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竹罐的原理及禁忌

拔竹罐是我國中醫外治的方法,那麼拔竹罐療法的適應症都有哪些呢?竹罐療法適合各類疼痛性疾病、婦科常見病的保健預防和治療,手足冰冷、疲勞綜合症的調理等。那麼中醫拔竹罐的原理和禁忌有哪些呢?

拔竹罐也叫竹罐刺血療法,屬於刺血療法的一種,千百年來一直是秘而不傳的民間治病絕技。和以往的拔罐器具不同,中藥竹罐採用純天然的竹子進行拔罐,效果更好。那麼為何要採用竹罐呢?

1、採用的竹罐多為內徑和拇指大小差不多的竹罐,俗稱「拇指罐」。藥罐內水蒸氣冷卻成水產生的負壓要比「閃火罐法」大的多,但由於藥罐的口徑較小,皮膚凸入罐內較少,所以基本上沒有疼痛的感覺、不會留下難看的印記,而且拔罐部位基本上不受限制。

2、使用竹罐刺血療法治療,竹罐內的水蒸汽溫度降低後凝結成水,就產生很強的負壓,吸力更強,同時用來煎煮竹罐的中藥具有去風、活血的作用,拔罐過程中可以延緩瘀血凝固的速度,以便瘀血順利排出體外。

3、經中藥煮過的竹罐是熱的,可以有效阻止血液的凝固,同時竹罐隨著降溫吸力是逐漸增加的,防止吸力增加過快使毛細血管過快充血而影響瘀血的吸出。

中醫拔竹罐療法的禁忌症

1、女性經期、孕期期;

2、糖尿病空腹血糖高於8的人;

3、眼、耳、乳頭、前後陰、心臟搏動處、眼睛能見到的血管等;

4、急性傳染病;

5、7歲以下小兒及70歲以上老人。

6、酒後、過飢、過飽;

7、有出血素質,尤其是血友病者;

8、嚴重的心臟病,心力衰竭,佩戴心臟起博器的;

9、全身高度浮腫;

10 、高度神經質,狂躁不安,痙攣抽搐不合作者;

11、身體極度衰弱消瘦,皮膚失去彈性者;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解讀神秘膽經 敲敲打打就瘦腿的秘訣

想瘦哪裡就瘦哪裡?神秘膽經究竟隱藏這什麼秘密呢?想瘦什麼部位就按摩敲打什麼部位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按摩敲打可以舒經通絡、活血排毒,血液循環快了,身體就會有足夠的能量來排除垃圾,體內的水腫、毒素自然就會去除,按摩敲打的部位就會瘦下去。

為什麼膽經可以瘦腿?

在中醫的理論中,臟腑和經絡表里對應,當某個內臟器官活力較差時,其相應經絡的活力也相對差。例如胃有寒象時,用手摸胃的部位,可以感覺到溫度較周圍低,這時這部份皮下的生理活動一定比周圍差,當然就會堆垃圾了。

又例如體內有濕氣,在舌頭的邊緣就會有一圈齒痕,相應的脾臟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運輸的功能欠佳。

人體內的寒氣尤以膽囊內的寒氣為重,而大腿外側的經絡,就是膽經所經過的路線。寒氣常常堆積在這裡,敲膽經,是要把寒氣敲散,把血氣敲足,那麼自然而然,你的腿就變瘦了。

敲膽經瘦腿適合人群

典型的梨形,肉全堆在大腿、膝蓋MM;貪吃,喜歡吃甜食但是超級懶運動,跑一百米都喘氣的MM;上身瘦下身胖,運動減肥怕胸變小MM;總之就是大腿脂肪和水分比較多的人。

不適合人群:肝火過旺、愛長痘痘的人

效果:驅除人體內的寒氣,是促進膽汁分泌排毒,補充血氣的,緩解大腿的水腫或者是靜脈曲張。堅持十天半個月,大腿就能瘦2-3CM,同時臀部也會見瘦。

如何正確的找到膽經?

