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劑真的那麼毒?揭秘食品添加劑的真相

隔三差五,食品安全問題總會陸續冒個頭,食品中添加的各種成分也一再成為坊間熱議話題。所謂食品添加劑到底是什麼,真會對健康構成威脅嗎?健康與食品的色香味之間,人們該如何抉擇?

種類知多少

從廣義上來看,所有加入食物並起特定作用的物質成分都可叫做食品添加劑。沒錯,廚房裡的鹽、糖、醋就可視為食品添加劑。然而,食品添加劑通常更多指向食品生產領域。按照1995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的定義,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學合成或者天然物質。」

食品添加劑家族種類繁多。目前,中國許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已達1513種;而美國則有2500種以上的不同添加劑,應用於20000種以上的食品中。食品添加劑中的老三樣——香精、色素、防腐劑,人們已耳熟能詳,而很多默默無聞的添加劑,也在為食物「增光添彩」。

作為食品的「附屬物」,添加劑實則善莫大焉。冰箱中的鮮蔬果汁存放了三天卻沒有分層,全靠提高黏度的增稠劑;分散劑和表面活性劑能讓咖啡伴侶均勻散入整杯咖啡;女生喜愛的酸奶和冰激凌,其眾多口味都要靠香精打理,好看的顏色則全憑食用色素。

再將目光轉向廚房,仔細看看醬油瓶的標籤。配料表上你所不熟知的穀氨酸鈉、焦糖、山梨酸鉀、5-核苷酸鈉等就是添加劑。老抽醬油顏色濃重,那是添加了焦糖色素;有些醬油味道鮮美,那是添加了鮮味劑(穀氨酸鈉和核苷酸鈉)或胺基酸水解物;能保質6個月,則是防腐劑山梨酸鉀或苯甲酸鈉的功勞。

口香糖更是食品添加劑的「大匯演」。隨便拿起一瓶某品牌口香糖,配料表上會有一大串我們看不懂的化學物質——木糖醇、安塞蜜、山梨糖醇、膠母糖基礎劑、阿拉伯膠、增稠劑、磷脂、香料、甘油、二氧化鈦、甜味素、被膜劑、抗氧化劑。這裡面,木糖醇、安塞蜜、山梨糖醇屬於人造甜味劑,不含糖分,這也正是他們宣稱「有益牙齒健康」的原因所在;膠母糖基礎劑、阿拉伯膠、增稠劑則能保持口香糖內樹脂的可塑性,增加咀嚼感;是薄荷還是檸檬草口味,則取決於香料的添加;另外,口香糖表面有被膜劑,具有保質保鮮、上光防水的作用;抗氧化劑能防止其潮解和變質;口香糖不同的顏色,則仰仗各種色素的穩定發揮,檸檬黃靠檸檬黃鋁色淀,藍色則靠亮藍鋁色淀。

食品添加劑的出現讓食品生產商狂歡,它們猶如神奇魔術手,「點石成金」般地改變了食品生產的面貌,且對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慾」貢獻良多。難怪有人說: 「沒有食品添加劑,生活雖能繼續,但會暗淡乏味、乏善可陳。」

真的安全嗎?

人們現在犯難了,既然離不開食品添加劑,那它究竟安全嗎?

首先是天然與合成之爭。

現代人崇尚自然,認為天然的總比人工合成的安全、健康。沒錯,有些天然產物的確比人工合成的好。以抗氧化劑和增稠劑為例,目前,抗氧化劑產品研究早已轉向天然,如天然維生素E、類黑精、紅辣椒提取物、生薑提取物等。增稠劑也通常來自藻類、植物纖維,或從細菌分泌物中提取而來。此外,許多色素、香精,以及作為乳化劑的卵磷脂也來自植物。

然而更多時候,食品添加劑都需通過化學合成獲得,如乳化劑、防腐劑、消泡劑、糖替代品、食用酸鹼等。化學合成的物質,分子結構清楚,純正度高,更容易調配添加。而天然的食品添加劑成分較為複雜,或含有雜質,不同批次間穩定性不盡相同,因此,其安全性評估起來會更加困難,添加劑的純度和一致性也難以保證。

