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補,很多人首先就會想起人參、鹿茸和雞鴨魚肉,其實這是一種十分片面的認識。「補」在詞典中有補充、補養、修補等多種含義,也就是說只要缺乏某種物質或方法,若能及時做到補充、添補,則均應屬於「補」的方法。
祖國醫學認為,「補法」是一種能增強體質、改善機體虛弱狀態的方法。從這個角度出發,筆者認為「補」的含義應該有狹義和廣義兩方面的解釋,從狹義方面講,主要包括藥補、食補兩方面 而若從廣義的方面講,凡能「增強體質、改善虛弱狀態」的方法,如神補、動補、靜補等均應屬於補的範疇。所以筆者認為,「補」的方法決不只限於藥補與食補。
補益方法多,進補要選擇
食補 「人以食為天」,所以說食補是機體的最基本的補法。孫思邈說 「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養生也。」《內經》指出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這段話可以說是食補的基本原則。從現代的觀點看,就是說食補一定要做到多品種、多變化,粗細糧、葷素食、主副食要做到合理搭配,儘量做到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水以及纖維素等的攝入平衡。
藥補孫思邈說 「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耳。」年老體弱或身患重病體質恢復之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補。
神補精神情志正常是身心健康、氣血流暢的重要保障。若內傷七情,則氣血功能紊亂,氣機升降失常,百病叢生。所以,在精神調養上應做到心胸開闊,開朗樂觀,保持平和寧靜的心態,重視「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慮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思念以養其心」,這不僅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也會使氣血更加流暢,有利於身心健康。
睡補生活規律,起居有時,勞逸結合,娛樂有度,性生活有節,學會科學健康地生活,特別是保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戒菸少酒,這對保證身心健康、延年益壽,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動補重視運動鍛煉,經常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可增強體質,使新陳代謝更加旺盛,氣血更加流暢,心肺功能增強,肌肉關節也會更加堅強而富有彈性,防止早衰,有利於健康長壽。
靜補 動靜結合、勞逸適度是健康的重要保障。所以在重視運動的同時,也要重視靜養。特別是一些腦力勞動者,若在嘈雜的環境中工作時間較長,或心情比較煩亂時,往往需要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調養精神,可獨處靜坐,或閉目調息,或聽聽音樂,或練習書法,或進行編織,等等,均可達到寧神養心、身心皆靜、恢復大腦疲勞之目的。
${FDPageBreak}
進補有「箴言」,誤區要避免
(1)進補目的要明確進補有多種方法,所以,一定要做到「因人(區別不同性別和年齡)、因地、因時」制宜,根據進補的目的,選擇最佳補益方法。如那些整天伏案工作,靜多動少、精神緊張、渾身是病而又找不出病的「亞健康」人群,實施「動補」的效果往往會比藥補更有效。
(2)食補優於藥補 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除了因病致虛,或處於特殊生理階段(如衰老期、孕產期等)外,絕大多數人只要能做到合理膳食,不挑食,不偏食,保證膳食平衡,就能保障營養的供應,維護健康。但食療進補也要做到「因人而施」。正如醫聖張仲景說 「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所以說,在治病養病過程中,不可忘記「飲食宜忌」。
(3)無虛不可進補 藥補不是萬能的,只有身體虛弱實施藥補效果才會理想。「是藥三分毒」,藥性均有所偏,所以無虛不宜進補,也就是說,任何人、任何時節若沒有虛症,都沒有必要進補。
(4)單純邪實不補 就是說患病邪氣壅盛但正氣不虛者不宜進補,以免導致「閉門留寇,留邪致變」。因為補益之品有固本收斂作用,不利於體內病邪和毒素的消除。一般說來,不論什麼季節,服用什麼補品,凡遇到感冒發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痛瀉痢等情況,均應暫停進補。特別是在進補過程中,要注意不被「大實有贏(虛弱)狀,至虛有盛候」所迷惑。也就是說有些患者表面上雖有「虛」的表現,而實際並不虛。如肥胖之人,多有痰濕壅盛的表現,但卻往往出現神疲倦怠、動則氣喘的症狀 也有一些患者雖形體消瘦,但卻有瘀血痞塊等存在。對於這些患者一般不可進補,必要時可採用「攻補兼施」或「消補結合」的治療原則。
(5)做到辨證施補 虛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以及五臟虛等不同,所以藥補一定要請醫生指導,做到對症施補。若盲目進補,補不對症,非但無益,反會出現「誤補益疾」的不良現象。如補氣之品用之不當,常致腹脹納呆、胸悶不適 補陽之品,性多溫燥,用之不當則有傷陰助火之弊 補血之品,性多粘膩,對濕滯中滿、食少便溏者慎用 補陰之品,多甘寒滋膩,對陽虛畏寒、痰濕內阻者則不可用。
(6)謹防虛不受補 一般而言,身體虛弱者消化功能都差,所以不管是藥補與食補,都要防止「虛不受補」。補藥滋膩的多,不易被胃腸吸收,用之反加重腹脹、納呆等。因此,進補時一定要顧及脾胃能否吸收,必要時可先調理脾胃,等脾胃健壯再施補,或補益藥物與健脾醒胃之品(木香、砂仁、白寇、焦三仙等)同用。即使是單純的食補,對脾胃虛弱者,也要注意平補、清補、緩補(補品宜清淡,或採用少食多餐等方法),不可驟補、峻補。
(7)掌握進補劑量 採用藥物進補一定要嚴格掌握用藥劑量。用量過小杯水車薪,療效不顯著 用量過大則容易產生各種不良反應。如果自己不清楚,應請醫生指導。在劑型的選擇上,服用時間較長,宜選擇丸(片)、散、膏劑等,若短時間服用,可選煎劑或藥膳燉服等。而對於「動補」等,也要注意掌握「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等原則。
(8)重視形神兼補在祖國醫學中,歷來把「形神兼備」作為健康的標準,用現代的話說「形神兼備」就是不但應該體格健壯,而且要「心理健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只重視「形體」虛衰的進補,而忽視了精神的調養。調養精神有很多方法,如吹拉彈唱、琴棋書畫、旅遊賞景、向人傾訴(話療)等都是「神補「的有效方法。著名醫學家吳尚先就曾指出,唱歌解悶、聽曲消愁,「遠勝於服藥者矣!」
總之,進補「藥症相符,大黃亦補 藥症不符,參茸亦毒」,絕非「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正如清代名醫余聽鴻說 「見病不可亂補,一日誤補,十日不復,服藥者可不慎乎。」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立秋「貼秋膘」的由來
