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會止血招數

  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正確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出血傷呢?讓我們學幾招止血要領吧。

  判斷出血來源

  判斷出血來源可以針對性地止血。

  噴射式出血為動脈出血。血液為鮮紅色,出血速度快,可危及生命。

  冒出式出血為靜脈出血。暗紅色血液大量流出,也易危及生命。

  滲出式出血為毛細血管出血。只要壓迫出血部位,不久即可止住血。

  止血招數

  第一招:一般止血法。對小而淺的出血創口,用創可貼即可。

  第二招:指壓臨時止血法。臨時用手指或手掌向骨面按壓。情況穩定及止血用品(如繃帶)準備好後,再選用其他止血方法。

  第三招:加壓包紮止血法。適用於四肢小動脈、靜脈出血。在出血傷口上覆蓋幾層消毒紗布或較乾淨的手帕、布類等,然後用三角巾或繃帶等緊緊包紮。壓力大小以能止血而又不影響傷肢的血液循環為宜。(註:當傷肢出現血液循環障礙時,可出現指端發紺現象。)

  第四招:止血帶止血法。若用上述方法止血無效,或遇到四肢大動脈出血時,可採用止血帶止血。在傷口近心端,將傷肢紮緊,以達到止血的目的。

  注意:上止血帶時間過久,容易造成肢體壞死,因此每隔50分鐘應放鬆一次,每次放鬆3~5分鐘。在放鬆止血帶的同時,要在傷口處加壓,以防止血帶放鬆後引起猛烈出血。

  注意事項

  1. 傷口內有異物存在時,不要在受傷現場處理傷口內異物,應在進行包紮止血後,立即送傷者到醫院由醫生處理。

  2. 止血及包紮時,可適當抬高傷肢,以減少出血量。

   編輯推薦:

   中醫:涼血止血用槐花

   艾葉溫經止血 居家必備的13味常用中藥

   黑白茶止血涼血 治療女性月經過多的幾款藥茶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養生的四大人體反射區

  都說眼睛看到的東西是外界的物體通過眼睛投射到我們的瞳孔,通過神經反射到我們的大腦中的一個倒立的像。養生在人體也是反射區的,了解重要的四大反射區對於我們的養生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人體內臟投射部——背部區

  中醫養生認為背為足太陽膀胱經、督脈所過之處。足太陽膀胱經與五臟六腑聯繫密切,是人類內臟投射部,經常激發疏通背部區,有益於氣息運動,血脈流暢,可滋養全身器官。特別是人到老年氣血衰退,對寒潮的侵襲適應力減弱,要想平安度過寒冬,背部保暖實為當務之急。

  保健方法:穿衣服注意保暖,隨時加減,以護其背。避風曬背,能暖背通陽。背為五臟俞穴所會,尤其是天熱汗出腠開時,若被風吹,則風寒之邪易於內侵,引起疾病。捶背可舒經活血,振奮陽氣,強心益腎,增強人體生命活力。搓背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悶、腹脹之功效。

  人體結構的大梁——脊柱區

  中醫經絡學說認為,督脈分布於脊柱。督脈是人體的一條大陽經,決定了人體的腦髓、腎、腰脊、脊髓。脊柱為人體的中軸骨髂,具有支持軀幹、保護內臟、保護肴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

  保健方法:注意身體的基本姿勢,在彎腰搬重東西的時候,最好先蹲下,讓身體重心下沉,慎重用力。加強脊柱的肌肉力量,可做俯臥背伸式動作、拱橋式動作、倒步走或爬行運動。加強柔韌性練習,可做壓肩、下叉、前後彎腰等運動。堅持頸背腰骶部的按摩,按摩可以解除腰、臀、腿部肌肉痙攣,消除疲勞,對老年人的老花眼有好處,那麼老花眼吃什麼食物好可以參考一下。

  人體養生奧秘處——腋窩區

  從經絡學的角度看,腋窩主要分布心包經和心經。按捏腋窩可使人舒筋活絡,調和氣血。腋窩頂端動脈搏動處有一穴位——「極泉」。按摩極泉穴,有防治心臟病、肩周炎、乳腺病等的作用。腋窩的強身奧妙有兩點:一是刺激此處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結,可促進體液循環,使全身器官能得到更多的養分與氧氣。二是由此引發的大笑,使人體器官甚至細胞都得到運動,對於心、腦和肺都有養護益處。

  保健方法:一是按壓,用拇指指腹選中極泉穴,反覆揉壓直至出現酸、麻、熱的感覺。二是彈撥,用中指輕彈腋窩底,切忌用力過度。孕婦、嚴重心腦血管病患者、腫瘤有淋巴轉移患者等不宜採用此法。

  諸經百脈相通穴——肚臍區

  肚臍名為神闕穴,神闕穴是胎兒從母體獲取營養的通道。它內聯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皮肉筋,因而歷來被醫家視為治病要穴。每一個人都應該注意臍部的保暖。肚臍受涼,特別是年輕女性,不僅會影響經期,還容易導致痛經,康熙的養生秘方也可以學習,並影響子宮的結構功能。

  保健方法:揉按肚臍,可以健腦、補腎、幫助消化、安神降氣、利大小便,加強肝臟腎臟的新陳代謝,使人體氣血旺盛,對五臟六腑的功能有促進和調整作用。還可艾灸肚臍,慢性病多宜灸此,以助元氣,從而達到抗病強身保健的作用。

  正確的在反射區進行中醫相關的養生,我們的身體才能更好的生活工作。

中醫養生長壽學說與五大養生技藝

  中醫長壽學說

  中醫學養生保健是中華民族的發明創造,對於如何通過養生達到長壽目標時,自古以來各家各派說法很多,可稱此為長壽學說,主要有四類:

