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陰交的作用是什麼

三陰交處於脾經、腎經、肝經三條陰經交會處,是身體裡鼎鼎大名的保健名穴。
  中醫認為,脾統血,肝藏血行氣,腎藏精,三陰交穴雖歸屬於脾經,但因為和另外兩條經脈的特殊關係,所以經常按揉三陰交這個穴位,可健脾益血,調肝補腎。
  三陰交穴位位置: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保健作用:具有延緩衰老、防治婦科病等作用。
  主治疾病: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子宮脫垂、遺精、小便不利等。
  按摩方法:每天11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20分鐘,對治療各種皮疹大有裨益;每天11~13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20分鐘,對血壓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每天下午17時到晚上19時,用力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15分鐘,具有促進子宮和卵巢血運暢通的功效,可防治各種婦科病;每天晚上21時左右,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20分鐘,具有健脾、收緊臉部皮膚、防止雙下巴的功效;每天晚上21時至23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15分鐘,具有調經、祛斑、祛痘、除皺等功效。一般來說,堅持按揉一個月就能看到明顯效果。
  我國的鐵路網非常發達,有很多著名的鐵路線,每個鐵路線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車站,其中有一個鐵路站非常著名,那就是鄭州站,因為京廣線、隴海線這兩條著名的鐵路線都經過該站,所以起著關鍵的樞紐作用,一旦該站運營出現問題,將會影響兩條鐵路線的運營。
  人體上有一個穴位比鄭州站還著名,人體的十二正經中有3條正經都經過它,它的「運營」狀況直接影響到這3條正經,它就是三陰交穴。
  人的五臟六腑是相互聯繫的,一髒或者一腑出現問題往往殃及其他臟腑,所以,中醫養生、治病講究整體觀,忌諱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腎與肝和脾有著緊密的聯繫。腎藏精,肝藏血,精和血之間存在著相互化生、相互轉化的關係,自古就有「肝腎同源」、「精血同源」的說法。血的化生有賴於腎中精氣的氣化,腎精的充沛也有賴於肝血的滋養,所以,要想把腎養好,必須重視對肝的保養。
  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腎和脾的關係是先天和後天相互滋養的關係。腎藏先天之精,需要依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斷補充和濡養;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又依靠腎中元氣的激發和推動,所以,養腎不可不養脾胃。
  有什麼方法能同時調補肝、脾、腎三髒呢?刺激三陰交穴再簡單不過了。所以,無論是從養生還是養腎的角度看,三陰交穴都應該充分利用起來。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取穴的時候正坐,把除大拇指外的其餘四指併攏,小指下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與脛骨後緣的交點就是。
  日常保健,按摩三陰交穴或者艾灸都很有用。可以每次按摩3~5分鐘,或者用艾條溫和灸15分鐘左右,長期堅持,可讓人身輕體健。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安宮黃體酮的作用 用於痛經功能性閉經

安宮黃體酮的作用主要用於痛經、功能性閉經、功能性子宮出血、先兆流產或習慣性流產、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晚期乳腺癌、子宮內膜腺癌及腎癌等。大劑量可用作長效避孕針。

【藥理作用】

本品為孕激素類藥,無雌激素活性。孕激素的活性在皮下注射時為黃體酮的20~30倍,肌內注射有長效作用。 用於激素失衡引起的功能性出血、閉經、子宮內膜異位症。絕經期激素替代治療中加用本藥以對抗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增殖作用。大劑量用於子宮內膜癌輔助療法。

【禁忌】

患血栓性靜脈炎、血栓栓塞性疾病、嚴重肝功能不全、高鈣血症、過期流產、子宮出血、妊娠或對本品過敏的病人禁用。

【不良反應】

和其它孕酮類藥物相似,可能出現乳房痛、溢乳,閉經、子宮頸糜爛或子宮頸分泌改變以及男性乳房女性化。

精神方面:神經質、失眠、嗜眠、疲累、頭暈。

皮膚與黏膜:過敏反應包括搔癢、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至全身性皮疹及無防禦性反應等曾被報告,少數病例有痤瘡,禿頭或多毛之報告。

胃腸道:噁心及消化不良,尤其會發生在較大劑量。

身體:有時可致乳房脹痛、腹脹。

亦可能產生類似腎上腺皮質醇反應及高血鈣反應,偶有阻塞性黃疸的報導。

【注意事項】

1)本藥須在有經驗的臨床醫師指導下使用,一旦出現因該藥增強凝血機制而致血栓栓塞症狀如偏頭痛、視力減退、復視等情況應立即停藥。

2)部分婦女有不規則出血等反應。如發生出血,可根據出血量加服炔雌醇0.05~0.1mg,連服3日,即可止血。肝病、腎炎病人慎用。

3)有一定雄激素作用,妊娠期久用可導致女性胎兒男性化。

4)血栓栓塞性疾病、肝腎功能不全、乳腺腫瘤及流產者禁用。

5)在連續大劑量MPA治療時,應注意有無高血壓、水鈉瀦留、高血鈣症侯等,如出現這些症狀應調整用藥。

6)本品可能會引起一定程度體液滯留。患有癲癇、偏頭痛、氣喘、心臟功能不全或腎臟功能不全者,使用本品時應謹慎觀察。

7)有抑鬱病史的病人需仔細觀察,抑鬱復發病情嚴重者需停止用藥。某些病人使用孕激素時,對葡萄糖耐受性降低,因此糖尿病患者應慎用。

巴豆的作用有哪些 溫腸瀉積逐水消脹

巴豆辛熱,有大毒,屬於熱性瀉藥,巴豆的作用不少,可溫腸瀉積、逐水消脹、宿食積滯以及滌盪腸胃中的沉寒痼冷。也常用於外療瘡瘍,破積解毒。此外,巴豆油對皮膚黏膜有刺激,內服有峻瀉作用,有很強的殺蟲抗菌能力。

