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怎麼拔罐治療帶下病

帶下病多因脾虛濕熱,或寒濕困脾而致沖任不固,帶脈失約所致。 臨床表現以陰道分泌物量多為主,帶下色白、質稀、味腥,或色黃、質稠如涕如膿,且連綿不斷。濕熱型用刺絡拔罐法,或針刺後拔罐法;寒濕型用單純拔罐法,或留針拔罐法、薑汁罐法,罐後加溫灸。

帶下症,古有五色帶之名,尤以白帶為多見。 多因脾虛濕熱,或寒濕困脾而致沖任不固,帶脈失約所致。 臨床表現以陰道分泌物量多為主,帶下色白、質稀、味腥,或色黃、質稠如涕如膿,且連綿不斷。

治療方法一

腎俞、白環俞、次髎、帶脈、歸來。濕熱型配陰陵泉、三陰交、行間;寒濕型配關元、足三里、氣海、陽陵泉。

方法:濕熱型用刺絡拔罐法,或針刺後拔罐法;寒濕型用單純拔罐法,或留針拔罐法、薑汁罐法,罐後加溫灸。均留罐15-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治療方法二

帶脈、三陰交。白帶配關元、陰陵泉、隱白、丘骨;黃帶配陰谷、隱白、大赫、氣海;赤白帶配氣海、關元、上髎。

方法:除隱白外,均用針刺後拔罐法,先針刺(白帶用補法,黃帶用瀉法,赤白帶用平補平瀉法),刺後拔罐15-20分鐘。如為白帶,罐後加灸。隱白只針刺不拔罐。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治療方法三

小腸俞、次髎、帶脈、關元。濕熱型配三陰交、陰陵泉;寒濕型配腎俞、命門;陰癢配蠡溝。

方法:採用留針拔罐法,留罐20分鐘。寒濕型者罐後加溫灸3-5壯。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拔罐哪些穴位可緩解牙痛

四關穴一般是指雙側合谷穴(俗稱「虎口」)和太沖穴,前者位於第一、第二掌骨之間,後者位於足背第一、第二跖骨之間。

在經絡學說中,手陽明大腸經從手出發,沿著手臂外側,終止於頭面部的迎香穴。因此頭面部以及五官疾病,如頭痛、咽喉疼痛、口乾、流鼻血、牙痛等,均可通過合谷穴拔罐進行治療和預防,所以有「面口合谷收」說。同時,在合谷穴經常拔罐還可以保持大腸經的氣血通暢,使體內的代謝產物和毒素及時排出體外。

足厥陰肝經從足出發,沿著下肢內側,繞過生殖器,循著兩肋,上達頭頂。因此太沖穴拔罐可以防治頭暈、頭痛、目赤腫痛、腹痛、月經不調、疝氣等病患。在太沖穴上拔罐還可以降血壓,並具有增強性功能、調整情緒、清利頭目的作用,能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舒暢的情緒。

操作時要注意,由於合谷和太沖這兩對穴位,所在部位的肌肉不甚豐富,拔罐時可選用罐口直徑較小(1.5—2厘米)的火罐。拔罐的頻率以每周2—3次為宜。

如何用拔火罐治療腰椎盤突出

如何用拔火罐治療腰椎盤突出

「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它是藉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其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由於它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在治療腰腿病時,一般可採用留罐、走罐法,對氣血瘀滯型的患者,可在腎俞、大腸俞、次訓妊ㄊ褂麼搪綈餵薹ǎ即拔罐前先用三棱針點刺幾下,然後拔罐,使之出血,加強治血祛瘀的作用。

拔火罐操作簡便,療效可靠,在臨床中非常實用,但對發熱的患者、肌肉過於消瘦或腰部有濕疹和皮膚破損的患者,以及患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孕婦,都不宜進行拔罐治療。

這些部位不能進行拔罐

有些部位不宜拔罐。例如,皮膚如有皺紋、鬆弛、疤痕凹凸不平時,火罐易脫落,起不到拔罐效果。因此,在皺紋處、皮膚鬆弛等部位不宜拔罐。中醫專家指出,除了在皺紋等身體部位不宜拔罐外,還需注意以下幾方面內容:

中醫怎麼拔罐治療兒童哮喘

近年來兒童哮喘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有上升趨勢。兒童哮喘屬於中醫學的「喘證」、「哮證」等範疇。中醫認為哮喘病變主要在肺、脾、腎。肺主氣司呼吸,肺氣虛,外邪犯肺,肺失宣降而作喘;脾主運化水濕,脾虛痰壅,腎不納氣而作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