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濕要注意什麼

1、穿衣應以透氣性好、棉製、淺色衣服為好。這樣,既可防止吸熱過多又可透氣防濕氣不散。

2、生活中,不要淋雨,儘量避開潮濕的環境,避免外感濕邪,這樣可避免腳氣、濕疹、下肢潰瘍等病症的發生。

3、注意飲食調養,以清淡為主,常吃具有清熱健脾利濕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蓮子、山藥等。忌食海腥魚類、羊狗肉、冷飲等。因為這些飲食易生濕、傷脾,而中醫認為脾是主管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謝的,所以,脾虛水液代謝異常,從而加重皮膚病。平時可多喝粥以調理脾胃,如綠豆粥,荷葉粥,赤小豆粥等,以方便體內濕熱的排泄。

4、避免勞累過度,加班熬夜,以防因過勞而致免疫功能下降。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如何利用艾灸祛濕熱

1、足三里穴艾灸祛濕

足三里穴是位於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鐘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2、豐隆穴艾灸祛濕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3、解溪穴艾灸祛濕

解溪穴位位置是在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處。這個穴位是我們人體全身祛痰祛濕的一個穴位,特別是解除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著很顯著的療效。如果我們可以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並且堅持一段時間,就能夠很好地達到了祛濕的目的了。

4、三元穴艾灸祛濕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鐘,能夠幫助祛濕。

5、中脘穴艾灸祛濕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同時有助於祛濕。

6、谷穴艾灸祛濕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雖然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強大功能,但是並不適合所有人去艾灸。哪些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事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鐘,每天一次。

7、池穴艾灸祛濕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鐘。

8、白穴艾灸祛濕

脾經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關的兩條經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分別循行和相交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

薏苡仁有效利尿祛濕

百合薏米粥

將薏苡仁50克、百合15克洗淨,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至薏米熱爛,加入蜂蜜調勻,出鍋即成。

此粥甜香熱糯,略有清香味,常吃可健脾益胃,澤膚祛斑,可用於治療婦女面部雀斑、痤瘡、濕疹等症,對青春少女美容有益。

山藥薏苡仁粥

取山藥、薏苡仁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50克,白糖少許。將山藥切細,蓮子去芯,紅棗去核。淘洗乾淨後與小米共煮成粥,粥煮熟後加白糖調勻即成。

空腹食用,每日2次。此粥可以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腹脹便溏,肢體無力,老年浮腫,婦女帶下症。大便秘結

珠玉二寶粥

先將山藥、薏苡仁搗成粗粒,放入沙鍋,加水適量,置灶上,用火煮至爛熟,再將柿霜餅切碎,調入煮好的粥內,攪勻溶化即成。將柿霜加入已煮好的粥內,即可食用。此粥可滋養脾肺,止咳祛痰,適用於脾肺氣虛,飲食懶進,虛勞咳嗽等症。

中醫藥膳幫你祛濕解熱

將百合120克,蜂蜜30克,拌均勻,蒸至其熟軟。時含數片,咽津,嚼食。能補肺、潤燥、清熱,適用於肺熱煩悶或燥熱咳嗽、咽喉干痛等症。

祛濕熱注意事項 4要點需注意

濕熱質的人性情較急躁,外向好動,活潑,常常心煩易怒,應節制安神定志,以舒緩情志。做到喜與憂、苦與樂、順與逆的正確對待,保持穩定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