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者應該避免這18個話題


  面試十八項禁口話題 

    1.先前雇主產權性機密資料。不僅不該露,還會讓面試官認為你這個人不值得信任。 

    2.最近離婚的「驚悚」細節。即使一切屬實,提到這個話題則會顯示你這個人不夠謹慎。 

    3.內心的性別或種族偏見。你或許以為面試官與你志同道合因而大書特書,其實這樣不啻是自掘墳墓,職場裡不容許性別和種族歧視存在。 

    4.政治話題。 

    5.宗教話題。 

    6.心愛的明星球隊或運動員。你最喜歡的可能是面試官最討厭的,即使官憑這一點就反對你很不合理性,可是也無可厚非。 

    7.子女或孫子女甚至到自吹自擂的地步。即使面試官桌上擺著自己的家庭照,你的口袋裡塞滿成疊小孩照片頗不符合面試的場合。 

    8.為面試官取得某物或某種特殊商品的提議。舉例來說,「我能為你買到批發價」或許是事實,或換了個場景會表現出你待人的熱忱,可是在面試則格格不入,而且會顯得你在賄賂面試官。 

    9.談到你剛搬離之某地區的天氣或交通,或任何風土人物,你把它們批評得體無完膚。(你也許碰巧批評到面試官的家鄉,而面試官又正巧深感懷鄉之情。) 

    10.你如何地厭惡數學、科學或其他特別學科,雖然表面上看來似乎與此職位無關。(公司主管階級也許正巧期望員工擅長數理。) ${FDPageBreak}
   11.絲毫無益於前途的個人憎惡。舉例來說,你提到如果你不幸天生一頭紅髮,你絕對會把它染成另外一種顏色,而你也許會發現公司總裁碰巧就生了一頭火焰般的紅髮。當然,守時就是很安全的話題,譬如說你這人十分準時,對老愛遲到的人感到很頭痛。 

    12.抱怨面試官讓你久等,或你填寫工作申請表或接受打字測驗的房間熱得會烤死人。你想表現給面試官的是你的積極面,一味抱怨則適得其反。 

    13.老提大人物名號以自抬身價。舉例說,你前任老闆是個室內設計師,你曾協助她裝潢某位名人的宅邸,名人的排場和派頭並不值得你大書特書。假使你真的與某些社交名流為友,留心別造成你在吹噓自己的印象。 

    14.透露力有未逮之處。舉例說,由於家累,你無法同意下午五點以後留下來加班,你沒有必要主動自暴其短。這條策略當然也有例外,如果雇主明言員工必須同意偶爾留下來加班,而且這是該職位的先決條件,你就一定得實話實說。請記住:某些狀況臨場會有變化,要自行斟酌;萬一到時候公司對你提出某種特殊要求,說不定你的狀況已有改變。 

    15.談話偶爾會陷於沈默,為了化解冷場的情況,你腦中浮現的念頭,不可隨意脫口而出。務必叄思而後言。 

    16.漫無焦點的閒扯淡。你回答完問題或作完一段評論,就此打住,等待下文。話點到為止,喋喋不休徒然無益。 

    17.將面試官讚美得天花亂墜。即使你誠心佩服其人,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讚美可能遭到誤解。當然,你可以這麽說:「與您面晤是一種愉悅,謝謝您。」 

    18.負面的肢體語言。千萬不可坐沒坐相,掇弄頭髮或修指甲,或偷偷脫下鞋子。 

    你在求職面試的歷程中,可能會於以上的清單外再增添一些項目。要記下任何心得,下回赴約面試之前,記得再瀏覽一遍。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求職面試十大禁忌

禁忌一:惡意缺席
  
  接到面試通知,如果不能或不想出席,都應該在前一至三天用電話婉轉地通知對方。許多求職者可能會認為,反正我已決定不去這家公司上班,何必和對方有所接觸?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留下惡意缺席的印象,對你日後要在這個行業中發展,一定有所影響。
  
  禁忌二:不守時
  
  面試時的守時十分重要,遲到是絕對不可原諒的行為,代表你對這家公司根本不重視。太早到也不好,面試官可能有別的事情,還要應付你的突然出現。
  
  禁忌三:穿著邋遢
  
  不管你應徵何種類型的工作,穿著是給別人留下第一印象的機會。即使是所謂創意型的人員,邋遢、不修邊幅的著裝,還是不易令人親近。是不是西裝革履其實並不重要,要把握乾淨、整潔的原則,才能留下好印象。
  
  禁忌四:沒有準備
  
  就算你是一個毫無經驗的社會新鮮人,對於應徵職務的工作性質、內容,也應該有一些基本的認識與了解。企業當然可以容忍新鮮人缺乏經驗,但是沒有準備、一問三不知的人,似乎也意味著將來在工作上缺乏責任感。更現實的說法,企業可能要花兩、三倍的時間才能讓你達到工作的要求。
  
  禁忌五:欺騙
  
  沒有一家企業會錄用不誠實的新人,在面試的過程中,誠實是最好的應對之策。尤其是履歷表、自傳中所寫的個人背景資料,不要誇大自己的能力,或是談話內容和履歷表所寫不符。即使面試時未被發覺,日後也會被檢驗。
  
  禁忌六:言行輕浮
  
  面試代表的是一種對個人性格的主觀判斷,輕浮的言行、誇張的肢體動作,會令人有不信任的感覺。面試官最討厭的是一副無所謂、可有可無的態度,如果你對這家公司沒有興趣,又何必來應徵呢?
  
