斑的發病原因,現代醫學認為是內分泌失調引起,大多與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有關,而決非僅是面部皮膚局部的病變引起的。因此,只有樹立整體觀念,採取內外結合、標本兼顧的方法,使氣血充盛、臟腑功能正常、陰陽協調,黃褐斑才會隨之消失。

1、黃褐斑艾灸取穴

1.1、神闕穴

定位:肚臍

主治:溫陽救逆、利水固脫。主治痢疾、繞臍腹痛、脫肛、女人血冷不受胎、中風、水腫鼓脹、腸炎、產後尿瀦留。

1.2、足三里

定位: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主治:對肌體具有強壯和保健作用,可改善肌體對營養成份的吸收,而增強免疫能力,同時對胃痛、嘔吐、腹脹、乳痛、便秘、水腫、虛癆有治療作用等。

2、艾灸方法

2.1、操作

用鮮姜切片,直徑2-3厘米,厚約0.2-0.3厘米,中間刺孔,吸去薑汁,再將其致於灸頭處,放在神厥穴及雙側足三里,灸後皮膚溫熱。

2.2、功效

培補腎元:健運脾胃、以防新生之淤,淨化血液、解決病痛及淤阻。

培補陽氣,溫運血行,血行則淤化,清除積存已久的淤滯(褐斑)。

艾灸,讓你告別寒濕!

症狀:酸,困,累,乏,如肩頸肥厚,酸困,腰酸乏力,關節酸困。療法:艾灸治療宜散寒扶濕,疏通經絡,調理腎氣。取足太陽,督脈經穴為主。灸艾灸30次以上讓你告別二級寒濕!

艾灸後多久可以洗澡 夏天艾灸能開空調嗎

專家表示,一般艾灸完後是不能馬上洗澡的,因為這時身體的毛孔會張開,一洗澡就會很容易受涼感冒,最好等過了半個小時後在洗澡。因為這個時候毛孔大部分都會關閉,受涼的可能性較小,對身體也沒有多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