8月7日,是立秋的日子,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什麼是「貼秋膘」呢?實際上在炎熱的夏季,人們什麼都吃不下去,有厭食之感。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麼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係。「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此外,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麼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立秋養生八大禁忌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 氣候雖然早晚涼爽, 但仍有秋老虎肆虐, 故人極易倦怠、乏力﹑納呆等。根據中醫「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必要。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八忌:
一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 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 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 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 否則適得其反, 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 但起碼應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 手足不溫, 口淡涎多, 大便溏, 小便清長, 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 則手足心熱, 口乾, 口苦, 口臭, 大便乾結, 小便短赤, 舌質紅, 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 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二忌無病亂補。無病亂補, 既增加開支, 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 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 血中膽固醇增多, 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三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 有病治病, 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 可引起腹脹, 不思飲食; 過服維生素C, 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四忌重「進」輕「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 餐餐大油膩, 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 需及時排出, 而生活節奏的加快, 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 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 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 提倡在進補的同時, 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五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 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 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 順氣寬胸, 化痰止咳; 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六忌凡補必肉。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 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 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 若久服多服, 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 常常不堪重負, 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 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 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 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 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七忌越貴越補。「物以稀為貴」, 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 其實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 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 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 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症, 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 「缺什麼, 補什麼」, 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 尤其是老年群體, 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八忌恆「補」不變。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 專服某一種補品, 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 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 亦有一定的副作用, 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 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 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 而且不同的季節, 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 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 不能恆補不變, 一補到底。
這四類人群不宜熬夜看奧運
奧運期間,相信很多朋友都會熬夜看比賽,由於北京和倫敦有七個小時時差,大多數比賽都應該是在北京的凌晨直播。如果想觀看比賽,就可能影響到人們正常的休息,給健康帶來隱患,所以有一些禁忌是大家必須應該了解的。
巧解民諺話立秋
立秋即將到來,如何根據立秋的氣候特徵做好養生保健呢?我們不妨來解析幾條與立秋保健有關的民諺,看看對人們有哪些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