  禁忌七:沒有自信,或流露驕傲
  
  自信和驕傲有時就在一線之間,尺寸的拿捏要小心掌握。沒有自信的人會讓人有學習力差、推諉搪塞的聯想,肯定不受企業歡迎;驕傲的人則令人生厭,沒有團隊合作的概念、不合群,企業可不想用一個單打獨鬥的獨行俠。
  
  禁忌八:天馬行空
  
  說話的邏輯概念,代表的是一個人的組織能力。天馬行空可能是一種創意,卻也代表著「只會說不會做」的言行失衡。企業應徵社會新鮮人,多半是希望做好基層的執行工作,有創意當然是額外的紅利,只動嘴不動手可不是新人該做的事。
  
  禁忌九:喜好批評卻無創見
  
  沒有一個主管喜歡愛批評卻無創見的員工,面試官也一樣。即使批評的是和工作無關的事,像是政治、經濟、社會的現況,對於求職者來說,並沒有任何加分的效果,可能還會因為你的言語不當,引起面試官的不快。
  
  禁忌十:不知行情亂開價
  
  談到薪水多半代表你有很大的機會被錄取,可是你卻來個獅子大開口,企業怎麼敢用一個漫天要價的人?如果你不想吃虧,面試前應多打聽相關行情,否則就採取「依公司規定」的保守策略。不知行情胡亂開價,絕對讓你的面試倒扣200分。

不妨多備幾塊敲門磚


  職業發展與文憑、證書的關聯性有多大?作為求職的敲門磚,文憑、證書的功效有幾何?本版案例及職場分析就是想闡述這些問題。 

  陳先生除了本科之外,工作之後,還考了幾張文憑、證書,經濟師是需要憑年資去考的,這沒有問題,他還有ACCA國際財會證書、工商碩士學位,還考了註冊會計師,註冊律師有點煩,但他打算還是要把它考出來。周圍的熟人對他敬佩之餘,覺得有點奇怪,那些學位、證書一則都不是那麼容易考的,二則好像對他現在的工作也沒有什麼直接的幫助,卻竟然花費這麼多時間、精力,幹嗎? 

  敲門的磚頭 

  陳先生90年代中前期大學畢業,就到國營單位工作。雖說工作是很牢靠的,但陳先生覺得做這行當,其實競爭還是蠻激烈的,後來進去的新人都要名牌大學畢業,而自己文憑的含金量不夠。恰好1997年的時候,復旦招在職的MBA,而MBA在當時也蠻紅火的,分量不低,一考就被錄取了,兩年半時間讀了出來,「與現在比,當時學費也不貴,兩萬多。」 

  他實話實說,說當時讀MBA也是希望對工作上有所幫助,在國營單位里發展,一是人際關係,二是能力,三是文憑。但領導給你一個職位,或是到外面去應聘吧,表達能力、學歷差不多,履歷可以糊弄,那麼額外有個MBA什麼的,就是個提升、錄取的理由參照。 

  這些學歷、證書就是敲門的磚頭,「這扇門敲敲,那扇門敲敲,口袋裡多放幾塊磚頭,終有一扇門是能夠敲響的。」 

  那張ACCA國際財會證書,是在讀MBA之前就拿到的。那時陳先生剛畢業不久,見有這樣一個班,在社會上也算熱門,加上有中文教學,就去讀了。他說現在很想讀個ACCA英文班的。 

  註冊會計師是在讀MBA期間通過的,獲得註冊會計師證書,要考五門功課,並且允許在五年通過這五門功課的考試。 

  至於註冊律師,陳先生看了看身邊的兩袋子東西,「六一」快到了,那是他給小孩買的禮物,他深有體會地說,讀書還是要年輕的時候讀,結婚了,有小孩了,時間、精力有限了。考法律,要記要背,也煩。不過,他還是想將它考出來。他說,比如現在要做個經理什麼的,報表總會要看吧,合同要懂吧,這其實是一種職業的基本技能。 

  磚頭取捨法則 

  談話的時候,陳先生始終不避對方的目光,顯得相當自信。問起他讀這些證書,是否是出於喜歡,或是有所選擇針對性的?他覺得其實是有功利性的。他有一些同學也考證書,對於考什麼樣的證書,也討論過。他認為有這樣四條準則: 

