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所謂「補水穴」,其實是中醫經絡里具有補陰作用的一些穴位,其中有三個補水穴位最常用,即太溪穴、三陰交穴和照海穴。
補水穴一:太溪穴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鐘。天氣乾燥時,按揉的時間應該長一些。因為燥易傷陰,多揉一些時間,可補陰,又可防燥。按摩此補水穴位有滋補腎陰的作用,適用於陰虛體質偏於腎陰虛的人。
補水穴二: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是肝、脾、腎三經交會穴,按摩可補肝經、脾經及腎經三經之陰。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每天按摩2次,每次5~6分鐘。孕婦忌按。按摩此補水穴位主要適用於陰虛體質偏於肺陰虛和腎陰虛的。
補水穴三:照海穴
按摩照海穴可補一身之陰。照海穴位於人體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孫思邈《千金要方》照海穴「漏陰」,就是說如果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所以,每天2次,每次10分鐘按摩此補水穴位,有滋補腎陰的作用。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扶正」和「驅邪」的含義
中醫學所論的「正氣」內涵相當廣泛而豐富,僅就發病機理而言,正氣是指人體的形體結構、精微物質及其產生的機能活動、抗病能力、康復能力.以及人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調控能力之總稱。
正氣又簡稱為「正」。中醫發病學認為內臟功能正常,正氣旺盛,氣血充盈病邪難於侵入,疾病無從發生。即使邪氣侵襲人體,正氣即起來抗邪,若正氣強盛。則病邪難於侵入,或侵入後即被正氣及時消除,一般不易發病,即使發病也較輕淺易愈。自然界中經常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致病因素,但並不是所有接觸的人都會發病,此即是正能勝邪的結果。當正氣不足,或邪氣的致病能力超過正氣的抗病能力的限度時,邪正之間的力量對比表現為邪盛正衰,正氣無力抗邪,感邪後又不能及時驅邪外出,更無力儘快修復病邪對機體造成的損傷,及時調節紊亂的機能活動,於是發生疾病。
中醫學十分重視正氣在發病中的主導地位。認為「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而發病,這就突出了正氣的弛弱在發病中起著主導作用。致病邪氣是無處不在的,只要人體的正氣充足,縱然有邪氣的存在,也是不能傷人發病的,只有在正氣不足,防禦能力下降,或者邪氣致病能力超過正氣的抗禦能力時,外邪才會乘虛侵襲而發病。因此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邪氣簡稱為「邪」,又稱為「虛邪」、病邪等,是對一切致病因素的統稱。中醫學中的邪氣,包括外感六淫、疫癘,內傷七情、飲食、勞逸,以及外傷、蟲獸傷等。邪氣是發病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條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導作用。
祖國醫學在治療疾病時所應用的法則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八法,概括為扶正與祛邪兩大法則。疾病的發生與正氣的虛弱有著密切的關係,扶正不能忽視祛邪,因為祛邪能消除致病因素,故前人有「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之說。
中醫基礎:正邪失調則生病
疾病與健康是相對而言。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正常,氣血陰陽協調平衡,即所謂"陰平陽秘"。當人體在某種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體臟腑、經絡等生理活動異常,氣血陰陽平衡協調關係受到破壞,導致"陰陽失調",出現了各種臨床症狀,便發生了疾病。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和變化,雖然錯綜複雜,但總其大要,不外關係到人體本身的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
正氣,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包括臟腑、經絡、氣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復能力,簡稱為"正"。所謂邪氣,則泛指各種致病因素,簡稱為"邪"。疾病的發生和變化,即是在一定條件下邪正鬥爭的反映。
一、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
中醫發病學很重視人體的正氣,認為內臟功能正常,正氣旺盛,氣血充盈,衛外固密,病邪難於侵入,疾病無從發生,《素問》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只有在人體正氣相對虛弱,衛外不固,抗邪無力的情況下,邪氣方能乘虛而入,使人體陰陽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才能發生疾病,《素問》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說,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
二、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中醫學重視正氣,強調正氣在發病中的主導地位,並不排除邪氣對疾病發生的重要作用。邪氣是發病的條件,在一定的條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導作用。如高溫、高壓電流、化學毒劑、槍彈傷、凍傷、毒蛇咬傷等,即使正氣強盛,也難免被傷害。又如疫癘之邪, "五疫之至,留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素問》),這說明了多種傳染病的發生,對人體有較大的危害。
${FDPageBreak}
三、正邪鬥爭的勝負,決定發病與不發病
正邪鬥爭,是指正氣與病邪的鬥爭。這種鬥爭不僅關係著疾病的發生,而且影響疾病的發展及轉歸。
正能勝邪則不發病 邪氣侵襲人體時,正氣即起來抗邪,若正氣強盛,抗邪有力,則病邪難於侵入,或侵入後即被正氣及時消除,不產生病理反應,即不發病。如自然界中經常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致病因素,但並不是所有接觸的人都會發病,此即是正能勝邪的結果。
邪勝正負則發病 在正邪鬥爭過程中,若邪氣偏勝,正氣相對不足,邪勝正負,從而使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氣機逆亂,便可導致疾病的發生。
發病以後,由於正氣強弱的差異、病邪性質的不同和感邪的輕重,以及所在部位的淺深,從而產生不同的病證。如:
疾病與正氣強弱的關係:正氣強,邪正鬥爭劇烈,多表現為實證;正氣虛弱,抗邪無力,多表現為虛證,或虛實錯雜證。
疾病與感邪性質的關係:一般來說,感受陽邪,易導致陽偏盛而傷陰,出現實熱證;感受陰邪,易導致陰偏盛而傷陽的寒實證或寒濕證。
疾病與感邪輕重的關係: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疾病的輕重,除體質因素外,決定於感邪的輕重,一般來說,邪輕則病輕,邪重則病重。
疾病與病邪所中部位的關係:病邪侵犯人體,有在筋骨經脈者,有在臟腑者,病位不同,病證各異。
精氣血津液失衡會致病
精、氣、血、津液失常,是指在疾病過程中,精、氣、血、津液的生成、代謝和功能異常,以及它們之間互根互用關係失調的病理變化。
「五行」在中醫里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