其次是有害與無害之爭。

一種物質被添入食品,首先要考慮是否對人體有害。很多化學物質都能增稠、染色、添香、乳化、消泡,但只有通過食品安全性檢驗和毒理學測試後,方被允許加入食品。番茄醬的紅色要靠番茄紅素獲得,而蘇丹紅——能讓動物致癌的工業用染色劑,則必須禁用。

使用食品添加劑還必須符合食品等級生產流程,鹽酸、醋酸、燒鹼既是工業原料,也可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但應用於工業時,其產品可能含有害成分,純度或許不夠,這種等級的產品不能用於食品生產。此外,食品添加劑的用量也有限制。在美國,廣泛使用的乳化劑SSL的使用濃度便不得超過0.15%。

最後是食品生產商可信與否之爭。

綜觀各路新聞,導致食品添加劑安全危機的癥結,在於某些食品製造商並不嚴格遵守食品安全生產法規,使用添加劑超標或違規添加工業用原料,進而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許多小作坊或廠家,對色素、乳化劑的使用「跟著感覺走」,沒有標準量化;為節省成本,有些廠家會添加大量功能相似的工業用化學物質,代替合格的食品添加劑。

上述種種,無疑讓人們憂慮。從食品工業角度看,食品添加劑既然進入食品生產領域,必然是經過嚴格試驗,並被證明是安全可靠的。然而,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仍備受爭議,惹人注目。一些使用多年的食品添加劑正風波不斷。

那些被指責的食品添加劑

在面臨信任危機的食品添加劑中,人造甜味劑首當其衝。

現代人為了健康,極力減少糖的攝入量。對糖尿病患者來說,糖分更無異於「毒藥」。因此,那些具有甜味的糖替代品——糖精、阿斯巴甜成為食品中的常客。然而,一些研究信息指出,人造甜味劑如糖精可能引起膀胱癌;阿斯巴甜等其他人造甜味劑還有其他危害和副作用;甚至,多發性硬化症、阿爾茨海默病、腦瘤、神經錯亂及其他健康問題的黑手都是人造甜味劑。

1879年合成的糖精無疑是人造甜味劑的鼻祖。糖精甜度極高,是蔗糖的300~500倍。但沒過30年,糖精是否有害的爭論便開始了。

1960年,一項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糖精會導致膀胱癌,隨後不同研究也表明糖精可能是一種導致動物癌症的物質。1977年,加拿大禁止了糖精的使用。美國迫於公眾對糖精甜味的喜好而未禁止。隨後,大規模研究表明,糖精與人類癌症發生沒有嚴格關係;糖精導致動物癌症的作用機理在人體中並不存在。2001年,柯林頓總統簽署法令,撤銷了含糖精食品必須標明可能致癌的要求。目前,許多國家均允許使用糖精,僅對用量有所限制。

另一種廣泛使用的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更是飽受批評。它於1965年被發現,現廣泛應用於無糖可樂、口香糖等上千種食品中。但在最初,有研究認為它可能與腦腫瘤的發生有關,促使FDA遲遲未批准將其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1980 年,FDA召集獨立公眾調查委員會,他們的調查未發現其與腦腫瘤有關。1994年阿斯巴甜在歐洲全面獲批;1996年,FDA也取消了對阿斯巴甜的限制,允許其在任何食品中使用。

2002年,歐盟科學委員會在審查了大量關於阿斯巴甜安全性的研究後,再次確認批准使用。但是,儘管如此,針對阿斯巴甜的批評質疑依然不斷,仍有研究指出其潛在的健康危害。

人們很少知道,喝咖啡時常需加入的咖啡伴侶也曾飽受詬病。原來,在西方傳統的咖啡飲用習俗中,咖啡內需添加熱的全脂牛奶。這就要求牛奶來源新鮮,還必須防止變質,所以並不方便使用。20世紀60年代,雀巢公司開發了固體的「牛奶」,被命名為「咖啡伴侶」。它呈乾粉狀,裡面含有酪蛋白和小分子乳化劑,還有一些碳水化合物以改善口感。

一小包咖啡伴侶便能替代一杯牛奶,人們戲稱其為「奶精」。後來,人們發現半固體的油類生產出的咖啡伴侶穩定性更高、口感也更好,而某些植物油經部分氫化後,其理化性質便能滿足此要求。由此,氫化油開啟了奶精生產的新時代。

