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拔罐有哪些適應症

1。適應證

拔罐療法對瘡瘍癰毒的治療有其獨到之處。

(1)拔罐形成的負壓作用於膿腔,可使膿液充分引流,減少全身中毒性反應,促進創口癒合。

(2)避免在治療深部膿腫和複雜多膿腔膿腫時大創口引流,減少病人痛苦,縮短引流創口癒合時間。

(3)促進膿栓脫落,縮短炎症周期,少用抗生素,從而大大縮短了病程。

(4)拔罐的溫熱效應及持久均勻的負壓效應,改善了局部創面的血液循環,促進了複雜創面和經久不愈的慢性潰瘍的迅速癒合。

拔罐療法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在臨床上早已從早期的瘡瘍發展到用來治療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五官科等100多種疾病。特別是近年來,一些從未用本法治療過的疾病如白塞病、術後腹脹,以及一些疑難急症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水腫,甚至如心臟病、骨折等,使用本法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據臨床觀察,本法對高血壓、心絞痛亦有明顯療效。由於拔罐療法所具有的獨特醫療機理,其治療疼痛性疾病更為見長。

拔罐療法具有明顯的緩解疼痛效果,無論是內科的頭痛、腹痛、膽絞痛、風濕痛,還是外科的急性腰扭傷、慢性軟組織損傷,都可以用拔罐療法取得立竿見影的療效,有的甚至只需一次治療即可痊癒。

刺絡拔罐的鎮痛效果尤為顯著。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疼痛多因經絡阻滯,氣血瘀阻。刺絡拔罐能有效地去瘀行血,通經活絡,臨床常用於治療各種疼痛。現代醫學也認為,刺絡拔罐刺激了某一局部的神經,調節了相應部位血管和肌肉的功能,反射性解除血管和平滑肌的痙攣,產生了明顯的止痛效果。

另外,用本法治療效果較理想的病證有: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哮喘、支氣管炎、百日咳、冠心病、心律不齊、中暑、肺水腫、急性胃腸炎、胃痛、小兒消化不良、高血壓、中風後遺症、糖尿病、頭痛、脅痛、神經痛、肌肉痛、關節痛、腰背痛、痛經、月經不調、乳腺炎、術後腸粘連、蕁麻疹、帶狀疱疹、產後缺乳、牙痛、扁桃體炎、面癱、毒蛇咬傷、瘡瘍初起、近視等。

2。禁忌證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禁用或慎用拔罐療法。

(1)凝血機制不好,有自發性出血傾向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療法,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

(2)皮膚嚴重過敏或皮膚患有疥瘡等傳染性疾病者不宜拔罐。

(3)惡性皮膚腫瘤患者或局部破損潰爛、外傷骨折、靜脈曲張、體表大血管處、皮膚喪失彈性者,局部皮膚不宜拔罐。

(4)妊娠期婦女的腹部、腰骶部及乳部不宜拔罐,拔其他部位時,手法也應輕柔。

(5)肺結核活動期,婦女經期不宜拔罐。

(6)重度心臟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嚴重水腫的患者不宜拔罐。

(7)五官部位、前後二陰部位不宜拔罐。

(8)重度神經質、全身抽搐痙攣、狂躁不安、不合作者,不宜拔罐。

(9)醉酒、過飢、過飽、過渴、過勞者,慎用拔罐。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如何拔罐治療腰椎管狹窄症

拔罐的治療原則

寒濕侵襲:祛邪通絡。

瘀血停著: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腎陽虧虛:溫補腎剛,通絡止痛。

腎陰不足:滋補腎陰,通絡止痛。

治療操作

寒濕侵襲:治療選取腎俞、大腸俞、委中、陽陵泉、崑崙穴。操作時,先令患者取俯臥位,選取中口徑玻璃罐以閃火法吸拔腎俞、大腸俞,委中穴10~15分鐘,後再令患者仰臥位,選取中口徑玻璃罐以閃火法吸拔所余諸穴10~15分鐘,每日一次。

腎陽虧虛:治療選取腎俞、大腸俞、委中、陽陵泉、崑崙穴。操作時,病人先取俯臥位,選取中口徑玻璃罐以閃火法吸拔諸穴10~15分鐘,再令患者取仰臥位,選取中口徑玻璃罐以閃火法吸拔陽陵泉、崑崙穴,10~15分鐘,每日一次。

腎陰不足:治療選取大腸俞、委中、陽陵泉、三陰交、崑崙穴。操作時,病人取俯臥位,選取中口徑玻璃罐以閃火法吸拔大腸俞,委中穴。後再令患者取仰臥位,選取中口徑玻璃罐以閃火法吸拔諸穴5~10分鐘,每日一次。

注意事項

拔罐療法治療本病應配合適當的按摩及藥物治療方可取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患者於早期應注意休息,避免風寒勞累,以免使症狀加重或復發,另外尚應配合適度的功能鍛煉,如背伸,拱橋,直腿抬舉,晃腰,雙手舉足等動作,以增強腰背部肌肉力量,維持脊柱穩定性,預防本病的再度發作。

中醫拔罐哪些穴位可緩解牙痛

四關穴一般是指雙側合谷穴(俗稱「虎口」)和太沖穴,前者位於第一、第二掌骨之間,後者位於足背第一、第二跖骨之間。

在經絡學說中,手陽明大腸經從手出發,沿著手臂外側,終止於頭面部的迎香穴。因此頭面部以及五官疾病,如頭痛、咽喉疼痛、口乾、流鼻血、牙痛等,均可通過合谷穴拔罐進行治療和預防,所以有「面口合谷收」說。同時,在合谷穴經常拔罐還可以保持大腸經的氣血通暢,使體內的代謝產物和毒素及時排出體外。

足厥陰肝經從足出發,沿著下肢內側,繞過生殖器,循著兩肋,上達頭頂。因此太沖穴拔罐可以防治頭暈、頭痛、目赤腫痛、腹痛、月經不調、疝氣等病患。在太沖穴上拔罐還可以降血壓,並具有增強性功能、調整情緒、清利頭目的作用,能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舒暢的情緒。

操作時要注意,由於合谷和太沖這兩對穴位,所在部位的肌肉不甚豐富,拔罐時可選用罐口直徑較小(1.5—2厘米)的火罐。拔罐的頻率以每周2—3次為宜。

中醫怎麼拔罐治療帶下病

帶下病多因脾虛濕熱,或寒濕困脾而致沖任不固,帶脈失約所致。 臨床表現以陰道分泌物量多為主,帶下色白、質稀、味腥,或色黃、質稠如涕如膿,且連綿不斷。濕熱型用刺絡拔罐法,或針刺後拔罐法;寒濕型用單純拔罐法,或留針拔罐法、薑汁罐法,罐後加溫灸。

這些部位不能進行拔罐

有些部位不宜拔罐。例如,皮膚如有皺紋、鬆弛、疤痕凹凸不平時,火罐易脫落,起不到拔罐效果。因此,在皺紋處、皮膚鬆弛等部位不宜拔罐。中醫專家指出,除了在皺紋等身體部位不宜拔罐外,還需注意以下幾方面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