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拔罐可治療蕁麻疹過敏
治療蕁麻疹以「神闕」為主穴進行拔罐。此法能祛風利濕,使內邪由神闕穴而出。
神闕穴即肚臍,乃任脈要穴,具有健運脾陽、和胃理腸、溫陽救逆的作用。操作時可以先對神闕穴進行艾灸,然後閃罐。閃罐的操作方法是將罐子拔在穴位上,然後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反覆多次地拔上起下。這種方法可以更好地補表氣、透內熱。
如果內熱過重,還可以配合少商、肺俞兩穴刺血。少商穴是手太陰肺經腧穴,位於大拇指指甲根角側上方0.1寸處。肺俞為肺的背俞穴,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處左右旁開兩橫指處。在少商穴針刺放血,配合在肺俞穴拔罐,可以清泄肺胃積熱,排郁散結,給病邪以出路,風邪得清,濕熱得排,鬱結得散,則疹退癢消。
蕁麻疹患者吃什麼食物好
薏米:性涼,味甘。具有解熱祛濕、消炎斂瘡、潤膚祛斑等功效。適宜溫熱蘊結的蕁麻疹患者使用。
冬瓜:性涼,味甘。具有清熱祛風,解毒消腫、生津潤膚等功效。適宜風熱型蕁麻疹患者使用。
南瓜:性溫,味甘。具有溫中散寒、補中益氣、健脾益胃等功效。適宜脾胃虛弱的風寒型蕁麻疹患者使用。
荸薺:性寒,味甘。具有涼血化濕、生津潤肺、消腫解毒等功效。適宜風熱型蕁麻疹患者使用。兒童患者忌食。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巧拔火罐祛除感冒的方法
拔火罐治病主要是通過藉助罐體內壓,依靠大罐邊緣吸附皮膚,牽拉擠壓淺層肌肉,刺激了經絡、穴位,以達祛除外邪,治癒感冒之目的。火罐有許多品種,如水罐、陶罐等。盛產竹子的地方多採用竹罐,現代多採用玻璃罐,而生活中有些常用品如罐頭瓶、酒杯等均可臨時借來一用。
拔罐的方法與操作是治療的重要環節,在有條件的地方,可用鑷子夾住一小團棉球,蘸上95%的酒精(但不能太多,以濕潤為度)左手握住罐體,罐口朝右下方向,隨後把燃著的棉球伸入罐內燃燒l-2秒鐘,快速取出,左手緊急把罐體送往穴位。注意在送往穴位的過程中,勿將罐口對準穴位,以免空氣進入罐內,而是用罐底朝前去接近穴位,接觸皮膚時,順勢快捷地將罐口扭轉扣到穴位上,這樣就緊緊吸住了。
還有一種方法較為易用,就是取麵粉10克,用水攪和成麵團,捏成比罐口大的圓薄餅,貼到皮膚上,然後,用一團正燃燒旺盛的紙迅速丟進罐內,立即把罐蓋在麵餅上,這樣吸引力更大,對第一次使用者來說,這樣可防止因不慎燒傷皮膚。
感冒是外感風邪侵襲人體的一種外感疾病,所以應選用祛風邪解表證的穴位,常用拔罐的部位是選三大穴位,一個是大椎穴,另兩個分別是肺腧、風門穴,每天選穴兩個,三個穴位交替選用。
拔罐的時間也很重要,大火罐吸力較強,每次可以拔5-10分鐘,小罐吸力相對弱,每次可以拔10-15分鐘,早晚各一次,堅持3-5天。
拔罐過程中,如感到頭暈、心悸、脈搏變弱,應迅速取下大罐,喝一些開水一般能夠緩解。初次使用及兒童、體弱等易發生意外反應的患者,宜選小罐。拔罐時間不能太長,以免引起氣胸。拔罐後局部有些潮紅、瘙癢,不要亂抓,經幾小時後即可消散。如果起罐後出現小泡,用消毒針刺破流出液體後,塗以龍膽紫藥水,以免感染。另外還要注意室內溫度,以免再次受涼。
拔罐療法配合針灸可有效治療帶下
帶下症,古有五色帶之名,尤以白帶為多見。多因脾虛濕熱,或寒濕困脾而致沖任不固,帶脈失約所致。臨床表現以陰道分泌物量多為主,帶下色白、質稀、味腥,或色黃、質稠如涕如膿,且連綿不斷。
治療方法一
腎俞、白環俞、次髎、帶脈、歸來。濕熱型配陰陵泉、三陰交、行間;寒濕型配關元、足三里、氣海、陽陵泉。
方法:濕熱型用刺絡拔罐法,或針刺後拔罐法;寒濕型用單純拔罐法,或留針拔罐法、薑汁罐法,罐後加溫灸。均留罐15-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治療方法二
帶脈、三陰交。白帶配關元、陰陵泉、隱白、丘骨;黃帶配陰谷、隱白、大赫、氣海;赤白帶配氣海、關元、上髎。
方法:除隱白外,均用針刺後拔罐法,先針刺(白帶用補法,黃帶用瀉法,赤白帶用平補平瀉法),刺後拔罐15-20分鐘。如為白帶,罐後加灸。隱白只針刺不拔罐。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治療方法三
小腸俞、次髎、帶脈、關元。濕熱型配三陰交、陰陵泉;寒濕型配腎俞、命門;陰癢配蠡溝。
方法:採用留針拔罐法,留罐20分鐘。寒濕型者罐後加溫灸3-5壯。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火罐的吸拔方法與拔罐運用
投火法:將薄紙捲成紙卷,或裁成薄紙條,燃著到1/3時,投入罐里,將火罐迅速叩在選定的部位上。投火時,不論使用紙卷和紙條,都必須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燒一寸左右後,紙卷和紙條,都能斜立罐里一邊,火焰不會燒著皮膚。初學投火法,還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層濕紙,或塗點水,讓其吸收熱力,可以保護皮膚。
小兒感冒需要拔罐治療嗎
發熱是身體的一種防禦性反應,既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菌,又有利於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但高熱時(39℃以上)應在醫生指導下退熱。退熱的最好辦法是物理降溫,如冷敷、酒精擦浴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體溫下降,可配合使用退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