隨著研究深入,人們發現氫化油含有高濃度的反式不飽和脂肪酸。後者對人體沒任何益處,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奶精的生產面臨窘境。美國FDA審查研究後認為,正常人每天攝入2克反式不飽和脂肪酸,對身體健康並無明顯影響。FDA進而規定,一份食品(比如240毫升飲料或半杯冰淇淋)中,反式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低於0.5克,便可標註為「不含有」。而沖飲一杯咖啡所需的奶精里含有的氫化油不多,也無潛在的健康之虞。

人造甜味劑和奶精所遭受的質疑,無疑是食品添加劑發展歷程的最好例證。隨著科學的發展進步,更多研究和發現終將令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更加安全、可靠、合理。

出版社合作文章,嚴禁轉載。出版社內容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一上火就吃牛黃解毒片?中成藥吃錯很傷身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碰到拉肚子、上火、便秘、感冒流涕等小毛病時,會有針對性地服用諸如牛黃解毒片、板藍根等既便宜又好用的中成藥。但長期保持這樣的用藥習慣,很有可能會讓你的身體越吃越糟糕。

那邊吧v

案例:一位妙齡女孩為治便秘,每天吃10多片牛黃解毒片,一直吃了2年,最終導致其聲音嘶啞、頭髮稀疏、皮膚呈癩蛤蟆皮狀,解毒藥最終變成了毒藥。

牛黃解毒片做為家庭常備藥,到底什麼時候吃、怎麼吃才安全呢?

分析:案例中的女孩屬於典型的用藥錯誤,是過量服用牛黃解毒片導致的砷中毒。

牛黃解毒片是含劇毒成分的中成藥,其內含的二硫化二砷有毒副作用。砷元素在進入體內後不會馬上引起中毒,但長期濫用,砷在人體內日積月累,會導致慢性中毒。

作為清熱瀉火藥,牛黃解毒片是瀉三焦實火,清肺胃實熱的,只能在上火嚴重時(如牙床腫痛、大便不通或口舌生瘡)暫時服用以緩解症狀,不可作為長期的治療用藥。

清火片吃多傷胃脾

案例:桂林市民陳先生吃了火鍋或辛辣刺激的重口味食物後,總喜歡吃幾片清火梔麥片或三黃片等來「除火氣」,便秘的時候還會增加服用劑量。但最近一年來,陳先生發現這些藥的藥效沒以前好了,火下不去,反而還易長痘。

分析:清火梔麥片和三黃片都是清熱解毒的中成藥。清火梔麥片含穿心蓮、梔子、麥冬,對肺胃熱盛所致的咽喉腫痛、發熱、牙痛、目赤等有效,是很好的涼血藥,但這類藥物長期服用會傷胃和脾臟。三黃片則主要用於瀉火通便,市民大多用於緩解便秘。但是,這類寒涼性狀的藥,一般只對實熱型便秘有效。

此外,不少市民還會常備保濟丸「對抗」腹瀉。但它的藥理主要是消食理氣,對消化不良腹脹腹瀉有效,但對細菌性引起的腹瀉效果不大。

糕點去掉油紙再微波 2014食品包裝安全警示

瓶裝飲料、紙質包裝、果蔬標籤……精美的食品離不開包裝,同樣食品的安全也離不開包裝。然而近年來,食品包裝事件或問題頻發,為消費者的健康埋下了隱患。近日,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在進行了一系列調查後,結合2013年食品包裝行業存在的隱憂,總結提出「2014中國食品包裝安全消費警示」,供消費者借鑑。

糕點去掉油紙再微波

油紙常用於食品包裝,如糕點托、烘烤用紙等。但目前批發市場銷售的油紙一般只是簡單的摞在一起,包裝及產品上無任何標識,安全得不到保障。建議消費者儘量去有品牌保證的店購買糕點或油紙,注意不要直接包著包裝紙給糕點微波加熱,以免油紙遇高溫析出有害物質。