  1.「養身莫善於習動」的主運動說 早在《周易·乾·象傳》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運行健動為天之道,人循此而自強不息。《呂氏春秋》也說「流水不腐」,古人一直以運動為生命的基本特徵。對此,清初的顏元先生,在《言行錄》中概括道:「養身莫善於習動,夙興夜寐,振起精神,尋事去做。」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體能保持耐力,消除神經系統緊,使腦下垂體與羥色胺釋放,提高睡眠質量,運動還有預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生命在於靜養 道家的老子、莊子,都主張「清靜無為」,《淮南子·原道訓》說「靜而日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內經》也注重清靜,《素問·痹論》說:「靜則神藏,躁則神亡。」《素問·生氣通天論》認為清靜有抗衰防老,拒邪入侵的作用:「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南北朝時代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教誡篇》中總結道:「靜者壽,躁者夭。」靜也並非絕對地靜,可以外靜而內動。古人認識到壽命有定數,應該減少耗損,兩漢之際的桓譚,在所著《新論》中提出「人生如燃燭」,這也是對靜養的另一種解釋。在靜養和減少消耗中,特別強調精氣內守,保養腎精。

  3.重節奏,貴和諧 中醫養生治病都講求天人之和諧,人要與一年四季,一日晨晝昏的節奏同步,陰陽的剛柔弛張要和諧,《內經》對動靜的關係,總的概括是「能動能靜,解以長生」,這樣可以達到順天避邪。如果這種節奏和諧關係偏頗,就會發生陰陽偏盛偏衰,生化大病。

  4.生命在於激盪 《周易·大壯·彖》謂:「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第三十四卦大壯卦的卦象是乾下震上,在乾天之上有震卦激盪。這樣「剛以動故壯」。《易傳·繫辭》也講「鼓之舞之以盡神。這又與生命在於靜養觀念不同,認為「靜極生動」的振盪更有氣勢,更具生命力而體現生命的價值。古人如李白就強調驚險和氣勢。他「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或講「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出龍門」。當代有人通過氣功實驗支持這一說法,宇航員完成航天飛行後,也有煥發生命力的感受。

 

${FDPageBreak}

  五大養生技藝

  中國古代養生家將以上長壽理論進行選擇性的綜合,並和有關醫學知識結合,創立了豐富多彩的養生保健技藝,其目標和要領有五:

  1.寶命全形,追求境界  中醫養生保健是在中國生命哲學指導下的實踐。首先強調「神形全備」,如《莊子·養生主》所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個目標也稱「寶命全形」。在諸多古典名著中,提出養生可以達到真人、聖人、至人、賢人等境界。真人是有真知能做到天人合一的全真之人,聖人是堅持天人合一理論通曉萬物的人,道理完善能達到忘我境界者為至人,德才並美者為賢人。總的說,以天人合一,即物我兩忘,能把自身融入大自然者為生命的最高境界。

  2.防治養一體,修身養性同功 同一種養生保健手段,如醫藥、武術等,既可用於治病、養生,也可施用為預防。在運用諸種操作手段之時,還強調要注重性格品德修養,包括培養良好的習慣。儒家重視修身的養生價值。《論語·壅也》謂:「知者樂,仁者壽。」道家注重養性保精,一再告人以節慾。

  3.顧護正氣,強筋健體,講究套路 人體正氣包括生機(生長力)、抵抗力(免疫功能)、體力、性能力和耐痛苦能力等。它源於先天,增益於後天。在施用養生保健手段時,首先考慮護持正氣,中醫創造的一些練功方法,還有補益後天滋育先天之功,發揮「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作用。系統思維是中國傳統思維中的卓越內容之一。中醫在治病時運用套路,能解決很多疑難病的治療。在養生時,把個個零散招式有機組合起來,形成套路,於是形成各種功法。以系統性為套路的各種功法,不僅能提高練功效益,而且使練功具有藝術性。中國武術和導引等,重視陰蹺脈、沖脈和督脈,以三脈為造化,確有強筋健骨的作用。

  4.門類豐富,各臻其妙,簡捷適用   中國養生術門類豐富可珍,有普適性的養生術如導引、太極拳等,也有適合不同年齡性別和不同條件、不同要求的養生保健功法。大體分七大類,即①導引;②氣功;③推拿按摩;④食養食療;⑤藥養治病;⑥房中養生;⑦駐顏術。每種養生門類中又有多種功法。有的功法如導引,可以訓練固齒、視力、聽力,增加唾液分泌,又具有鎮靜催眠的功效,屬於在生命科學的一種創造發明。各種養生保健功法中以簡捷者最具適用性。如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記述的「六字訣」,分別訓練腎、肝、心、脾、三焦、肺。又如早在《千金方》中就記述的「十六字訣」:「一提便吸,吸吸歸臍,一吸便咽,壽與天齊」。僅十六字,卻能起到全身鍛煉的作用。

  5.寓養於樂,與傳統文化相通 中國養生手段和書法、繪畫、舞蹈、音樂、古琴、奕棋、歌詠、詩詞、戲劇等傳統文化,具有相通性,它們又有共同的要領和規律,例如都有精氣神之說,都以守神為上,都講究韻律,以神韻為至上。又都要求遵循規律、「順而已矣」和「順天避邪」等。這些傳統文化的內容也都是養生手段,於是養生成為有娛樂和趣味的實踐,可謂寓養於樂。

發怒也治病 中醫教你「調情」志

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人的七種情緒。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兩重性,既能有利於人,也能有害於人。

《內經》飲食養生之順時辯證選食

中醫飲食養生強調結合體質,辯證選食。飲食養生作為《內經》養生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有大量深刻精闢的養生學原理,深入研究其科學內涵,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深遠的理論意義。中醫飲食養生強調結合體質,辯證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