  一,知名度。證書被公認的程度一定要高,不然花了時間精力考出來,沒有什麼用。 

  二,通用性。就是證書適應的行業面要廣,可以運用的範圍要廣。比如他原先學的是管理,工作又跟管理有關,他所考的證書,其實都是跟管理有關的,就算到其他企業去,也都是有用的。 

  三,通過率。就是對讀什麼書,考什麼證書,事先要有把握,看是否能考上,是否能拿到證書,不然就得不嘗失。當時有個同學跟他一起考MBA,花了時間精力準備,結果沒有考上。 

  四,經濟性。考證書讀班,要學費;另外要花時間。往往讀書考證書,會跟現在的工作時間是有衝突的。所以他讀的一些書,時間上比較有彈性,休息日有一天,工作日有半天之類的,單位里因為看你只占用半天時間,比較容易接受。他說到自己的一個同學,在一家不大的外資企業工作,因為想讀個文憑,不得不捨棄工作。所以,他認為,在現有工作與讀書之間,要權衡哪頭的價值大。 

${FDPageBreak}

  敲門磚與風險 

  陳先生在講到自己一些讀書經歷與對證書的認知問題時,還多次提到風險兩個字。 

  他在國營單位工作,他在單位里的人際關係也不錯。但他講到一些同學的處境,老闆看到手下在讀會計之類的書,跟工作關係不大麼,沒有炒魷魚的動作,也起了炒魷魚的心了。看來在某些單位、某些老闆手下,考證書的事情,需要以前老電影裡鬼子的一句台詞:「悄悄的幹活,打槍的不要。」 

  陳先生工作了十來年,也有不少機會。但他的妻子在外資企業上班,「那是高風險的工作」,一個在國營單位,一個在外資,那是一個家庭比較好的搭配。 

  雖然現在在國營單位上班,但將來如何卻不知道,所以陳先生認為還是要讀書,因為職業生涯還很漫長,「書是一直要讀下去的。」 

  職場分析 

  主持:前程無憂人力資源服務公司高級副總裁簡思懷 

  職業發展與文憑、證書的關聯性有多大?搜索國內職位最多的工作網站www.51job.com發現,17萬個空缺職位中要求本科以上學歷的達93%;要求有四、六級和口譯等英語證書的68%;MBA學位的職位關聯度17%;註冊會計師等的職位關聯度23%,律師資格的職位關聯度為63%,同時職位越高,對其擁有的學歷和資證的要求也越高。如對跨國公司招募財務總監的條件:「CPA或ACCA證書,英語說寫流利,多年的同行業經驗,MBA優先錄用。「財富500強」中的不少總裁就擁有名校的MBA學位和職業資格證書。 

  但是招聘中,對文憑、職業證書的要求不是第一位,對工作經驗的要求才是首要的。仍以跨國公司財務總監的職位為例,如果「他」沒有8年以上的財務工作經驗,特別是沒有3年以上的管理者經驗,即使「他」有ACCA證書,還是難以擔當這一要職。換言之,如果不能把文憑、職業證書轉化成工作技能、經驗和人際關係,那麼它們與職業的關聯度就很低。 

  文中「陳先生」能夠考取這麼多的證書、學位,很令人佩服,但是他的觀點和做法,我以為還是值得商榷的。據說2002年全國註冊會計師考試有160萬人次報考,但單科通過率僅10%左右,不少人通過考試後也不會去從事財務工作。這反映了個人職業規劃的合理性問題。我認為,早至大學晚至工作開始,就應該規劃自己的職業目標,清楚要達成這一目標需要有哪些能力(包括專業知識、語言能力等),具備何種資格。報考資格證書宜早不宜晚。比如一個人30歲前擔任技術研發工作,其後報考律師資格,通過律考後還須一至兩年的職業經驗才最終獲得律師資格證書,那麼他的職業在32歲又得重頭開始。相信很少有企業會僱傭一位30多歲的法律新手,如果這個決定在他工作一兩年時作出,情形則完全不同。此外,由於求職、晉升主要取決工作經驗和業績,不同的職業資格證書之間的共通性又很少,所以想藉多個文憑、證書規避職業風險和多向選擇,實際並不可行。 

  如果「陳先生」從事的是財務管理之類的工作,他考取MBA、CPA和ACCA與自己的職業還很相關,但誠如文中所說那些只是敲門磚,進門後的「修行」需要付出更大的心思和努力,且無「正確答案」。至於法律知識,則可以現學現用或請教專業人士。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提倡終身教育,是希望員工不斷更新知識,掌握和創造新技術,而不必事事以「文憑、證書說話」。

馳騁職場 學習歐巴馬秘訣

女學生求職打好「性別優勢」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