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可降低結腸癌發病率

  國外有研究認為,體育鍛煉之所以能降低患結腸癌的危險性,有下列三方面原因:

  一、運動可增加消化液分泌,促進消化,並能增加腸蠕動,促進排便,從而減少潛在致癌物質通過結腸時與結腸黏膜接觸的時間。

  二、動物實驗證明,患結腸癌的大鼠注入前列腺素後,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而運動可以增加人體前列腺的生成。

  三、多參加運動的人較不運動的人接觸陽光的機會顯著增多,陽光中的紫外線能將人體皮膚中的7—去氫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維生素D具有促進腸道吸收鈣的作用,增加的鈣離子能降低結腸內脂酸和膽酸轉化為不溶解鈣皂的致癌作用。

  研究人員對有結腸癌家史的結腸癌高危人群研究發現,這些人結腸的上細胞有快速分化的現象,經補充鈣劑2~3 個月後,上皮細胞分化的速率即降低到與結腸癌低危人群一致的水平,證明鈣對結腸癌確有預防作用。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頭部遭連續輕度撞擊損害大腦健康

  核心提示:美國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即使頭部受到輕度撞擊也會導致大腦隨時間推移不斷退化。

  外傷將對大腦產生持久影響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道,美國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即使頭部受到輕度撞擊也會導致大腦隨時間推移不斷退化。此項研究將目光聚焦橄欖球選手,比賽中,橄欖球選手與對方球員之間經常發生肢體衝撞,頭部受到撞擊更是家常便飯。根據這項新研究,頭部受到撞擊導致行為和認知功能發生的變化與阿茲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患者出現的症狀類似。無論是身體正面相撞還是頭盔相互衝撞,橄欖球選手可能都會因為頭部遭撞擊次數的不斷增多面臨大腦長期損傷風險。

  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科學家便發現頭部重複遭到擊打可達到拳擊手大腦退化,這種疾病被稱之為「拳擊手痴呆症」。美國西北大學神經外科醫生、國家橄欖球聯盟頭部、頸部與脊骨委員會副主席亨特·巴特傑爾表示:「橄欖球比賽成為一個典型,重複遭到輕度撞擊對選手大腦健康構成威脅。」最近進行的研究發現,一次又一次的輕度撞擊最終也能產生巨大影響,橄欖球、冰球選手和士兵都是危險人群。

  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橄欖球選手每季比賽中頭部遭到撞擊的次數平均為950次。在這所大學,神經學家凱文·古斯基維茲和同事用6年時間分析來自視頻記錄和安裝在頭盔上的加速計的撞擊數據。他和巴特傑爾指出,他們計劃於2011年在美國橄欖球聯盟各個球隊身上測試類似技術。古斯基維茲說:「5次高位撞擊和5次低位撞擊對大腦產生的影響究竟哪一個更大?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正試圖發現撞擊導致的腦震盪將對選手造成何種影響。」

${FDPageBreak}

  古斯基維茲認為現場監視和教育指導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對橄欖球比賽所致腦損傷的關注促使橄欖球聯盟制定相關新規定,州政府出台新法律,國會也舉行了聽證會,所有這些舉措都旨在保護年輕的運動員。巴特傑爾指出,負責為士兵研製頭盔的軍方專家正與橄欖球聯盟展開合作。新的頭盔製造材料以及用於場上場下檢測的技術成為最近在紐約舉行的橄欖球聯盟會議上的焦點。

  藉助於更為先進的大腦成像技術、血液和脊髓液檢測手段以及基因標記,醫生能夠在早期診斷慢性創傷腦部病變。這種疾病與拳擊手痴呆症一樣,但患者並不僅限於拳擊手。目前,這種疾病的決定性症狀——大腦內出現異常微管相關蛋白塊——只能在進行大腦切片、染色並藉助顯微鏡情況下才能觀察到。波士頓大學外傷性腦病研究中心副主管安·麥克基表示,慢性創傷腦部病變通常在遭受腦外傷後多年才會出現,「我們決不希望在患者死後才得到確診」。

  古斯基維茲計劃創建資料庫,跟蹤調查所有在運動生涯中遭受腦外傷的運動員,以幫助解釋他們在後半生出現的神經系統變化。他說:「到時候分析這些數據的人可能是我的孫子,而不是我本人。」

宅族如何讓長假宅出健康新時尚

  相比長假在家足不出戶、睡眼惺忪的「宅一族」,記者採訪發現,今年「十一」黃金周,一部分「宅一族」選擇和網友「捏團」、約朋友健身和陪父母養生等方式過節,「宅」出健康新時尚。

  家在銀川剛到北京工作的徐鵬是「捏團」「宅一族」之一。她表示,「十一」長假單位安排值班,身在異鄉,她認識的朋友很少,想出去吃飯一個人沒氣氛又很貴。但最近她發現了一個「捏團網」,網上提供飯店、美容院、攝影工作室等各種機構的服務、產品的團購打折,她「宅」在家裡瀏覽網頁,鼠標輕輕一點就能和網友一起「捏團」,購買優惠券、食品、日用品等。

  相比「捏團」,約朋友一起健身逐漸成為長假「宅一族」的首選。水上運動中心健身館教練楊少虎告說,長假來健身館的年輕人比平時多,這兩天初見規模,早上的操課基本上滿員。一些顧客是從外地回家探親,每天早上還早起過來做一些有氧運動。

${FDPageBreak}

  「平時比較忙,過節了可以自己安排生活做一些放鬆身心的運動。『宅』在家裡睡覺不如『宅』在健身館,運動時可以看電視,朋友之間在一起喝茶聊天玩樂,還能和教練溝通為自己『量身打造』健身計劃,既鍛煉身體又能美體塑形,是一種很健康的休閒過節方式,雖然也是『宅』在室內,但過節狀態和心情完全不同。」在寧夏事業單位工作的鄭女士說。

  除了「捏團」、健身,一部分年輕人選擇更為溫馨的過節方式,陪伴父母一起做養生「宅一族」。

  回家探親的銀川市民陳華說,父母年紀大了,他們所期望的是子女的陪伴,「十一」回家她打算和父母一起「宅」在家裡,每天給他們做飯、陪他們看電視,儘儘孝道。她專門準備了一些養生食譜,如當歸煲烏雞、木耳核桃燉豆腐、銀耳杏仁湯……假期,陪著父母「宅」在家裡,吃著家常菜,心情愉快益於養生。

  「『宅』是一種態度,更應該是一種健康生活的時尚理念。『十一』長假,我們都可以『宅』出精彩。」陳華說。

自我感覺太好可能是患上躁狂症

每天精力充沛、心情愉快,自我感覺非常好,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狀態嗎?有時候卻不是,因為有種心理疾病叫躁狂症,突出表現就是感覺自己是世上最聰明的人,情緒異常興奮。

老人在家穿什麼樣拖鞋好

很多人在外出後回到家就是換上舒適的拖鞋,那麼對於老人來說他們穿什麼樣的拖鞋比較的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