【巴豆的作用】

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喉痹,惡瘡疥癬。

①《本經》: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盪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去惡肉。

②《別錄》: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頹,殺斑螫毒。

③《藥性論》:主破心腹積聚結氣,治十種水腫,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遺》:主症癖,痃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

⑤《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滯,除風補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藏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

⑥《醫學啟源》:導氣消積,去臟腑停寒,消化寒涼及生冷硬物所傷,去胃中寒濕。

⑦《湯液本草》:可以通腸,可以止泄。

⑧《綱目》:治瀉痢,驚癇,心腹痛,疝氣,風歪,耳聾,喉痹,牙痛,通利關竅。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綿裹塞耳鼻,搗膏塗或以絹包擦患處。

【注意】

無寒實積滯、孕婦及體弱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芫花為之使。惡蘘草。畏大黃、黃連、藜蘆。

②《藥對》:畏蘆筍、菰筍、醬鼓、冷水。得火良。與牽牛相反。

③《藥性論》:能落胎。

④《本草衍義補遺》:無寒積者忌之。

【附方】

1、治寒實結胸,無熱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三味為散,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傷寒論》白散)

2、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大黃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納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瘞;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金匱要略)三物備急丸)

3、治寒癖宿食,久飲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熱,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千金方》)

4、治痞結症瘕:巴豆肉五粒(紙裹打去油),紅曲三兩(炒),小麥麩皮一兩(炒)。俱研為細末,總和為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十丸,白湯下。(《海上方》)

5、治陰毒傷寒心結,按之極痛,大小便秘,但出氣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錢,捻作餅,安臍內,以小艾炷灸五壯。氣達即通。(《仁齋直指方》)

6、治小兒L痰喘:巴豆一粒,杵爛,綿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醫鑒》)

7、治寒痰氣喘:青橘皮一片,展開,入剛子一個,麻扎定,火上燒存性,研末,薑汁和酒一鍾,呷服。(《醫說》)

8、治夏月水瀉不止:大巴豆一粒(去殼)。上以針刺定,燈上燒存性,研細,化蠟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世醫得效方,針頭丸)

9、治氣痢: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細研,取熱豬肝和丸,空心米飲下,量力加減服之。牛肝尤佳。或以蒸餅丸服。(《經驗方》)

10、治小兒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錢,百草霜二錢(研末),飛羅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湯,白用米湯,赤白用薑湯下。(《全幼心鑒》)

11、治伏暑傷冷,冷熱不調,霍亂吐利,口乾煩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盡,如粉),黃丹(炒,研,羅過)取一兩一分。上同研勻,用黃蠟熔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時候。(《局方》水浸丹)

12、治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並熬令黃,搗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為度,勿飲酒。(《補缺肘後方》)

13、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錢;輕粉五分。放於四、五層紗布上,貼在肚臍上,表面再蓋二層紗布。經一至二小時後感到刺癢時即可取下,待水瀉。若不瀉則再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14、治喉痹:白礬二兩(搗碎),巴豆半兩(略捶破)。同於銚器內炒,侯礬枯,去巴豆不用,碾礬為細末,遇病以水調灌,或干吹入咽喉中。(《百一選方》)

15、治白喉:巴豆仁、硃砂等分,各研成細末,混和,每用3~5分,置膏藥上,貼於眉間的上方(勿使藥末掉入眼中)。約經8~12小時,局部皮膚發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時,便可揭去膏藥,擦掉藥末,塗上1%龍膽紫液,以防感染。(《江蘇中醫》(11):23,1959巴豆硃砂膏)

16、治耳卒聾:巴豆一粒,蠟裹,針刺令通透,用塞耳中。(《經驗方》)

17、治風蟲牙痛:一巴豆一粒,研,綿裹咬之。二針刺巴豆,燈上燒令煙出,熏痛處。(《經驗方》)

18、治一切惡瘡: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調雄黃、輕粉末,頻塗取效。(《普濟方》)

19、治一切瘡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殼,炒焦,研膏,點腫處則解毒,塗瘀肉則自腐化。(《癰疽神秘驗方》烏金膏)

20、治荷錢癬瘡:巴豆仁三個,連油杵泥,以生絹包擦,日一、二次。(《秘傳經驗方》)

艾葉的作用與功效 溫經止血散寒止痛

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草藥可以就地取材,艾葉的作用與功效不少,現代醫學的藥理研究表明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它對好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對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檳榔花的作用有哪些 清熱除火除煩躁

檳榔花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雄花蕾。乾燥的雄花蕾粒大如米而瘦,表面土黃色至淡棕色。氣無,味淡,性涼 歸胃經,肺經。檳榔花的作用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清熱除火:味苦,能清心瀉火,清熱除煩,能夠消除血液中的熱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