不買深色塑料杯

雙酚A是生產聚碳酸酯(PC)的原材料,具有類雌性激素的作用,它能導致內分泌失調,影響胎兒和兒童健康。研究發現,高溫會加速雙酚A的釋放。因此消費者在選購塑料水杯、奶瓶等產品時需要注意「一看二聞三動手」,即看標識信息是否齊全,包括材料名稱及代號、生產許可證標誌及編號、生產企業信息、使用注意事項,還要觀察材料裡面有沒有雜質,顏色太深的儘量不要選擇;聞聞有沒有刺鼻異味;動手捏一捏,如果容易變形開裂,很有可能是劣質材料生產,儘量不要購買。

加貼日期標籤的不能買

2013年1月1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GB28050-2011)正式實施。但是食品包裝標識錯印、缺印,甚至不印等問題一直存在,食品安全難以得到保證。消費者購買時要注意,食品包裝上必須標註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五大類),日期標示不能有加貼、補印或篡改。

外賣盒加熱先去蓋

很多發泡餐盒、糕點盒、咖啡杯蓋、透明餐盒蓋等都是聚苯乙烯(PS)材質。由於PS材質的不耐熱特性,不能將其放入微波爐或蒸屜中加熱,也不能盛裝炒菜、熱湯、熱油等熱食或含有油脂的食物。在購買熱飲、熱食後,不要盛放太久。

發泡餐具儘量不用

2013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21號令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的「淘汰類」中刪除,但發泡餐盒尚未納入QS生產許可,因此其生產、使用和監管都存在很大難度,出於安全考慮,建議消費者在打包及用餐時最好不要使用發泡餐盒。

金邊陶瓷餐具要慎選

陶瓷餐具的主要危害來自於釉上顏料中的重金屬。市場上總能看到一些看起來很高級的、帶有金邊或銀邊的陶瓷餐具,實際上這些金邊銀邊是鉛、鉻、汞、鐳等,這些重金屬會影響智力發育、血液、肝臟和骨骼,最終導致癌症。建議不要選用內側帶有彩飾的陶瓷餐具;選購時,可以用指甲刮,如果釉彩能用指甲刮掉,就可能是重金屬超標的劣質產品;買回的陶瓷餐具,應先用開水煮5分鐘,或者用醋浸泡2~3小時,以降低釉彩對人體的潛在危害,如果浸泡過程中餐具顏色發生變化,最好棄之不用。

杜絕購物袋包食物

市場上的塑膠袋主要有普通塑料購物袋和連卷袋(點斷袋)兩種。普通塑膠袋的主要材質為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用於提攜物品。連卷袋的主要材質是聚乙烯(PE),屬於食品級,用於包裹食品。但是,塑膠袋的使用很混亂,特別是街邊小販,常常用沒有任何標識信息的塑膠袋包裹食品。這類沒有印「食品用」字樣及QS生產許可信息的塑膠袋是不能與食品直接接觸的,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應拒絕使用。

易拉罐別對嘴喝

易拉罐的內扣留片式設計,使用時會與內裝液體直接接觸,並且罐體上可能會沉積灰塵、滋生細菌等微生物,直接對嘴飲用會對健康造成威脅。建議在飲用易拉罐飲品時,最好使用吸管或倒入杯中,減少內扣留片與飲品的接觸。

方便麵碗外側別貼嘴

目前,大部分的方便麵桶最外層為光油層,與人嘴直接接觸,因此必須符合食品級要求。然而,光油是一種成分複雜的混合物,內含30~40種不同成分的化學物質,很難確定其是否符合食品級要求,國家也未出台相關標準。因此,消費者要從自身下手,不用方便麵碗喝湯,做到嘴不貼碗、餐後洗手。

暈車怎麼辦?中醫教你巧掐手腕緩解暈車

冬季容易受到寒冷刺激,如果再飽餐、吃飯過快或吃干硬食物,很容易出現呃逆,讓人尷尬。此時,只要握住手腕10秒鐘左右,就能止住打嗝。

腎臟發出的5個求救信號 日常保護腎臟妙招

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個運轉的公司,腎臟絕對是那個默默幹活、任勞任怨的好員工。兩個像拳頭大小的腎臟,每天濾過和清潔的血液有200升,相當於10桶飲用水的量!並且,腎臟還有「輕傷不下火線」的特點。腎臟不但有巨大的代償功能,發生病變後症狀往往非常隱匿,以至於被很多患者忽視,等惡化到了終末期,痛苦不堪。