膽經在下肢的巡行路線是沿股、下肢外側中線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間。有個很容易找到的標誌,就是沿著褲子中間的那條線至膝蓋側面處,主要是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四個穴位。

敲膽經瘦腿詳細方法:

敲膽經,就是每天在大腿外側的四個穴位點,用力敲打,每敲打四下算一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五十次,也就是左右各兩百下。由於大腿肌肉和脂肪都很厚,因此必需用力,而且以每秒大約兩下的節奏敲,才能有效刺激穴位。

坐在床上伸直雙腿,或者把腳放在一個小凳子上,用拳頭去捶大腿兩側。從大腿外側根部(站起來屁股有個窩的地方)開始一直敲到膝蓋,敲50組(從pp側面到膝蓋處,敲一整條下來算一組)就差不多了,如果你心急,可以多敲一些,但是貴在堅持。可以一天敲一次,也可以兩次,反正有空就敲一下。

力度:敲膽經是為了強迫膽汁分泌,不需要很用力,把自己的手舉起來,隨勢下降敲打就可以了。

敲膽經瘦腿注意事項:

1、是要兩條腿同時敲,還是先敲一條腿,再敲另一條腿,都隨便你

2、並不要求很正確的穴位

重點瘦腿有四個穴位,有的人對針灸穴位比較了解,力求到位,那很好,但對一些對針灸穴位不太了解的人就無需苛求,有敲就有作用,既不在乎穴位正確與否,也不在乎是否完全沿著經絡線路,這要基本上是在大腿外側膽經的通道上就一定不會白敲。只要敲得大腿外側的膽經筋有點熱乎乎,就能刺激膽汁的分泌。

3、力道不用太大:敲膽經不需要很大力,有痛感就行,不要敲出瘀青來。

4、不需要敲到小腿上,一是操作不方便,二是小腿上膽經與胃經的位置太近,用敲的方法要完全分開是不是有難度。

5、晚上23點之後不要敲, 23點至1點是氣血進入膽經的時候。

6、肝火過旺的人不適合這個方法。

7、有的女性本來血就很少,但由於肝臟熱,所以月經問題沒有暴露。血氣上升後,肝熱下降了,月經推遲是正常的。當血達到正常水平,月經也就恢復了。月經來時可以少敲或不敲。

敲膽經瘦腿配合飲食:

1、要放棄所有的甜食和零食,蛋糕、奶茶、冰淇淋、餅乾之類的都不要吃了。

2、少吃高油高鹽調料足的菜,尤其是葷菜,多吃健康的蔬菜,還有全麥麵包,燕麥片這些東西,每餐八分飽的飲食就行了,不要吃撐。

3、按照早餐吃豐富,午餐營養、晚餐清淡的規律來飲食。現代人,特別是上班族,運動量嚴重不足,每天都處於熱量過剩的狀態,而且久坐不動,下身自然越來越肥。晚餐可以適量少吃,喝點燕麥粥或者雜糧粥,吃點水果就足夠了。

遵循中醫體質養生原則 告別痰濕不得病

每個人有不同的體質特徵,針對這些異同的狀況,推出了新的有針對性的中醫體質養生方法。從了解你的身體內部特徵,到遵循這個規律找到新的養生方法,就是中醫的擅長之處。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痰濕體質的人應該怎麼辦?

 體質特徵:屬於積滯體質。「痰」—— 沒有用的廢物——沒有處理好的「半成品」。廣義的—— 水谷化不成津液的堆積物,體內的「河流」不暢通則積滯了——形成「痰濕」;狹義的,就是指「痰」。中醫有個理論「百病皆由痰作祟」——頑痰生怪症。 痰濕是人體代謝不順。有諸內則形諸外。 胖,脂肪肝的人多。痰濕體質的人,胖人多痰濕,瘦人多內熱。痰濕體質的人,身體比較笨重,不喜歡喝水,口味偏咸,小便混濁,起泡沫(啤酒尿),多愛出汗,大便發粘,不順,舌體胖大苔厚;神——形體情緒反應慢,神昏頭重,想睡,飯後蒙蔽清陽,澀,粘滯。

 形成原因:a、先天的,家族史 b、 偏咸,年輕時吃冰凍寒涼食品,(脾胃是生痰之源,肺胃儲痰之器) c、 長期熬夜形成的, d、舌苔厚膩就不去,影響膽氣疏泄,進而影響肝和脾,膽——肝——脾。

 易得疾病:偏胖,高血壓,高血脂,肝血糖,痛風,心梗,脂肪肝;皮膚不好,油性,囊腫,痤瘡;月經不調,經量少;慢性咽炎。經常暴躁——不良的生活習慣出現——由於焦慮鬱症,不安所以喜歡不斷吃東西,貪涼,熬夜,致使脾胃怠工。——對治———— 首先心理溝通,舒緩情緒。 好好保護脾胃。脾胃是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百病皆由脾胃生」。痰濕體質是生活方式病,在中國,多是企業高層,白領,和公務員患者多。

 飲食事項:控制食量,不暴飲暴食,淡食,不要吃「宵夜」,一定要吃早餐,這是減肥的第一步,如果晚上多食,滯於中焦,使陽氣在晚上不能「潛藏」。對治——化痰理氣散結—— 可多用汗法——把發汗的功能調動出來,出汗具有很好的排泄功能,可通過吃麻辣燙,做桑拿,用生薑等辦法出汗,散濕暖脾胃,促發汗。用生薑調(TIAO)理,效果明顯——

1、泡茶——紅糖,紅棗,薑片,薑茶——到了夏天堅持喝一段時間,發汗——通透——膚色好。重用姜——7片——對大胖子——要出汗。男性菸酒者減少些,夏天的姜的藥理——夏月伏陰在里,一般人都是外強中乾,氣血外走,故不能貪涼,姜可以幫助氣血外達,鼓舞氣血外發;到了秋涼以後,就減少或停用姜;

2、冬天陽氣收斂了——伏陽在內,不宜用姜了。所以冬天多吃蘿蔔——補而不呆。如果冬天伏陽外發,易得腮腺炎。人上床睡覺,要把陽氣潛藏起來才是養生。

3、 少咸,少酸,少寒涼,少吃收澀的食品——酸甘化淤,醋生濕,山楂傷脾胃,不利痰濕,少喝飲料,甘能生濕,肥胖是一毛錢一毛錢吃出來的。西瓜少吃(西瓜是天然的「白虎湯」),海鮮,水果也少吃,

4、從複雜的生活方式中退出來——好氣鬥狠,熬夜網遊,恣情縱慾,應酬過多。

5、 多運動。

6、 生活起居:1。中年多痰濕證者,注意查血脂血糖血壓,而且是空腹和餐後兩個時間的。2。多曬太陽,散濕氣,振陽氣。3。多洗熱水澡,泡浴,到皮膚發紅,毛孔開張,出汗後,不宜立刻用涼水沖洗,一定要把汗出透,自然落汗。4。少用空調。(陽加陰謂之汗);5。 衣服寬鬆,宜散濕氣。

7、 方藥:黨參,扁豆,砂仁,——中焦;白芥子,陳皮,——肺;赤小豆——走於下;絞股藍,陳皮六君子丸,參苓白朮散,排毒揚言膠囊(此藥中病即止)。

8、 四季保養:痰濕體質的人秋冬季就不要進補了。女性通經水谷便血情,這是美容的關鍵。

9、 經絡養生:脾俞穴,胃俞穴,足三里,陰陵泉,水分(臍上一指),神闕(臍下一指),輪換灸。

刮痧養生正流行 注意好5點刮出好身心

刮痧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醫生常用的15個保健小秘密 身體健康不生病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健康長壽,因此他們對於養生保健越來越重視,而養生並不一定是通過是通過那些昂貴的保養品來滋補身體,也不是需要什麼保健器材來強健身體,反而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卻可以讓你保持健康。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著名的醫生們的健康秘訣是什麼,他們是如何保持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